張鵬
詩歌講究含蓄,往往采取曲徑通幽手法傳情達意,這無疑給我們帶來解讀上的困難。但我們發(fā)現(xiàn),一切詩歌幾乎或多或少都有景物描寫成分存在,純粹的抒情或敘事實屬罕見。“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抓住這些景物,以此為突破口,庶幾找到通向詩人心靈大門的路徑??偟恼f來,景物對詩人情感抒發(fā)產(chǎn)生的功效可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起興,孕育詩人情感。
起興,又叫“興”。《毛詩訓詁傳》說:“興,起也?!奔从删拔镆l(fā)情思。它一般用在詩章或各節(jié)的開頭,是一種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這種手法在《詩經(jīng)》中大量存在,如我們熟知的《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guān)雎》中“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氓》中“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等意蘊豐厚的詩句,此時詩人的情感盡在醞釀之中,有時也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當然,后來詩詞也多有效法,在此謹舉一例:
擬行路難(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本詩作者旨在詠嘆人生苦悶,著重表現(xiàn)詩人在門閥制度壓抑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詩歌開首兩句由瀉水于地起興,以水流方向的不一,來喻指人生窮達的各殊,為后文詩人命途多舛做伏筆。它能夠從平凡的日常生活現(xiàn)象中揭示深刻的哲理,生動形象,耐人尋味,詩人情感似乎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二、烘托,渲染詩人情感。
烘托,在此主要指用景物氣氛的渲染來加重襯托的力度,以充分體現(xiàn)作者的情感。例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這三句寫的是在深秋時節(jié)的一個黃昏,一對戀人在長亭惜別。這里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而且就凄切的蟬鳴、陰慘的暮雨,烘托出一種濃郁沉重的悲涼氣氛,濃墨重彩式地為詩人在后文中抒發(fā)的離情別緒做了深深地渲染。
此種手法在詩歌中不勝枚舉,權(quán)舉我們所熟悉的一例: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在這短短28字的小令中,詩人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通過將“枯藤”、“老樹”、“昏鴉”等十種尋常景物巧妙連綴,營造出了一種悲涼的意境,渲染氣氛,顯示主題,淋漓盡致地傳達了漂泊天涯的游子的愁思。
三、反襯,彰顯詩人情感。
所謂反襯,就是利用與主要形象相反、相異的次要形象,從反面襯托主要形象,使其得以彰顯。例如高適《燕歌行》中“戰(zhàn)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王籍《入若邪溪》中“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都是反襯的名句。在借景抒情詩中,則主要體現(xiàn)為“以樂景襯哀情”和“以哀景襯樂情”兩方面,這在以下兩首詩中分別得以很好體現(xiàn):
[越調(diào)]小桃紅(楊果)
采蓮人和采蓮歌,柳外蘭舟過。不管鴛鴦夢驚破,夜如何?
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江漢(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前一首中,前三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歡快的水鄉(xiāng)圖,但下片隨之一轉(zhuǎn),抒發(fā)了作者深沉的興亡之感和抑郁不得志的悲情。后一首,景物折射悲情盡顯,但細細品來,不難發(fā)現(xiàn)詩人雖懷才不遇、流落天涯,依然心憂天下、壯心不已,其精神,令人贊嘆欽佩。
四、收束,升華詩人情感。
很多詩歌以景收束,如“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保ㄍ醪峨蹰w詩》)、“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保◤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保ɡ畎住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膾炙人口的名句,我們盡可信手拈來。其實這就是“以景結(jié)情”的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
所謂“以景結(jié)情”,就是指詩歌在敘事、議論或抒情的基礎(chǔ)上戛然而止,轉(zhuǎn)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jié)。這種寫法往往使詩人情感的抒發(fā)更具張力,是詩人情感得以進一步升華的體現(xiàn),同時也給讀者“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的美的享受和“余情裊裊,縈懷三日不絕”的感知體驗。
最后,我們具體感知一例:
題都城南莊(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去年今日,就在這長安南莊門中,那美麗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交相輝映,時隔一年的今天,故地重游,那艷若桃花的面龐不知去了哪里,空有滿樹桃花依舊,笑對著這和煦春風!我們似乎看見詩人尋覓心上人不著,癡癡地站在園中,睹物思人,愁緒滿懷,悵惘不已,嘆聲連連。詩歌本身是一首美麗的故事,景物結(jié)尾讓這個故事詩情悠悠、韻味無窮,醉煞多少讀者!
(作者單位:廣水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