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無心
傳說,一個叫林德的人有一天忘了關。巧克力攪拌器,于是發(fā)明了巧克力的精磨技術,才使巧克力成為美食。
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描述了一個神秘的地方。在那里,巧克力原料成為一條河,經(jīng)過激流險灘,還有瀑布,最后被制成無以倫比的巧克力。工廠的主人對查理介紹說:瀑布很關鍵,經(jīng)過瀑布的混合,巧克力變得light and frothy。在中文里,light and frothy很難找到恰當?shù)姆g,大致是巧克力口感的最高境界,比如細膩、柔軟、潤滑等等。
實際生產(chǎn)中大概不會有人用這樣的方式來制造巧克力。不過,如果真的讓巧克力原料經(jīng)過激流、險灘與瀑布,會大大提升它的口感嗎?
巧克力的核心原料是可可脂與可可粉。在原料組成一定的前提下,巧克力的口感主要由其中的顆粒大小和形狀決定。原始的巧克力口感很差,并不流行。直到1879年,一個名叫魯?shù)婪蛄值碌娜税l(fā)明了巧克力的精磨技術,巧克力才成為美食。在傳說中,林德本來是在研究如何改善風味。有一天他忘了關攪拌器,使得一些原料被連續(xù)攪拌了一個晚上。這個浪費能源和損耗機器的錯誤,產(chǎn)生了口感優(yōu)異的巧克力。巧克力工藝中至關重要的這個偉大發(fā)明,因為這個錯誤而誕生。
最早的精磨機是滾筒狀的容器,里面裝了很多石子。滾筒連續(xù)轉動,巧克力原料被石子們碰撞打磨,精磨的效率比起攪拌就有了飛躍。隨著食品科學的發(fā)展,精磨機的設計更加精巧。人們還發(fā)現(xiàn)如果加入乳化劑,比如最常用的是卵磷脂,可以使得精磨效率大大提高。在這種高強度的精磨中,可可粉顆??梢员粶p小到20微米左右,而且外表圓潤,即使是靈敏的舌頭也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此外,精磨過程還會產(chǎn)生大量的熱,把可可脂融化。巧克力原料在精磨機里的時候像面團,可可脂的融化以及可可粉的變小,使得它們出來的時候就變成了粘稠的液體。加熱以及打磨,還會使可可粉釋放出更多的香味物質,進一步提升風味。
河流源頭的石頭往往是尖牙利齒的,經(jīng)過激流、險灘、瀑布等長途跋涉,逐漸變成圓潤的卵石。越到下游,就越多細沙。對比這一變化,我們不難理解,電影中的巧克力河流就相當于一個天然的精磨機。源頭的可可粉以及其他原料,就像河中的石頭,在激流中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圓潤。相對于沒有精磨步驟的巧克力制造工藝,激流和瀑布確實會大大提升它的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影中的童話情節(jié)也還是符合工程原理的。
實際上,巧克力的風味口感還跟其凝固過程密切相關。巧克力原料中有大量的脂肪,脂肪會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nèi)凝固。在此范圍內(nèi),不同的溫度下凝固得到的脂肪顆粒大小不同,融化的溫度也不同。最理想的巧克力中脂肪顆粒應該小而均勻,在34℃左右融化。人的手心通常低于這個溫度,口腔溫度則稍高于它,這樣就可以實現(xiàn)“只融在口,不融在手”了。而如何實現(xiàn)這樣的融化溫度,就是各個制造者的看家秘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