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秀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學生通過閱讀,才能更好地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有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理解和挖掘作品的情感,正確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一、以情傳情,情感共鳴
要抓好語文教學,教師首先應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第斯多惠說過:“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fā)展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fā)展培養(yǎng)別人的情感?!币箤W生盡快進入角色,老師就應富于感情地教學,用熱情、真情、激情去撞擊學生的心靈,以聲激情、以聲傳情,用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帶動、引導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掀起情感的波瀾。如教學《最后一課》的結(jié)尾部分,我進入角色,動情地朗讀:
“……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zhuǎn)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出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
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一一你們走吧。
同時,我模仿韓麥爾先生痛苦的神態(tài),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感染了學生,引起了學生與主人公的共鳴。
如教學《故鄉(xiāng)的榕樹》時,我情不自禁地抒發(fā)道:“每次,都被它牽動著撩撥著而不能自己,反復捧讀它,仿佛一個遙遠的聲音在把我呼喚,一聲緊過一聲,像童話,像媽媽的搖籃曲,像午后睡醒時炊煙的氣息?!蔽野炎约旱那楦泻捅P托給學生,學生能不被感染嗎?
二、以景傳情,情景交融
教師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學資源來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細膩的情愫。在陽春三月,我們讓學生外出踏青,大好春光盡收眼底,學生紛紛贊嘆:“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苗淺鬣寸許”“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佳句脫口而出,自然貼切,以景傳情,情景交融。
語文教師還要有一種能創(chuàng)設作品情景,喚起學生情感的能力。葉老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闭f的就是教學要引領(lǐng)學生進入描寫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教《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我這樣導入:先聽敵機轟炸聲,再看房屋被炸毀的圖片,最后聽《志愿軍軍歌》。滾滾的硝煙,坍塌的房屋,嘹亮的軍號聲,英雄的戰(zhàn)士們。幾個畫面疊在一起,激起了學生的熱血。特級教師高潤華在講《背影》時,進入狀態(tài),情不自禁地攀住黑板的上緣,做出一付吃力攀沿的樣子,完成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特寫鏡頭,感動得學生淚如雨下。他既讓學生體會到父愛的博大深邃,又誘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很好地引導學生理解了作品的深蘊。
讓學生觸發(fā)出來的真實情感到實景中體驗,是個教學的好方法。通過體驗:使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就會產(chǎn)生涓涓流水一般涌入胸懷,汩汩潑墨般駛于筆下。
三、想象入情,情滿胸臆
教師激發(fā)學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入情景,愛作者之所愛,恨作者之所恨,從而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肚锼肌肥窃^唱,是通過帶有深秋色彩的景物來寄托人物的思鄉(xiāng)之情的。我啟發(fā)學生抓住景物,展開想像:這是什么人?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和社會變遷,心境如何?學生便在頭腦中再現(xiàn)“游子在黃昏古道”的圖景,就會想像、體驗到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的情景;教學《春》一文中的“春風圖”時,我引發(fā)學生的觸覺想象,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以喚起學生被母親撫摸時溫柔的情感體驗,引燃想像的火花;引發(fā)嗅覺想像:“風里帶著新翻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使學生感受到春風是如此的醉人;引發(fā)聽覺想像:“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zhuǎn)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使學生感受到春風是如此的和諧、悠揚和悅耳。學習這些語句,使學生仿佛進入了作者所描繪的優(yōu)美情景中,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幅溫暖和煦的春風圖,從而體會到作者謳歌春天,激發(fā)人們熱愛大自然、熱愛人生的感情。由此聯(lián)想到引人入勝,使學生以景入情,由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情滿胸臆。
四、讀中悟情,陶冶情操
讀有多種多法:齊讀、單讀、小聲讀、放聲讀、默讀、配樂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多讀才能體會作者通過情境傳遞的情感。學生只有觸及作者的情感深處,才能和作品一起產(chǎn)生共鳴,才能談得上理解、品味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的主旨,體會其中的喜怒哀樂,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
如教學《周總理,你在哪里》一文的第二部分時,我著重指導學生朗讀。讀四幅畫面的讀詞時,要把“我們”的“呼喚”送得很遠很遠,把“一一”表示的延長音讀出來;“答”要凝聚哀痛與頌揚深情,呈現(xiàn)“山谷”“大地”“松濤”“海浪”的形象;把握“回音”“轟鳴”“陣陣”“聲聲”的特色,展現(xiàn)畫中之“畫”一一同總理萬里征途跋涉,與農(nóng)民一起耕耘,與工人親切談笑,為海防戰(zhàn)士披大衣。每幅畫面變換更替時不能長停頓,要緊扣住“尋找”的線索,推進,起伏。給人以綿綿不斷之感。讀“找遍整個世界”一節(jié)時較遠揚,順著詩句把意境向廣處推開;讀“回到祖國的心臟”一節(jié)時較輕緩,抓住“輕些呀,輕些”使感情向縱深發(fā)展,喚起人們難忘的回憶。通過時而激昂時而舒緩時而遠揚的朗讀,由衷地歌頌周總理時革命赤膽忠心,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崇高品質(zhì),生動地再現(xiàn)周總理的高大形象。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表現(xiàn)手段來設置情景,并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掌握知識,明白事理,提高閱讀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責任編輯 付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