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為中國孩子量身打造的幼兒園
第一次看到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時,李躍兒就被深深吸引。等她真的要辦一所幼兒園時,腦子里很自然就蹦出了“巴學園”三個字。名 字已被注冊,于是,“巴”上加了草字頭。
廚藝、手工、養(yǎng)殖、農(nóng)耕……,把人類生活的基本元素“打包”放入幼兒園,讓它們成為孩子的玩具。出于對人性的貼心認知,芭學園正在為中國孩子打造一個沒有負擔的童年。
“小黑手黨”的另類解讀
秋日的芭學園發(fā)生了一件偵探小說里才有的怪事,老師和小朋友的鞋子總是莫名其妙地丟失。
大家正在屋里游戲的時候,一個男孩兒抱著足球邁著碎步踉蹌走向垃圾箱。
這一幕恰好被攝影機捕捉到,連續(xù)幾天發(fā)生的“鞋子失蹤案”宣告破解。
“肇事者”名叫錫坤,2歲?!白靼浮边^程是這樣的,他先找來一只筐子,把孩子們花花綠綠的鞋子丟進去,裝滿后抱起來奔向垃圾箱,用手高高托起筐子,把鞋子倒進去,滑落下來的鞋子砸在頭上他也毫不在乎,繼續(xù)將它們揀起來扔進去,最后使勁搖搖垃圾箱,讓蓋子合起來。
知道這件事后,錫坤媽媽哭笑不得,“他簡直就是黑手黨嘛!”
芭學園園長李躍兒如此解讀這一“案件”:
“全園20個孩子,只有錫坤用垃圾箱去探索空間……他發(fā)現(xiàn)子一些物體可以裝入另一些物體,還可以蓋上蓋子,兒童正是用這樣的行動和機會來認識事物。”
一個月過去了,錫坤藏鞋的熱情依然沒有減弱,可笑的是,有天早上,“肇事者”竟然連自己的鞋子也找不到了。于是,大李老師開始立下規(guī)矩,
在芭學園,錫坤這樣的“另類”不會受到任何呵斥?!昂⒆邮悄_,教育是鞋”是掛在芭學園門上的八個大字,顯示著這個幼兒園的理念。
“怎樣才叫不對?孩子是故意挑戰(zhàn)你,還是試驗事情按照不對的方式做,結果會如何,無論按照哪一個原因去看,孩子做這件‘不對的事情,都不是不對的?!崩钴S兒條理分明地說出了她繞口令一般的理由。
“一個孩子把飯扣在地上玩,說明你提供的‘工作材料不夠(在芭學園,孩子的游戲被稱為“工作”),他需要感觸粘糊糊的東西,需要你提供泥巴、香蕉給他玩?!?/p>
在芭學園,自由和規(guī)矩并不矛盾,孩子們像老禪師那樣“睡覺的時候睡覺,吃飯的時候吃飯,”老師一唱歌,“不管玩得多盡興,都會停下來收拾東西?!?/p>
開飯的時候,孩子們排起隊來取餐具,不管前面的孩子拿得多慢,后面都會安靜等待。
“他們的內(nèi)心特別純凈,知道總會等到自己,只有焦慮的人才擔心拿不到?!崩钴S兒說。
“中國人很多都很焦慮,上車、上飛機都要擠,明明知道有座位,還是要擠,就是因為焦慮。”芭學園的孩子十分幸運,“他們從不焦慮,因為環(huán)境沒有讓他焦慮。”
為中國孩子量身打造幼兒園
李躍兒并非天生就是孩子喜歡纏著的大李老師,一段心酸的育兒經(jīng)歷曾經(jīng)讓她殫精竭慮。
兒子13歲那年,李躍兒忽然醒悟到,她把兒子教壞了。
“從小到大都想把他教育好,用了一些自認為‘很對的方式,但是,兒子小學畢業(yè)了,明顯看出有很大的問題。”
不愛學習,不交作業(yè),被老師趕回家……孩子的這些劣跡讓當年的李躍兒夫婦頭疼不已,兩人絞盡腦汁想出各種方法讓兒子“就范”。
然而,問題不止出在自己家里。
上世紀90年代末,李躍兒在銀川做專業(yè)畫家,很多家長把孩子送來讓她教畫。授課中她發(fā)現(xiàn),用傳統(tǒng)方法教育孩子,讓他們把所有時間投入來學畫,反而會扼殺一個孩子成為藝術家的可能。
為此,李躍兒十分困惑。適逢一個9歲女孩畫畫時尿濕了褲子,卻一聲不吭若無其事,李躍兒的內(nèi)心震動了。
“一個9歲孩子尿濕了褲子,臉上竟然毫無痛苦,這是長期被關在監(jiān)獄里的人才會有的反應?!闭f起這些,李躍兒的內(nèi)心似乎依然顫抖,在她眼里,這樣的孩子是“麻木地,窩囊地忍著,盡量避免去看自我,看自己的需求和感受?!?/p>
她自問,“一個孩子被造就成這樣,中間要受多少苦”,那時,李躍兒邊教畫畫,邊坐在教室門口跟家長談心,解決孩子問題成了她欲罷不能的情結。
兩年的了解,李躍兒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的教育是“一群外行人在種莊稼”——想把孩子教育好,卻根本不懂孩子。于是,教育下一代,成子一場出自善良意愿的“迫害”。
“因為他們的爹媽也這樣教育他們。如果中國人一層一層都用這種糟糕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整個民族灰溜溜的,誰還能自信?”
追問到最后,李躍兒發(fā)現(xiàn),成人和長大后孩子的問題,大多出自童年。一句話,“孩子的問題不是家長的問題就是老師的問題?!?/p>
于是,美術班成了“心理班”。在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的同時,李躍兒不斷給家長免費培訓,一對一開導,“逮住一個人能聊幾小時”。
隨后,她又一頭扎進世界先進的幼教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遇到意大利的教育模式——蒙臺梭利,李躍兒非常震驚,書中提到皮亞杰,她又去找皮亞杰的書看。
“那時很好奇,想知道,世界上到底有沒有一種能幫助中國孩子的教育?”嘗試了所有的西式教育,李躍兒得出結論:蒙臺梭利講究秩序,是數(shù)學的、科學的。孩子單獨“工作”完,把教具收好,才去拿下一個。而華德福則是藝術的、心靈的,孩子可以把所有教具綜合在一起“工作”。華德福跟蒙臺梭利正好是人類互相補充的兩部分。
“為什么要走兩個極端呢,合起來是不是更適應孩子?”李躍兒開始思索,她發(fā)現(xiàn),“把100年前意大利創(chuàng)辦的蒙臺梭利教育扣在中國孩子頭上不一定合適?!痹蚴牵麄兊谋尘?、文化狀態(tài)和未來要承載的生命任務并非一樣。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每十年更新一次教育的目標和方向。李躍兒認為,不能把100年前的東西拿來一成不變,“必須設計一種面對中國孩子的教育?!?/p>
利用華德福的晨圈、手指歌謠、環(huán)境等元素,加上蒙臺梭利教具的功能性,讓孩子從小體驗廚藝、睡眠、手工、木工、養(yǎng)殖、農(nóng)耕等人類的基本生存元素,李躍兒開始為中國孩子量身打造幼兒課程。
用她的話說,“學會了這些,即使沒有電腦,也能很好地活著?!?/p>
她舉例說,比如,孩子在鋸木頭的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感官和意志力,又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發(fā)現(xiàn)了自我認知——自己能做到什么。由于這個認知,“他就愿意做更多的事情?!?/p>
在李躍兒身邊,原本內(nèi)向羞澀的孩子漸漸挺起了胸脯,開始變得自信、陽光,很多家長不愿再把孩子送進傳統(tǒng)幼兒園。于是,一心想成為畫家的李躍兒中途變換了角色,成了芭學園的“孩子王”。
1982年,第一次看到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時,李躍兒就被深深吸引。等到她真的要辦一所幼兒園時,腦子里很自然就蹦出了“巴學園”三個字。名字已被注冊,于是,巴上加了草字頭。
“芭”代表一種發(fā)出香味的草,在埃及還代表一個可以自由飛翔的靈魂,“哎呀,正好適合我們芭學園?!闭f到這里,李躍兒亮出招牌笑容。
2011年,美國堪薩斯州一位世界唯一進入國外幼教協(xié)會的華人羅老師來芭學園考察,得出結論:芭學園是我們在教學中描述的最理想的幼兒園。
活得更好
看過《小人國》的人一定會記住一個名字——池亦洋,芭學園曾經(jīng)的孩子王,《小人國》的主角之一。
場景一:池亦洋身材高大,強健有力,連續(xù)搶了棟棟的棍子、打哭佳佳,惹起公憤。芭學園里的爸爸家長會上,大家集體要求大李老師開除池亦洋。
場景二:秋季足球賽鳴哨開戰(zhàn),守門員池亦洋連續(xù)丟了三個球,急得用手攔球,大李老師判他犯規(guī)。池亦洋不服裁判,與大李發(fā)生沖突,還破口罵人,被請到反思角。不久,因為他揚言要掐死佳佳,又連續(xù)被請進反思角,可他并沒有認真“反思”,而是斜倚在沙發(fā)上跟攝影師調(diào)侃。
場景三:大李老師解決問題的方式很快被池亦洋學會,在棟棟和佳佳爆發(fā)的“戰(zhàn)爭”中,池亦洋以一個“領導者”的姿態(tài)擺平了矛盾。再后來,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帶領眾多小朋友玩游戲,組織小朋友們升國旗,池亦洋依然囂張霸氣不服管,但孩子們都很喜歡他,聽從他的指揮。
“莫名其妙踢別人一腳或打別人一下,是兒童在試驗力量期的一種狀態(tài)?!崩钴S兒如此解讀池亦洋。“大自然為什么讓孩子在童年時期經(jīng)歷很多打架呢?主要是他們的力量小,拳頭也小,在成人的看護下,不會使用到危及生命的工具,這樣他們打架,一方面練習了對社會群體的認知,一方面鍛煉了保護自己的能力?!痹诎艑W園,孩子沒有好壞之分,就像天底下的樹沒有好壞之分一樣。
“我們孩子的父母、爺爺奶奶所受到的教育,是應試的,灌輸?shù)?,缺少心靈、藝術的東西,這樣的人很容易焦慮、擔心、緊張,也很容易排斥別人。”
上一代是嚴重的教育缺陷,未來一代又承載著全新的生命任務,當下應該給一個兩歲半的孩子什么樣的教育?
蒙臺梭利、華德福、瑞吉歐……門派林立的幼教門戶讓中國家長眼花繚亂,也讓他們難以抉擇:希望孩子自由自在長大,又擔心其能否適應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
“中國的主流教育就是應試教育,孩子在應試教育中如何把‘人的特質(zhì)——感受力、創(chuàng)造力、解決問題、熱愛生活的能力保持住,并能在老師‘死灌的同時,主動去領悟、推論,對教育的過程而不是只對考分感興趣”,這些都是芭學園孜孜研究的課題。
采訪中,幾個場景讓記者印象深刻:兩個女孩把幾盆鮮花移入滑梯頂端,那里成了她們臨時的“家”;不遠處,一個用沙子堆出的大蛋糕正在被兩個小壽星分享;教室里,一位細嚼慢咽的孩子獨自享受著半拉蘋果,老師耐心地在一邊等候;大廳里,一個男孩蜷起雙腿棲身藤椅深處,透過長睫毛遠遠觀望著玩耍的同伴……
“將來他們進入中國的主流社會,一定要比他們的父母生活得更好?!崩钴S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