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毅
領導干部履行職責審計是人民銀行近年來推出的一種新的審計形式。在這種模式下,人民銀行內審部門根據(jù)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對領導干部在一定時期內履行管理職責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和評價。經過多年的審計實踐,基層人民銀行領導干部履職審計已經相對成熟,但在履職審計評價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規(guī)范的地方,使審計評價難以做到客觀、準確、全面,審計效果也受到制約。本文通過對履職審計評價內容及方法的進一步探討,從而達到深化領導干部履職審計效果,促使領導干部依法行政、履職以及廉政勤政的目的。
一、履職審計評價的內容
根據(jù)人民銀行機構性質和自身特征,基層行內審部門要把履職審計評價的內容和范圍重點放在審計對象履行央行三大職能以及行使決策、管理、監(jiān)督等職責上,具體如下:
(一)對領導干部傳達貫徹國家貨幣政策和上級行規(guī)章制度及決定等情況的評價。主要包括:是否及時轉發(fā)或傳達總行及上級行的有關文件。是否嚴格執(zhí)行總行及上級行的有關決定。是否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貫徹落實措施,所制定的措施、辦法有無與法律法規(guī)和上級行規(guī)定相沖突的情況。
(二)對領導干部組織和參與決策情況的評價。重點是領導干部在實施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貸資金運用、金融風險處置、預算資金分配、大額財務開支、基建立項與變更、物資集中采購等重大事項的效果評價。主要包括:重大事項是否實行集體研究決策。是否建立明確的議事規(guī)則和決策程序。決策過程有關記錄材料是否完整、規(guī)范、真實。有無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嚴重不良后果的情況。
(三)對領導干部實行內部控制管理情況的效果評價。主要包括:是否建立健全本單位、部門的崗位職責、工作制度、業(yè)務流程及應急處置預案等。是否明確各項審核、審批權限。是否嚴格執(zhí)行崗位職責分工和不相容職責分離的制度。重要業(yè)務部門內控監(jiān)督機制是否落實,發(fā)現(xiàn)問題是否及時糾正和處理。
(四)對領導干部履行業(yè)務管理職責情況的評價。主要包括:是否按規(guī)定嚴格履行有關審核、審批職責。是否按規(guī)定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對重大突發(fā)事件是否及時報告并妥善處置,有無隱瞞不報或因處置不當造成嚴重后果的情況。本單位、部門及所管理的單位各項主要業(yè)務是否合規(guī),有無出現(xiàn)嚴重違規(guī)、重大業(yè)務差錯和責任事故情況。是否了解掌握本單位及所管理的單位各項業(yè)務的風險狀況,對嚴重或突出的風險問題是否及時處理或報告。
二、履職審計評價的方法
在審計實務中,基層行內審人員對履職審計評價方法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常用以下幾種評價方法。
(一)對比評價法。采取縱向和橫向比較,評價領導干部在審計期內的各項工作任務和指標完成情況,如領導干部履職期間的各項工作指標相比較;計劃與實際完成指標相比較;報告期與基期相比較;本年度與上年度相比較等。
(二)定性定量評價法。運用能夠反映領導干部履職行為的相關定性和定量指標,評價領導干部的履職效果。定量評價法(見附表一)直接引用審計查證的數(shù)據(jù),評價領導干部的管理行為或經濟行為。定性評價法適用于評價領導干部所在單位或部門內控制度的健全性,內部管理的有效性,金融服務的質效性等。
(三)主客觀因素分析法。對領導干部的行政行為或具體事項的結果進行主客觀分析,推究其具體的主客觀成因,分析該行政行為或事項是領導干部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造成的,進而作出客觀公正的審計評價。
(四)責任區(qū)分法。區(qū)分領導干部的現(xiàn)任責任與前任責任、個人責任與集體責任、主管責任與直接責任、管理責任與領導責任等,正確區(qū)分不同責任之間的界限和不同責任人之間的界限,使審計評價做到責任清楚、明確。
(五)其他評價方法。隨著審計技術的日益成熟,履職審計評價的方法也不斷得到改進和提高,基層行可結合轄內工作實際,選擇開展履職績效評價試點,拓寬領導干部履職績效審計評價的應用范疇。
三、履職審計評價中應注意的幾個事項
為有效開展領導干部履職審計評價工作,避免因審計評價不規(guī)范而造成的對審計對象評價有失公允的現(xiàn)象,基層行在開展履職審計評價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一)審計評價應當在審計事項范圍內進行,與審計事項不相關的行為和事項不評價。審計評價必須在《中國人民銀行領導干部履行職責審計辦法》確定的審計事項范圍內進行,圍繞被審對象在審計期內貫徹執(zhí)行國家貨幣政策、組織和參與決策、加強內部控制和履行業(yè)務管理等內容進行審計評價,對各級行內設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履職審計評價時,應當重點評價其所在部門內控機制的建立健全情況以及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等。
(二)審計評價要依據(jù)審慎性原則進行,審計證據(jù)不充分的事項不評價。內審部門對審計對象的評價必須以審計內容為基礎,所作出的結論要有充分的審計證據(jù)來支持,這就要求履職審計評價必須依據(jù)經審計查證的客觀事實作出,作為審計評價依據(jù)的審計證據(jù)必須真實有效,審計證據(jù)的取得必須合法。沒有審計的不評價,審計證據(jù)不充分的事項不評價,否則可能形成審計風險。
(三)審計評價要依據(jù)重要性原則進行,對一般性的問題可以不做評價。履職審計內容繁多,如果將審計內容全部加以評價并寫入履職審計報告,會造成履職審計報告過于繁雜而影響其效用。履職審計評價應把重點放在被審對象對內履行決策、管理、監(jiān)督職責情況,以及對外行使中央銀行職能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上,做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對一般性問題可以不做評價。
(四)審計評價要依據(jù)客觀公正的原則進行,避免相互矛盾。履職審計應客觀反映領導干部在審計期內的履職情況,既要反映被審對象的問題,又要反映被審對象的工作業(yè)績,只談問題或只談業(yè)績,都會使審計評價有失公允。審計評價應做到客觀公正,切忌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或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