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金富 楊天雨
【摘要】本文通過內容分析和社會學分析的方法,從社會失范的角度出發(fā),解讀當下街頭法制小報中關于家庭失范的敘事,旨在研究其在社會轉型時期關于家庭故事的敘述中所蘊含的時代隱喻。
【關鍵詞】邊緣話語;法制小報;家庭失范
在當今社會,大眾傳媒建構起的如李普曼所說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對于世界的理解,它對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關注,為它賦予了解釋當下社會提供文本的角色。“小報”作為相對于“大報”的一種游離于主流之外的“邊緣”媒介,也扮演著這一角色。
在主流媒介的觸角由于自身定位和角色以及眾多硬性的規(guī)定所無法到達的地方,“小報”以“補充者”身份,填補了其間的空白。提及小報,在眾多人的腦海里都會呈現(xiàn)出虛假、庸俗、低級、色情、暴力、煽情等字眼,而以沒有靈魂的新聞著稱的“黃色新聞”成為其最佳代名詞。“黃色新聞記者在標榜關心‘人民的同時,卻用駭人聽聞的、華而不實的、刺激人心和滿不在乎的那種新聞塞滿了普通人賴以獲得消息的新聞渠道,把人生的重大問題變成了廉價的鬧劇,把新聞變成最適合報童大聲叫賣的東西。最糟的是,他們不僅不起社會領袖的作用,反而為犯罪和暴行開脫”。①雖然這是關于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的報紙的描述,但無論在哪個時代,小報身上“黃色新聞”的烙印都是存在的,由此,它成為與主流媒介格格不入的“另類”。我們得承認,在新聞史上,小報曾是大眾文化的代表,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但這無法扭轉它在現(xiàn)當代社會的“邊緣”地位,盡管它仍然提供著關于這個社會的注解。
街頭小報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犯罪等與社會規(guī)范相背離的主題上,對于失范現(xiàn)象的敘述是它的常態(tài)。因此,強調社會運行中的諸種規(guī)范的社會規(guī)范理論,以及相應的失范理論是本文運用的主要理論。在具體分析時,也會用到基于社會規(guī)范理論的相關的媒介規(guī)范理論。
一、家庭失范:宏觀與微觀
中國社會進入轉型期后,在經濟發(fā)展和物質豐富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社會失范現(xiàn)象。社會失范(social disorder)“指的是在社會生活中,作為規(guī)范生活的規(guī)范或者缺失,或者缺失有效性,不能對社會生活發(fā)揮有效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在社會行為層面表現(xiàn)出混亂狀況?!雹谒巧鐣Y構加速震蕩的反映,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現(xiàn)象。失范包括兩個層次“規(guī)則、制度層面的社會解組與人的行為層面的越軌行為”③前者是規(guī)范體系的缺位,屬于宏觀層面是可描述的,后者是個體對已有規(guī)范的違反,屬于微觀層面是可量化的。
在宏觀層面,社會失范現(xiàn)象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與舊有規(guī)范被顛覆,新的規(guī)范還未形成或還不具有規(guī)范性力量有關,它會導致行為標準混亂、行為選擇迷惑。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以一種客觀物質的力量從根本上徹底摧毀封建宗法社會得以茍延殘喘的根基。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超穩(wěn)固的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結構之殘垣斷壁,在這最后一擊之下將徹底崩塌?!雹芊饨ㄗ诜ㄉ鐣摹氨浪币馕吨鴰浊陙韲朔钚械膫鹘y(tǒng)規(guī)范準繩的斷裂。在這樣的背景下,已有的家庭秩序、規(guī)范以及理念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建立在“權威”之上,以父權、孝道為核心的家長制的傳統(tǒng)家庭規(guī)范體系也隨之瓦解。原來維持社會的穩(wěn)固準則被打破。這一過程雖然帶來了多元價值觀的產生、個人意識覺醒,促進了社會進步,但也讓身處其中的人們感受到了家庭規(guī)范變遷所帶來的混亂。
微觀層面上的失范以個體的違法行為為代表。在社會轉型期,沖突不僅存在社會的其它領域,也存在于家庭生活中。家庭沖突引發(fā)的個體對已有規(guī)范的觸犯,就是微觀層面的家庭失范的表現(xiàn)之一。微觀失范在一定程度上與宏觀失范有著內在聯(lián)系。宏觀失范往往成為微觀失范產生的某種誘因或背景,而微觀失范是宏觀失范的具體表現(xiàn)。宏觀失范可以被大致的描述,微觀失范可以透過個例來審視。以日常體驗為基礎的家庭失范的兩個層次所帶來的混亂在法制小報的話語中是通過對個體故事的敘述表達出來。
雖然追求敘述失范故事貫穿了小報發(fā)展的整個歷史,但是每個時期的小報因為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內容類型大同小異,卻又帶有自己的時代特色。比如民國時期文人風花雪月的故事是當時小報的主題之一,英國小報則關注王室丑聞。當下法制小報中所敘述的家庭失范故事則是現(xiàn)代社會失范現(xiàn)象的一種反映和隱喻。
二、家庭失范圖景:違法行為
當傳統(tǒng)的家庭規(guī)范在社會變革中被逐漸遺棄之后,原來一元化的規(guī)則也被消解了,而多元化時代的到來為追求個體解放的社會帶來了種種家庭失范現(xiàn)象。本文對法制小報中家庭失范圖景的解構,主要通過家庭犯罪來考量,它們是對當下轉型社會的另類詮釋。
越軌行為指“超出常規(guī)的、違背一個群體或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是社會成員對其所屬群體、社會或文化體系的行為模式或社會期待的偏離”,⑤當失范概念用于微觀的個體行為層面時,它與越軌是同義的。家庭中的違法行為是當下越軌行為之一。
《劫殺父親“富二代”為母追討情債震驚上海灘》是《法制良友報》第444期的頭條,文中某變壓器有限公司總裁何文浩因為平時忙于事業(yè),在生活中對妻兒疏于照顧,也缺乏交流溝通,大兒子何俊由于缺乏管教,小小年紀因偷竊進入監(jiān)獄,這使得本來就叢生的家庭矛盾急劇惡化,使得自己與妻子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最后因與妻子離婚的行為不被兒子所理解,被兒子劫殺。文章認為,對孩子疏于教育以及缺少親情交流是何命喪的根本原因。編后語中寫到,創(chuàng)造財富重要還是培育下一代重要,這是當今“富二代”家長面臨的重要問題。父親在打拼和財富積累的過程中,往往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和情感溝通等問題?!改负妥优缤粋€三角形,一方缺失便會失去平衡,而這種缺失往往會導致血緣親情的消逝。
“富二代”與“官二代”等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產生的關于身份的新的象征符號?!案欢敝傅氖俏覈母镩_放以來,最早一代民營企業(yè)家“富一代”們的子女,如今他們靠繼承家產,擁有豐厚財富。⑥這是狹義上的“富二代”。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富二代”這個稱謂的外延有所擴大,即“富一代”們的子女的統(tǒng)稱。何的兩個兒子就是該意義上的“富二代”?!案欢币约啊肮俣币馕吨鴮δ承┥鐣Y源的先天占有,同時,由于處于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他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被“標簽化”成為紈绔子弟的標志,是對社會公平的否定。種種負面新聞也很容易將他們置于大眾的對立面。如大眾對江蘇衛(wèi)視《非誠勿擾》中出現(xiàn)的“富二代”以及喊出“我爸是李剛”的“官二代”的譴責,由此引出他們的家庭教育問題也就無可厚非了。小報對“富二代”越軌行為的故事敘述實際上就是對當下大眾的這種態(tài)度的一種回應。
過度注重財富的追求使得“富一代”忽略了對子女的教育以及和他們的溝通,為悲劇的發(fā)生埋下了隱患。小報的編后語意在讓這些父母在財富與兒女教育之間應作出與兒女多交流,重視兒女教育的選擇,這對于其他為了事業(yè)而忽略下一代教育的家長不啻為一個警鐘。然而,它所引出的只是社會轉型期家庭教育缺位導致越軌行為產生的問題之一。這類問題引發(fā)的家庭矛盾以及法律意識淡薄是違法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所在,合理正常的解決渠道和方式的缺位也是一個因素。
三、失范的規(guī)范
趙月枝認為小報“是不同社會意識碎片的不均勻混合體,而這些意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版圖中特有的。作為復雜而矛盾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文化產品,它們的市場威權主義傾向維護了支配性的社會秩序,同時,它們也不能不在某些方面折射出人們真正的欲望與需要,還有他們在這個歷史生命過程中的體驗”。⑦社會是由眾多小團體或者群體、不同的身份、迥異的利益以及需求所組成的,主流大眾媒介的話語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就為小報提供了生存空間。在大眾媒介的規(guī)范性期望中,媒介應該認知到不同觀點的存在,并且對于相關的團體以及觀點提供接近使用與符號支持的幫助。⑧法制小報作為小報的一種,也具有小報典型的特征,它們的誕生和發(fā)展依賴于所處的時代,它們的內容也由時代來決定。在當下處于“邊緣”話語的它們,也是反映這個社會的一種表達。
從表面看來,法制小報對社會失范、失序、沖突、偏差行為等的正面描述是對社會控制的一種反叛,它們關于家庭失范故事的題目也大都難免獵艷煽情,引人入“性”或者落入聳人聽聞的窠臼,故事情節(jié)通常都俗不可耐,可是有一點我們應該注意到,它對此類事件的敘述并不只是一味的追求刺激性,還具有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意識。在家庭道德失范方面,通過小報話語將被“第三者”破壞了的家庭的痛苦展現(xiàn)出來,而在以“第三者”為主人公講述故事的時候也會予以內疚、虧欠以及悔恨的心理描寫。同時,此類故事的呈現(xiàn)也可以為眾多家庭起到警示和提醒的作用。在家庭成員的行為失范層面,以殘酷的事實和潛在表達的“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意識給人們提出告誡。
參考文獻
①[美]埃德溫·埃默里、邁克爾·埃默里 著,蘇金琥、張黎 等譯:《美國新聞史》,新華出版社,1982:323
②④高兆明:《社會失范論》,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2、1
③⑤朱力:《變遷之痛:轉型期的社會失范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53、48
⑥http://baike.baidu.com/view/
1388406.htm
⑦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article.php?id=6446
⑧[英]丹尼斯·麥奎爾 著,崔保國、李琨 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48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