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可
思想教育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語文教學因為其綜合性、思想教育性等特點,在思想教育中占據(jù)了獨特的地位,常常被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怎樣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實現(xiàn)兩者的有機融合,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道德理想等,成為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課題。
思想道德是做人之基、立身之本,歷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學即文以載道,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今天,語文教學仍然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感情、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的光榮使命。但是,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卻被牢牢綁在應試教育的“車輪”上,丟棄了思想教育這一重要任務。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探究和深入思考當前的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問題,不斷推進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青少年時期是思想品德形成與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學生的可塑性強,但辨別是非能力差,易受各種不良思想的誘惑。在新時期、新環(huán)境,價值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條件下,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消極思想流行,暴力、色情等不良現(xiàn)象泛濫,這些都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的消極影響。因此,必須將青少年思想教育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使其貫穿于中學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
(二)教育目標。國家教委明確將語文學科界定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文化載體,這就說明語文教學至少有兩種基本功能,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文字處理能力,二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高尚的思想道德、崇高的人生理想等。教學中,可以對學生滲透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社會道德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習態(tài)度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以期實現(xiàn)思想教育的目標。
(三)教育優(yōu)勢。語言是思想的表現(xiàn)形式與物質載體,語言自身的形成也與社會文化、思維方式等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語文知識包羅萬象,既有閱讀、寫作、邏輯等方面的知識,又有政治、歷史、生物、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這些學科知識的發(fā)展與語文教學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然要涉及其他知識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不僅要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閱讀、理解、表達能力,而且要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了解其背后的思想內容。這些特點就決定了語文課程有鮮明的思想性,思想教育應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二、思想教育的路徑求索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已成為語文教育者的共識。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這一問題上還存在不少爭議,還值得我們探究和思考。我認為,應將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具體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語文知識學習與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
(一)將思想教育滲透到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語文課堂的思想教育應該與課文的內容水乳交融、彼此不分。對課文內容的合理引申與正確解讀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如教學《巴東三峽》、《青海湖,夢幻般的湖》等優(yōu)美的散文時,老師以動情的朗讀配上相應的圖片,可以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從而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強烈感情,這就是一種思想教育。
同樣,只有實現(xiàn)思想教育和語文訓練的緊密結合,才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著名作家冰心有過這樣的比喻:作品好像一盞紗燈,思想性好像燈罩上的畫,藝術性好像里面的燈,里面的燈越亮,外面的畫就越鮮明。例如在《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學時,通過解釋語言、比較語言、發(fā)覺語言的作用等一系列的語言文字分析訓練,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思想、情感,從而自然而然地把握藤野先生的品質,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的思想教育。
(二)將思想教育滲透到寫作與說話教學的過程中。寫作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和文字表達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情感。這是因為寫作的內容有豐富的思想性,學生的寫作過程也是思想認識再現(xiàn)、再提高的過程。為了在寫作教學中突出思想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根據(jù)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問題,確定文學寫作的題目,如當攀比之分盛行時,可以將“學生應不應超前消費”這一類的話題作為寫作訓練的內容;讓學生在搜集素材的過程中受到思想熏陶。
(三)在語文課外活動中進行思想教育。語文教學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隨機性,課堂教學只是語文教學的一小部分,而語文課外活動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語文課外活動有較強的趣味性和選擇性,對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在語文課外活動中進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各種讀書讀報活動,如讓學生閱讀名人傳記、古典名著等,讓他們受到思想的熏陶,感受作品帶來的藝術魅力和精神享受;讓學生閱讀《孟子》、《老子》、《資治通鑒》等國學經典,學習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各種比賽演講活動,如每天開展一次的“三分鐘演講”、“講故事”、“朗讀”等活動,在活動中教育學生。
(四)通過言傳身教進行思想教育。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其實,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就是一部“活教材”,教師的一舉一動都對學生產生著深刻的影響,他的舉止風范、工作態(tài)度、敬業(yè)精神等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規(guī)范言行舉止,給學生樹立道德榜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引導和感召學生。
三、結語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思想教育,是貫徹落實國家德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我們應將遵循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學原則,將語文教材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與學生的思想道德實際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高尚的道德情操。
參考文獻:
[1]曾術華.探究當今學校德育教育理念發(fā)展的幾個新動向[J].人力資源管理,2010,(6).
[2]閆俊嶺.寓德育教育于語文教育中的途徑[J].黑河學刊,2010,(5).
[3]鄭濤.淺談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J].南方論刊,2010,(4).
[4]張行濤,郭東岐.新世紀教師素養(yǎng)[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