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雨
匾額,又稱扁額,俗稱牌匾。據(jù)考,最早出現(xiàn)于秦漢,而盛行于唐宋元明清,并轉化流行至今。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十堰市博物館在竹山縣麻家渡鎮(zhèn)黑虎村村民黃柏林家中收集到一塊匾額。2008年,十堰市博物館獲贈一塊匾額。兩塊均系清代匾額,前者為晚清重臣張之洞所題贈的,后者為清中晚期蕭元吉所題贈的,皆為祝壽匾。
張之洞題字賀壽匾
據(jù)黃柏林介紹,黃氏祖上與張之洞熟稔,又據(jù)十堰市博物館考證,竹山縣黃氏是由武昌府大冶縣搬遷至鄖陽府竹山縣,而大冶縣正是洋務運動時期張之洞創(chuàng)辦漢陽鐵廠之原材料產地,黃柏林之祖上極有可能是官宦或社會名流。在其太祖母七十大壽時,張之洞手書“懿德稀齡”金匾賀獻,歷經幾代,保存下來。該匾額為黑字金底木匾,長280厘米、寬110厘米、厚3厘米。采用地紋裝飾,地紋飾云紋,主紋飾為花卉結佩紋、系帶書軸佩紋,匾文“懿德稀齡”四字用陽刻,其他的題款均在匾上直接書寫。
題文如下:
恭祝誥封孺人黃母崔太孺人七裹大慶
懿德稀齡
賜進士及第欽命頭品頂戴兵部尚書
右都御史湖廣總督侍生
張之洞頓首拜題□□
落款兩章泥金印,已模糊不清,當為款章。
于此先解讀一下字義,以便了解其緣由。右起豎行正楷小字“恭祝誥封孺人黃母崔太孺人七衰大慶”?!罢a封”是針對官員的家屬中女眷的皇封制度,依官員本身官階,五品以上的稱誥封,五品以下稱敕封。黃母崔太孺人逢“七褒”大壽,“袤”同“帙”,讀音相同,屬異體字,量詞,書面語,意“十”。匾正文題贈語“懿德稀齡”四個楷書大字,用筆圓潤、渾重?!稜栄拧纷④玻酪??!跋↓g”就是長壽。左落兩豎行正楷小字“賜進士及第,欽命頭品頂戴,兵部尚書、右都御史、湖廣總督、侍生張之洞頓首拜題”?!笆躺笔且环N晚輩對前輩的謙稱。
通過以上釋義,我們可知這是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時題的匾,即在1889年以后。
蕭元吉題字賀壽匾
該匾額為長方形木制黑漆金字匾,寬182厘米、高98厘米、厚2.8厘米,所有文字及落印均用陽刻。
題文如下:
奉政大夫知河南許州直隸州事加十級紀錄二十次蕭元吉為松株(操)鶴年
七旬節(jié)壽婦袁張氏立
大清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季秋轂旦
許州之印□□
匾額右題正楷小字“奉政大夫”為皇帝恩賜的爵位,后“知河南許州直隸州事”才是實銜,知州是散州的長官,為從五品,知直隸州事則是直隸州的長官,但地位高于知州,為正五品。“加十級紀錄二十次”是指清朝考核官員的一種制度,采用“積分制”,分記錄與加級兩種,此公受表彰記錄二十次,現(xiàn)累計加級已到十級,這些記錄與官員的升遷直接掛鉤,而處罰亦可與之相抵,由此看出此公的政績是相當出色的。匾額正文“松揀鶴年”四字為楷書,用筆剛勁有力、渾厚?!八蓲奔此刹?,“操”意品節(jié)、操行,而“松擦鶴年”當然是賀壽的吉祥語。“大清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季秋”即1828年,“季秋”為九月,“轂旦”中“轂”為谷字的繁寫,但這里不能作簡化的谷字解釋,而作為美好之日解,清乾隆以后,成為題匾固定格式,意為吉日。此外,匾額落方形篆刻“許州之印□□”兩枚并列左右,右枚以疊篆形式雕刻漢文“許州之印”,左枚紋樣裝飾疑似八思巴文風格,此格式在清代較常見。這里有必要提示注意的是該匾以官印加戳,而不用私印,則突顯出了封建等級社會贈匾之規(guī)格。似這類官府落印,就是為了提高懸匾家庭或個人的世譽。
通過以上匾文的釋義,我們可知這是蕭元吉在任河南許州直隸州事時題的匾。據(jù)考,蕭元吉做過許州直隸州事,后升遷至河南知府。此公文學素養(yǎng)好、書法造詣高。受匾人袁張氏能得到官府的題匾,我認為,袁張氏家族應為聲名顯赫的名門望族,且是官方倡導的模范守節(jié)人物。匾額文化注重內容與書法藝術,但更注重題額贈匾者以及受匾者的社會地位與影響,這折射出匾額文化是反映社會生活并受其影響的產物。
扁,《說文解字》釋:“扁,署也……署門戶之文也?!奔丛陂T戶之額題書,如在宮室、殿堂、亭榭、書齋、門坊、私舍等,署書于門額上,統(tǒng)稱匾額。匾額按材質分為木質、石質,也有金屬鑄造的。木質主要包括楠木、松木、杉木以及各類雜木;石質包括青石類、砂石類、玉石類;金屬類工藝包括銀、銅、鐵、錫材料以及刷金、貼金、包金、錯金(在匾上開小槽后填充金屬絲條錯平)工藝等。匾額形制一般為長方形,或橫匾,或豎匾,如故宮“太和殿”匾、武當山“紫霄宮”匾為豎匾;武當山“太子坡”、石牌坊“治世玄岳”為橫匾。亦有變形的菱形匾,如當鋪、茶坊、酒肆的招牌匾,有的還配以楹聯(lián),楹聯(lián)與匾額有雷同之處,但楹聯(lián)表現(xiàn)形式更加靈活,方法也不拘一格,通常兩者配合使用,即贈聯(lián)饋匾。匾額的書法及書寫方式有多種,以對應材質的不同而不同。就木質底板而言,一是在粉飾處理好的底板上直接書寫,即平板式;一是書寫后再做雕飾處理,即非平板式。而石質則是先書后鑿,或陽文或陰文。金屬質地則是先書,而后是制模、翻模的流程。書法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則楷、行、草、隸、篆等各領風騷,盡顯其粹。匾額按題寫內容來分,大致有七類:一類官署牌匾,如“翰林院”“大理寺”“國子監(jiān)”等,用在官署正門署名的;一類牌坊匾,這類匾通常配制于牌坊上,專供人們瞻仰的,為的是宣揚與表彰,這類涉及面廣泛,如彰仁政、舉孝廉、守貞操等方面的內容;一類是堂號匾,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魯迅私塾先生壽鏡吾的“三味書屋”匾等,因懸掛于堂屋內故名堂號匾;一類是祝壽、婚慶及喪葬等紅白喜事的,如本文介紹的兩塊賀壽匾;一類是老字號匾,如北京的“同仁堂”藥鋪、“全聚德”烤鴨店,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以及眾多的商號、銀號匾等;再一類是文人的題字匾額,有筆風文韻的,有座右銘式、警句式、成語典故式的,如“自強不息”“前車之鑒”“樂善不倦”等;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就是宗教、祭祀、宗祠等場所用匾,大多數(shù)是上層賜予或信奉者無償捐贈的供奉匾,如武當山的“無量壽?!薄敖鸸馄照铡薄吧炝⒌亍必?,北京天壇的“無極真元”匾,山西晉祠的“三晉遺封”匾,等等。
總之,匾額文化涵蓋信息量大,涉及社會生活方方面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民俗風貌。一塊優(yōu)秀的匾額不僅可以令人欣賞到凝練而傳神的題詞,而且完美地再現(xiàn)了書法家俊逸的書法,同時還雕琢出細致精美圖案系列,是語言藝術、書法藝術、繪畫雕刻藝術的三度審美。匾額文化的傳承作用至今仍在沿用,但其用途及表現(xiàn)形式已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前面所說各類匾都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如署牌匾,現(xiàn)今行政單位正門口左右兩側懸掛的某政府、某局等都是以匾額的形式轉化而來的。又如牌坊匾的轉化,以表彰某單位或某人制作的金屬金底紅字牌以及錦旗類、標文“文明單位”“先進個人”等,均屬表彰類匾牌。又如,在現(xiàn)代家居內懸掛木框、內裝裱書法題字“天道酬勤”或實木雕刻“勤奮”,實則為自勉的座右銘匾。這類改變了場所位置,尺寸大小、材質不同的匾額與現(xiàn)代家庭以及建筑完美結合而相得益彰。
作者單位:十堰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