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舉
進入盛夏,關(guān)起門來讀浩瀚之作——《但昭義鋼琴藝術(shù)人生》、《但昭義鋼琴教育文論》、《但昭義鋼琴作品選集》,并同時傾聽《但昭義鋼琴教學實錄CD版、DVD版》,那是一種大海托撫般的浸泡與漂泊。這期間恰逢臺風暴雨季節(jié),連續(xù)的“泰利”、“韋森特”讓整個南中國屏住呼吸。在南方客居數(shù)年,曾見識過“達維”、“碧斯”等猛獸,而“泰利”和“韋森特”之威懾對我而言,則被另一種風暴所替代。這是一種頭腦之風暴,由現(xiàn)代創(chuàng)造學奠基人奧斯本提出,準確說那是一種創(chuàng)造能力的集體訓練法,此法因其獨特新奇,一經(jīng)提出便迅速影響世界。
感受:自然臺風引發(fā)出奧斯本頭腦之風暴
我由美國人奧斯本的頭腦風暴法引出但昭義的鋼琴風暴,旨在說明我的閱讀之狀。幾年前,中國有位志存高遠的作家寫了兩個“風暴”即《智慧風暴》和《新教育風暴》,前者寫的是中關(guān)村科技界,后者則直面中國教育弊端,兩個“風暴”均產(chǎn)生過震撼。如此看來,將風暴用作文章題目,更有其警世醒世之效。
20多年前我為撰寫《中國鋼琴夢》一書,在上海和北京認識了一批鋼琴名家,他們當中有高調(diào)而玄學的才子,也有德高望重身居要職的名人,他們分別代表著北京與上海兩地的鋼琴高峰。當時無數(shù)學琴孩子們近乎顛狂地朝著這兩座高峰滾滾奔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見到了但昭義。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專程趕到北京為周廣仁先生過63歲生日的。當好多京城的學子們邁進周先生熱鬧的客廳里時,一個清瘦而樸實的中年男子笑瞇瞇地停在門口,似乎在試探著是否應(yīng)該跨進這個熱鬧之中。我當時記下了他的名字:但昭義。
如果將他與那時我在書中記載的一些顯赫人物相比,他顯然不夠叱咤風云,然而,誰會想到十數(shù)年后,他在平和與淡定之中,在南中國悄然掀起了中國鋼琴的“風暴”——
那一瞬間還在定格:李云迪被俄羅斯選手Alexander Kobrin一下子托舉起來,這位清瘦的肖邦大賽金牌得主在人叢上方振臂一揮,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國的鋼琴界。而第四名的陳薩也出自但昭義門下,如果這還不算鋼琴風暴的話,接下來的張昊辰再奪范·克萊本桂冠,左章在深圳國際鋼琴協(xié)奏曲比賽斬獲金獎,薛嘯秋的魔指影響力,還有更小一茬的古靜丹、潘林子們的獲獎——但昭義的弟子們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鋼琴風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他的學生在各類大賽中頻頻取得的成績讓世界震驚!
可能一向務(wù)實低調(diào)的但昭義不會贊同我的“風暴說”,他一生禁忌張揚闊論,在他聲名顯赫時,他講話依然像風沙低刮,即便到了湖面,也絕不蕩漾風波。認識他近30年,從沒聽過他發(fā)出什么豪言壯語,也從不煮酒論英雄。當鮑蕙蕎訪談時一開口提問他培養(yǎng)了那么多國際大賽獲獎學生,有什么“絕招”時,你看把他難的,他答:“我哪里有什么‘絕招!”接下來,他說的是自己的不足,像在檢討似的:“其實我自己在學生時代學得很少,快15歲才進西南音專(四川音樂學院前身)附中,那時會一點點琴就能考上。實際上也就是進了附中才彈車爾尼849的水平,根本沒法跟現(xiàn)在孩子的環(huán)境、條件和水平相比?!?/p>
他不是敷衍,是說真話,苦話,是掏心窩子的大實話:“我從前做夢也沒想過讓學生參加國際比賽,更不敢奢望在國際比賽中獲獎。1994年那次中國國際鋼琴比賽把我推上了‘戰(zhàn)車?!薄拔业摹^招就是學習、思考加認真努力。我的經(jīng)驗就是:首先是一種敬業(yè)精神,是一種熱愛,一種追求;然后是選準苗子,精心耕耘;是教師、學生、家長三方缺一不可的付出和努力?!边@些話并非警句格言,亦沒有風暴之效。然而,“韋森特”再強勢,過去了,就被人們忘掉。而但昭義的音樂世界在掩卷之后,留下的卻是更加綿長持久的回味。其中的道行,不僅是鋼琴經(jīng),還是做人之醒世恒言。尤其面臨急功近利的現(xiàn)實社會,更是一劑良藥。你要想有所作為,不能不從中深潛徹悟,否則,淺嘗轍止靠小聰明討巧,是絕不會弄出名堂的。
認知:平與不平之哲學
“培養(yǎng)世界冠軍”這個書名,咋看時有些費解。鋼琴不是田徑運動會,不是跳水體操,如何與競賽的競技項目類比。然而,讀罷全書,理解了出版者的苦旨——鋼琴與田徑競技場既不同又相同,血與汗、血與淚,彼此間的咸澀滋味,絕無兩樣。正所謂:甘苦寸心知!
通常,人們認為一個教出了系列世界冠軍的鋼琴教師,一定有什么絕招訣竅。而要解開他的成功之“謎”,不能不認真研讀《但昭義鋼琴教育文論》。這是一部具有文獻價值的書,此書既有普及的大眾性,又有深奧的經(jīng)典性。這是他一生教學思考與實踐的結(jié)晶,是從海水中提純的鹽。
第一部分的專業(yè)著作《少兒鋼琴教學輔導(dǎo)》,曾是人民音樂出版社發(fā)行的,這部書他在20年前就贈予我,至今我還記得那個時代的學琴孩子的家長們,見到我手中有這部書時的驚羨表情。這部書深入淺出、生動形象、文字精準、語言鮮活,充分注意到兒童與家長的接受力?!蹲屖种笇W會走路》,僅從這一章節(jié)的題目,就可看到生動的文學性。而“手指第一關(guān)節(jié)站牢的要訣”,對于打基礎(chǔ)的琴童來說,會受益終身。這部書對于幾代孩子學鋼琴,在打基礎(chǔ)階段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他之所以能夠?qū)⒁徊缬忠徊缬酌绶鲋渤纱髽?,源自扎實的學問和足夠的才智。
他的智性首先體現(xiàn)在哲學思維方面。全書最具份量的第二部分:“學術(shù)論文”,雖然只有十幾篇論文,卻編選得很精,每一篇都體現(xiàn)了他的哲學思維與辯證方法。
《論音樂的藝術(shù)表演與表演技巧的辯證關(guān)系》不是一個非此及彼,可以用簡單概念來結(jié)論的問題?!墩撲撉俳虒W中的若干關(guān)系》論述了五大關(guān)系:“音樂與技巧的關(guān)系”、“數(shù)量與質(zhì)量的關(guān)系”、“循序漸進與跨程度躍進的關(guān)系”、“縱深程度與橫向廣度的關(guān)系”、“教與學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說每一種關(guān)系他都論述得清晰明澈,非常精彩。其中,他對“教與學的關(guān)系”體驗得最深刻。因為當年他求學時,曾為自己鋼琴進度不快而懊惱,周廣仁屆時給了他人生的目標——那就是將來搞鋼琴教學。而他畢生都在解決這個“教與學”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他最具發(fā)言權(quán),他還引用了涅高茲的話:“我認識許多優(yōu)秀的表演家,他們無法使自己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
傅聰講學時說過一句話:我的成就得教于父親的指導(dǎo),而我的父親從來不正面解答問題,總是旁敲側(cè)擊。傅聰這句話給他印象極深?!敖虒W當然不能總是旁敲側(cè)擊,但啟發(fā)學生發(fā)揮自己獨立思考能力是一條原則?!薄耙粋€教師如果不懂得教育心理學,以為只要自己有一桶水就一定能使學生得到一杯水,那是不會如愿以償?shù)模處熾y當,也許就難在這里吧!”但昭義如是說。
五大關(guān)系中,理論色彩最濃的是“音樂與技巧的關(guān)系”,這是最難論述的問題,因為歷來眾說紛紜?!皬霓q證的角度來看,音樂要依靠技巧來表現(xiàn),有賴于技巧的發(fā)揮來揭示它的內(nèi)容,離開了技巧,音樂表現(xiàn)意圖只能落空;反過來,技巧只有在為音樂的藝術(shù)表現(xiàn)這一崇高目的服務(wù)的時候,才顯示出它的意義和價值。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比绻麅H限于這樣的認知,那絕不是但昭義的特點,他需要深掘,他有這股執(zhí)拗。他在說明了彼此不是半斤八兩之后,又從手段與目的角度去進一步闡述出兩者的“主從關(guān)系?!辈粌H如此,他又做了更深入的論述:“事實上,許多具體問題比起認識來還要復(fù)雜得多?!庇绕湓诮虒W中如何引導(dǎo)學生處理好二者關(guān)系,這才是最為重要的。由此,他得出結(jié)論:要讓學生達到“鮮明的藝術(shù)表現(xiàn)與盡可能完美的技術(shù)手段的統(tǒng)一?!边@就是他清晰準確的認知。有了這種認知,才會完成他的教學目標。
音樂與技巧關(guān)系的論述,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鋼琴。他將深奧的東西往簡潔明白里寫,即使很高深的問題也要淺出,再復(fù)雜的問題也要簡單明了。他的樸實文風,盡管沒有高山之巔的云蒸霞蔚,卻非常有效可行。他并不停留在理論思辨的哲學層面,他以自己獲得的認知去積極投入教學實踐,使實踐更具廣泛指導(dǎo)意義。因此,他的哲學不是空玄的,是最聰明最適用的,這樣的教授怎么可能不教出好學生呢?
《鋼琴演奏中力度層次的設(shè)計與應(yīng)用》,看似要闡述精湛的技術(shù)層面的問題,而他卻給予了詩意的音樂解析:“貝多芬在《悲愴》奏鳴曲的引子中的主導(dǎo)動機用‘陰沉的,發(fā)號施令的壓力和強烈的苦惱之間的對比并在Allegro的快速跑動開始前,使這個對比經(jīng)過一系列彩色變化和不斷推動暗示出‘明亮的希望與‘絕望的內(nèi)在情感。這里力度上簡練的fp及p與ff的對比所揭示的內(nèi)涵是貝多芬‘深刻和具有邏輯強度的思維杰作?!薄耙魳分辛Χ葘哟蔚膹娙鯇Ρ?,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边@既是實踐的真知灼見,也是他勤于思考的結(jié)晶。
《淺論肖邦音樂風格》這篇,完全是他與李云迪“備戰(zhàn)”肖邦大賽那些日日夜夜的苦掙苦熬的汗水提取出的“晶體”:他欣喜地發(fā)現(xiàn)“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愛國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讀肖邦風格的五個重點。波格雷里奇不可思議的意外出局與阿格里奇的拂袖而去;鄧泰山遭受的冷遇與接下來連續(xù)兩屆的金獎空缺,讓肖邦比賽呈現(xiàn)一片迷茫。而但昭義恰恰在這樣的背景下深探肖邦風格,他認為問題的核心是對肖邦音樂風格闡釋存在的差異。因此,他在肖邦風格的研究上大下功夫,指導(dǎo)李云迪最終獲獎。由此為他對肖邦風格的理解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可貴在于他既現(xiàn)場指導(dǎo)了李云迪的大賽成功,又不被這種成功沖昏頭腦,而是理性地將這個過程提煉出論文,這是一個學者的所為。因此,但昭義不僅是經(jīng)驗豐富的鋼琴教師,更是一個可以把實踐升華到理論高度的學者專家!理論與實踐,如兩翼相輔,載他飛翔。
《鋼琴演奏的聲音技巧原理及其應(yīng)用》這篇文章頗具學術(shù)價值,也是人們驚嘆他的學生一茬茬出現(xiàn)在國內(nèi)外舞臺時,何以觸鍵音色那般靈透美妙的原因所在。讀這篇論文如同探秘揭謎。他由原理而及應(yīng)用,絲絲入扣。鋼琴是有其機械發(fā)聲原理的,如果好好探索研究,由此去尋求或表現(xiàn)音樂的聲音,就會獲得千變?nèi)f化的技巧,就會獲取一個萬紫千紅、色彩斑斕的音色世界。他論述了聲音的四條原理可供實踐操作:1.觸鍵體的堅度;2.觸鍵體的運動速度;3.觸鍵體的運動方向;4.觸鍵體承載的重量。尤其在運用方面:手指支撐狀態(tài)的變化、手掌肌肉控制的應(yīng)用、掌腕關(guān)節(jié)支撐的應(yīng)用與上臂大臂乃至身體重力關(guān)系等它們之間如何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協(xié)作,從而賦予聲音以深度、厚度、濃度、強度,如何帶來鮮明的音色變化。他的結(jié)論極富感染力:“讓我們帶著對音樂形象、意境、情感、詩意的追求,去探尋聲音技巧原理的掌握與應(yīng)用?!?/p>
如果你是一位善于思考與研究的人,要去尋求表現(xiàn)音樂美妙音色的途徑,那么,你可以從但昭義這篇論文中獲得可供實際操作的技巧。這些東西不是玄學,也不莫測高深,許多人讀過這篇論文后從中獲益,找到了通向美妙音色的鑰匙,這無疑是但昭義對中國鋼琴教學的一大貢獻!
不久前,我在伊斯坦布爾的千年教堂聽到陳薩演奏的“拉三”,音色之美,讓千年素面大教堂色彩繽紛。美妙聲音對古老空間的奇妙裝點,令在場的土耳其聽眾驚嘆不已。繼而聯(lián)想到了美妙音色的來源就在《鋼琴演奏的聲音技巧原理及其應(yīng)用》這篇論文的字里行間。
哲學是明白學,是平中見奇的學問,但昭義深諳其理。
驚嘆:滴水穿崖之奇功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基礎(chǔ)性教學與研究中表現(xiàn)出才能的人,未必會適應(yīng)高端教學或當好國際大賽的“教練”,反之亦然。但昭義則不同,他通教、通學、通研究;他勤于讀書、勤于思考。他飽覽眾多文獻,研究大量專著,他時常會謙遜地說對文獻掌握得較少,但閱讀他的著述,隨處可見他對于許多名家的經(jīng)典均有研究,且多有引用。他對于車爾尼與柏西·布克的觀點、涅高茲的理論,都能深諳其妙,既旁征博引,又不簡單照搬,恰到好處地納入到自己的獨立思考范疇,融會貫通。
他既是最基礎(chǔ)的教育家,又是立于高峰之巔的“伯樂”,二者之間的橋梁他跨越自如。除了從西方的大理論家那里汲取營養(yǎng),他還善于借鑒同行們的教學精華,從《重視鋼琴演奏的基礎(chǔ)訓練——楊漢果鋼琴教學特色淺議》一文中,看到他孜孜以求的學習精神,他從楊漢果教授那里體會到指尖要“摳緊”,正是這個“摳緊”,讓他“摳”出了許多好學生;聽了趙曉生的一次講座,便從中悟透“一關(guān)節(jié)”彈琴的妙處,并在實踐中取得令人驚喜的效果。
從《縱論鋼琴基礎(chǔ)教學與教材的選用》等論文中,可看出他對于基礎(chǔ)教學扎實的理論功底與修養(yǎng),這種扎實與修養(yǎng),好比一個金字塔的底座,有了這樣的底座,他再蓋起摩天大樓,不足為怪。
如果僅僅擇出這幾篇論文與鋼琴界著書立說的同行們相比,或許在理論方面還嫌“單薄”,然而,這種“單薄”因之與血汗夯實的教學實踐結(jié)合,便有了“混凝土”般的力量。但昭義真正的不簡單,真正的人性深度,也許正在這里。這也是一座人性的富礦。真正讀懂但昭義的人說,他培養(yǎng)出多位“世界冠軍”的“絕招”是在琴外。這即是說,他并非每時每刻都去摳鋼琴的技巧,去糾正每一個音符的對與錯。在繁忙的教學之余,給自己留出一定的時間去閱讀文獻,去聽名家光盤,去獨立思考與研究??梢哉f,在琴外,他做出了許多普通鋼琴教師無法想象也無法做到的事情。
讀書與寫作,他均不吝心血,樂此不疲。最能形象說明但昭義心血結(jié)晶的是貝多芬《降A(chǔ)大調(diào)奏鳴曲》(op110)。那個樂譜已成浮雕,懸掛在他香蜜湖最高層仿歐式圓形客廳的墻壁上。那是他為陳薩參加利茲大賽所做的案頭備課,是一次杜鵑啼血般的教學指導(dǎo)經(jīng)歷。殊不知陳薩在參加利茲大賽之前他蒙受了多大的壓力,因為他請來一位著名專家聽陳薩彈奏舒曼的《狂歡節(jié)》,結(jié)果被專家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從臉面來說這非常難堪,而另一方面,但昭義懂得這種批評背后所包含的中肯。因此,他像一個消化能力極強的人,吞下了尖銳的“槍刺”,爾后將“槍刺”化為智慧的金幣,讓陳薩最終獲獎。
李云迪在赴肖邦大獎比賽前的最后一次大師課,有位專家挑李云迪的毛病挑得太多,將他的信心幾乎擊垮。而但昭義在這種關(guān)鍵時刻,把握住了他學生的方向,不畏壓力,一點點給學生灌輸正確的理念、一步步耐心引導(dǎo)學生走出困惑和誤區(qū),這難道不是獲勝的“絕招”嗎?
鋼琴教學是功夫與經(jīng)驗的堆積,也是見識與思考的過程。這是一個漸進,從爬行到飛翔,其間充滿艱辛。鐵杵磨成針,這是一個人人皆知的典故,然而,這個時代人們更關(guān)注的是磨針的訣竅、成針后的靈性與光彩以及針的實用價值,卻忽略了鐵杵磨針的艱辛過程,甚至會對艱苦孤寂的磨針過程予以哂笑。聰明的現(xiàn)代人,喜喧嘩騷動,浸一日而非百年。當不厚道的小聰明越來越多的時候,耐性的缺失、扎實的缺失、報恩的缺失、祥和的缺失、集腋成裘的缺失,乃至儒家文化或曰國學的缺失,已經(jīng)構(gòu)成了民族性格的大隱患。而這一切的缺失,一并可以在這套書中,在但昭義的藝術(shù)人生、藝術(shù)實踐、藝術(shù)教學和藝術(shù)傳遞蘊藏之中找到。
只要你耐心翻開,從中可以解讀的不啻是鋼琴教學的成功緣由,更有人生舞臺的豐富詮釋,就像奧運的那種火炬?zhèn)鬟f,傳遞的不只是一種形式,更有內(nèi)涵深蘊,更具人性深度。
但昭義曾說,他與幾位同胞兄弟相比,自己只有中等資質(zhì)。但他身邊的人都稱他是“有心人”,“是思考型、學者型的智者,一個得道的、大智慧的教授。”
成功后的但昭義,仍然活躍或隱沒在學生的觸鍵背后,仍然嗓音嘶啞地在指導(dǎo)薛嘯秋的《黃河》。他依然保持著眸子里的明澈目光,依然細心耐心地摳學生的彈琴毛病。琴房里的那個備課本,一筆一劃寫著學生的問題:關(guān)于徐起彈大波蘭舞曲的細節(jié)處理,關(guān)于潘林子上課需要改進的地方。任何一個同學每堂課之后,他都要寫“鑒定”式的評語,那全是心血,滴滴見紅。川音前任院長宋大能在序言中寫到:“人們夸他是‘有心人。這位熱衷于多方求教,深知‘綜合就是創(chuàng)造的‘有心人,也是一位明察秋毫、見微知著的‘細心人?!薄霸诰唧w執(zhí)教上,他十分強調(diào)循序漸進與扎實的基本功訓練,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提高深刻解讀音樂內(nèi)涵的能力,做到‘用心靈敲打琴鍵。”“悉心指導(dǎo)學生在關(guān)鍵細節(jié)上做足功夫,‘殺雞也用牛刀,這正是他執(zhí)教能力的一大過人之處?!崩钤频隙啻螐娬{(diào):“但昭義具備無比的細心和耐心?!?/p>
但昭義經(jīng)常給學生發(fā)手機短信,他會把短信寫成長信,這也是他的教學方法。在學生參加重大比賽或者人生經(jīng)歷到關(guān)鍵時刻,他的手機短信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就像張昊辰在赴美國的飛機上被但老師的短信感動得反復(fù)品味,從中品出許多感激,品出了寬容大度和厚愛。
但昭義以前給陳薩、李云迪、左章等上場比賽前寫的字條,也構(gòu)成了書的一部分。字里行間有著動人的力量,這些信與字條是他的苦心見證。曾經(jīng),范繼森與范大雷父子有過這樣令人動容的培養(yǎng)學生成名而自己啼血般的經(jīng)歷,但昭義對學生付出的心血堪與范氏父子相比!而在年輕鋼琴教師當中,最需要的榜樣,就是這樣古道心腸、如慈父般的老師。他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性。當年川音老院長對他的恩情,點點滴滴穿透歲月在他身上得以延續(xù),并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鋼琴才俊。他對陳薩參加國際大賽關(guān)鍵時刻寫紙條定軍心,就連稱呼都一下子改作英文“SaSa”,這一改,潛藏的深刻意味,讓陳薩感覺妙不可言,也讓她的緊張心理得以放松,這是只有心理學專家方可領(lǐng)悟的效果與妙處。真所謂:心行至誠,誨人不倦!
知彼容易而知己難!“吾日三省吾身”,他總是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不沾沾自喜或淺嘗轍止,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他是這樣反觀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的:在學生時代“太守規(guī)矩,有些過分言聽計從,老師的話是金口玉言說一不二?!眲e的學生可以聽到一首好聽曲子會馬上找來譜子在鋼琴上摸一摸、彈一彈,但他但昭義絕不會,因為老師說了這樣會彈出毛病。現(xiàn)在反觀這樣不敢越雷池帶來的后果是學得“死”,不靈活,還造成識譜和即興能力差。那么,他如何克服這些的呢?他如何超越“自卑”,走向自強自信?!從全卷書的第一部《但昭義鋼琴藝術(shù)人生》中不難找到答案,尤其紫茵撰寫的部分。
我們這個時代過度強調(diào)聰明與技巧,過分倚重智商,這會成為誤區(qū)。當然,也不能過分強調(diào)下苦功夫,沒有智性的苦功夫就是事倍功半的愚蠢。但昭義是聰明與功夫兼而有之,他擁有一個稱得上“頭腦風暴法”的“但式”鍵盤訓練法。這個法寶就是讓手指學會堅定地站起來,學會走、學會跑、學會飛翔……當別人在揮灑江河之時,他卻在珍存水滴。他永遠不擅長江河澎湃氣勢滔天,但他卻最會利用一分一秒去滴水穿崖!
矚目:鋼琴人生之境界
劉詩昆對但昭義的評價為“四師名冠”,即高師、恩師、功師、名師。香港的李健揭秘:崇高境界和奉獻精神或許就是但老師成功的秘訣。周銘孫教授說:“但昭義先生是當今中國鋼琴家一代宗師中最突出的代表。”恩師周廣仁先生則夸他:“取得如此史無前例的卓越成就?!?/p>
這么一個顯赫成就的但昭義,卻會去采訪學生張昊辰。他問昊辰關(guān)于哲學對音樂的意義。他沒有虛掩矯飾,而是真心相問,他要了解出國數(shù)年獲大獎歸來的學生之內(nèi)心變化,影響比賽的諸多因素,盡管這是他看著長大的、昔日的學生,他依然認真嚴謹?shù)嘏c之探討學問、探討哲學。
師生倆的那番談話頗有意味,已經(jīng)長成大人的昊辰說:“我只是一個19歲的孩子,一個涉世不深的年輕人,對于這么讓人搔頭皮的命題,我實在不敢在這兒瞎弄道理。”接下來,他又非常認真地回答了關(guān)于哲學的問題。他認為哲學對于音樂的作用是一個永恒的命題,“不僅是從追尋哲理,同樣可以從哲學出發(fā)看待音樂?!?/p>
“你對不同音樂風格的把握更多出自感悟還是理解?”但老師問。
昊辰答:“對于不同風格的把握,我想無論風格有多么不同,感悟和理解是一樣重要,”“感悟多半指自然的悟性和體會,理解則更多是依靠主動地學習和琢磨。我的感悟和理解也都和上述的兩種途徑分不開。我感覺感悟和理解更多時候可以變成一回事——在感悟中理解,或在理解中感悟。所以,感悟了,也就理解了;理解了,也就感悟了?!?/p>
但老師及時夸他:“你的說法,充滿哲學意味?!庇謫枺骸澳阌凶约旱淖鱼憜??對人生,你信奉的是什么?
答:“我曾讀到美國著名哲學家梭羅的一句話:‘生活在你想象的世界里!成功對于每個不同的人來說,詮釋卻是相同的——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你就是成功。至于人生信奉,我比較喜歡陳丹青先生說的那句話:‘人生本是沒有意義的。我費了半天勁才讀明白他說的意思:本來沒有意義的人生要靠每個人自己去創(chuàng)造意義!在萬物眾生的眼里,什么都不過是來了又去了,然后該死的還得死。沒有天堂,沒有地獄,也沒有美丑。是的,本來什么意義都沒有!但,因為人的智慧、理想、創(chuàng)造性、不甘寂寞、自作多情,把什么都賦予了意義,于是有了天堂,有了地獄,有了美丑,也終于有了藝術(shù),有了音樂。所以對于我這個熱愛音樂的人來說,人生本沒有意義;有了音樂,人生才有意義!”這種對話是學術(shù)的交流,也是心靈的碰撞,“有了音樂,人生才有意義!”但老師感慨:“總結(jié)得多好!”
他為什么要采訪張昊辰?幾十年教學中他遇到過很多幼童、少年、青年。張昊辰的確是罕見的。在校期間他們沒有深談,“我不太理解,小小年紀的他的自制自控力來自何處。我也搞不清楚他博覽群書到底吸收到了什么,他有正確的目的,還是因為獵奇、人前炫耀?”“學生的個體差異竟然是那么天壤之別,我的靈感驅(qū)使我必須抓住他這次回國的機會采訪他,用訪談的方式走近他的心靈,讓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和更多的音樂學子從昊辰的心路歷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東西?!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向自己學生學習的方式,這是學習方法嗎?這是做人的境界。在這種對話當中,師生境界得以同時升華。
但昭義的“虛心好學”是被公認的。他的學生杜天奇說:“他70歲,我18歲,他有時會說,杜天奇,麻煩你,我請教個事哈。那種表情、那種神情讓你深信無疑。他絕對沒有諷刺成分,絕對沒有玩笑意味?!?/p>
川音易柯院長對但昭義評價道:“但昭義鋼琴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教學體系的完善性確實是一個體系,但昭義有著師者的胸懷與學者的風范?!?/p>
達到境界的教學,是快樂的教學。當年,他教16歲的陳薩彈貝多芬晚年奏鳴曲op110時,他與陳薩一起進行鍵盤跋涉,跨千山萬水,一同領(lǐng)略無限風光,一同進入大道之境。陳薩的鋼琴生涯走得扎實而持久,得益于但老師為她打下的極為扎實的基本功。彈鋼琴是手指學步的漫長過程,是最浸功夫的項目。從手指的站立到手指跑動,再到飛翔,這是一個從平凡進入非凡的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無數(shù)雙手,在鍵盤上詮釋出音樂之哲學,便是對一個教育家非凡品格與教學思想的見證。
研究但昭義的哲學,你會發(fā)現(xiàn)幾個關(guān)系:虛心與信心,尊師與超師,反應(yīng)不快與高度敏感。對世俗之事他可能有點遲鈍,不過他有精明達觀的內(nèi)助,他只需在特殊領(lǐng)域敏銳即可。何況,時代給了他超越的翅膀,環(huán)境給了他超越的條件,自身的思索與悟道給了他超越自身潛能的可能。曾經(jīng)的優(yōu)秀學生、如今身為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總支書記的王雁教授對但昭義的評價是:“他絕不是那種耍小聰明、抖小機靈的人。這么多年來,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覺悟,但老師的境界大多數(shù)人無法企及其高度!”
但昭義成功的訣竅說到底還是人生的成功,是他性格鍛造與磨練的成熟過程。他在掙脫自身的性格局限時,有著驚人的內(nèi)裂變,像海底的地層升遷變化。這是人性深度的探索。因此,但昭義的教學與培養(yǎng)鋼琴天才的過程,也是他人格完成之過程:他完成了自卑的超越,這個過程更具普世價值!
一套書,構(gòu)筑了一座大廈,走進這座大廈,便擁有了開啟鋼琴世界的鑰匙!他的世界如此廣闊,他的起點卻又如此平實。但昭義恰逢其時地匯入洶涌澎湃的大海,并在微笑平和間掀起“風暴”。
“先生琴藝高超,教育有方,卻一生謙虛謹慎,低調(diào)做人;學識廣博,德高望重,卻一生孜孜不倦,嚴謹治學。親力親為,事事率先;不辭辛勞,不計報酬;胸懷寬闊,無私奉獻。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人生態(tài)度;勤奮敬業(yè),高度負責的工作精神,在一個年輕學生面前樹立了讓你敬重佩服又可親可敬的榜樣,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成為我一生的學習楷模,使我還在學生時代就立下志向:‘今后我也要做這樣的老師!”這是但昭義對周廣仁先生的評語?,F(xiàn)在,將這段話用于但昭義身上,敘述視角轉(zhuǎn)換成他的學生,再貼切不過。真希望他有更多的學生將他的“火炬”接過來,一代代傳下去,生生不息。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希望之所在,也是出版此書的最大意義之所在。
責任編輯:奚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