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黎晴
桃源盛產(chǎn)石雕之材,南蘊大洑溪青巖石,北貯芭茅洲桃花石——或在奇峰峻嶺雄踞高聳,或在草莽叢林隱秘深藏,或在峽谷幽穴顯形裸露……豐富的石材資源孕育了桃源獨特的石雕藝術(shù)。
桃花石,為黃綠色頁巖中所夾之紅、灰綠等質(zhì)密堅硬達洛氏七度的生物厚層灰?guī)r,具有結(jié)構(gòu)細膩、質(zhì)地純樸、晶瑩剔透、光潔度好等特點。桃花石具條帶狀、瘤狀,內(nèi)含角石、三葉蟲、海百合莖等化石,是工藝美術(shù)雕刻、建材裝飾、日用家具鑲嵌的極好材料。經(jīng)設(shè)計、造型、加工、打磨、拋光、修整以后,石頭中顯露出來一朵朵風情萬種的桃花——有桃紅的,紅若朝霞;有嫩綠的,綠似荷葉;有金黃的,黃如虎皮;有黑紫的,紫賽葡萄;有墨玉的,黑呈鍋底……具有大花、小花、波狀直紋花等七八種艷麗、璀璨的自然色澤,雖久經(jīng)風摧雨淋、霜打雪壓,也不褪色、凋謝,總體形似桃花,故稱“桃花石”。
石雕藝術(shù)
二十多年前發(fā)現(xiàn)的黃色“木紋玉”,經(jīng)有關(guān)專家鑒定,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無上妙品。曾于1987年晉京,裝飾人民大會堂湖南廳,光彩華麗,獨具一格,受到許多專家和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賞。
桃源石雕藝人運用傳統(tǒng)的鏤刻工藝與現(xiàn)代電腦影刻技術(shù)生產(chǎn)出具有收藏、觀賞、使用和保健作用八大系列二十三類二百四十多種石雕作品,其靈巧的構(gòu)思、精良的制作、多彩的花紋、艷麗的色澤融自然美和藝術(shù)美于一爐——有的如春日湖塘,有的似秋天原野,有的像敦煌壁畫,有的若飛禽走獸;造禽鳥,則彩羽舒張,展翅欲飛;做戰(zhàn)馬,則抬頭豎尾,奮蹄奔跑……其他如彩花臺屏、雕花座屏、文房四寶、獅頭章、煙灰缸、茶具、酒杯、花筒等工藝品,其天女散花、嫦娥奔月、花鳥蟲魚、人物走獸和象征長壽的烏龜、表示吉祥的佛珠等產(chǎn)品形態(tài)逼真,各具風姿,大則威武雄壯,小則精巧玲瓏,在海內(nèi)外久享盛譽。
歷史悠久
利用桃花石進行建筑材料生產(chǎn)和工藝品雕刻,在桃源縣始于西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清咸豐三年即公元1853年,桃源縣在漳江鎮(zhèn)東街金家巷成立了首個玉石雕刻行會——“邱祖會”,并立有會員姓名的桃花石碑一通,上書“龍門正宗,邱道真人之神位”。此時,桃源手工作坊近百家,最為興盛。民國時期,桃源石友受山水畫影響,喜歡奇峭、怪異、夸張的奇石,取其自然,貼近現(xiàn)實,追求落落大方、樸實的景態(tài)。桃源富有紋石﹑淚石﹑桃花石﹑頁巖﹑溶巖﹑紅砂巖等石種,產(chǎn)生了大量的景觀石﹑象形石﹑圖案石﹑色彩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乏石形﹑石質(zhì)﹑石色俱佳的神品。有的神似某大自然景觀,或崇山峻嶺、峭壁懸崖、瀑布山溪,或湖泊孤島、海灣灘涂、或田園農(nóng)舍、朝暉夕陽;有的象形石似人﹑動物或自然界其他之物體,猶如一尊天然的具象或抽象的雕塑;有的圖案石因異色異紋形成人物﹑花鳥蟲魚﹑山水風景﹑文字等天然圖畫;有的色彩石五彩繽紛,斑斕綺麗;有的礦石晶瑩剔透,玄光異彩,美不勝收;有的化石解千古之謎,讓人深深領(lǐng)受大自然的極至。隨著人文素質(zhì)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民間采石﹑藏石﹑賞石﹑展石活動日益頻繁。其中張正清搜集的桃源奇石《波含秋月》于1998年獲南京國博會金獎,張明清收藏的桃源奇石《浪遏飛舟》于1999年獲昆明世博會金獎。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桃花源里的石雕藝術(shù)為桃源石雕的代表作。其中天寧碑院囊括圓雕、浮雕、鏤雕、影雕等各類技法,渾然天成。此外,桃源縣著名的三閣——漳江閣、文昌閣、白佛閣,三塔——楚望塔、文星塔、回風塔,三寺——潯陽寺、清真寺、白佛寺和圣廟中丹池“五龍捧圣”牌坊、祭臺前的月池、雕花欄桿等古老建筑物上,均由桃花石雕琢加工后修造成臺階、石碑、牌樓、匾額、詩屏……民間的牌坊、廟堂、祠堂巖朝門、石橋、石廊欄桿、木柱磉磴、抱鼓石、巖立柱和陵墓碑雕碑刻等,有的鐫夔龍,有的刻如意,有的綴山水浮云,有的鑿珍禽異獸……其紋樣典雅工麗,手法洗煉奇巧,一派凝重、古樸的風韻。
儀態(tài)萬方
桃花石曾吸引了不少國外大理石專家前來考察,稱頌桃花石為“天然大理石的珍品,它像桃花源一樣,在全世界獨一無二”。
有人用詩描述了桃源美石儀態(tài)萬方的風流——桃源石雕女傳遞心底的宿愿/雕刀點燃月的昏黃太陽的清淡/指引懸崖上的飛瀑流泉/向松鶴旁柱杖翹望的/白眉毛壽星老兒雷霆般的問安/雕刀輕輕咬出一點瑕疵/胡女瀟灑地舞動起寬大的袖管/古西北的飛天飄往江南的思索/有了溫暖而鮮活的曲線/那雪花似的玉屑,釋放出/歪頭嗅春的牛犢鴻雁北歸的期盼/以及探索著的人和神仙/雕刀伸進多少倍渺小的空間/世界在眼前就有多少倍的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