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華
四、風(fēng)格分析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王原祁的繪畫發(fā)展、風(fēng)格演變的大致脈絡(luò)。他師從乃祖王時敏,上探董其昌,沿流討源,溯及元四家、五代董巨,得傳統(tǒng)之精髓。他將畢生精力傾注于研究“古法”,視“仿古”為學(xué)習(xí)繪畫的一種重要手段,聲言自己繪畫的各要素多得自于古代先賢。早年作品松秀,其秀潤處略近于王時敏;中年后技法爐火純青,作品大多融合黃公望、董其昌為主,或偶摻倪瓚畫法;晚年參董源、巨然的筆法,在渾郁蒼茫的氣象中有一種大氣磅礴但又不失精微的精神,正如秦祖永《桐陰論畫》所述:“秉承家學(xué),氣味深醇,蓋得力古者深也。中年秀潤,晚年蒼渾?!盵26]綜合而言,王原祁專注繪畫本體性的表現(xiàn),對于作品的空間構(gòu)成、筆墨符號、取色用色等內(nèi)容,進行非常自覺和理性的學(xué)術(shù)探索,表現(xiàn)出向繪畫本體回歸的傾向。[27]
張庚(1685-?)在《國朝畫徵錄》中借一名為“克大”的滿族人之口詳細(xì)敘述了王原祁繪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
值克大將歸婚,……寫一圖為贈。翌晨,折簡招克大過從曰:“子其看余點染?!蹦苏辜垖忣櫫季茫缘苑州喞?,既而稍辨林壑之概,次立峰石層折、樹木株干,每舉一筆,必審顧反覆,而日已夕矣。次日復(fù)招過第,取前卷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黃少許,渲染山石,以一小熨斗貯微火熨之干,再以墨筆干擦石骨,疏點木葉,而山林、屋宇、橋渡、溪沙了然矣。然后以墨綠色疏疏緩緩渲出陰陽向背,復(fù)如前熨之干,再勾再勒,再染再點,自淡及濃,自疏而密,半閱月而成。發(fā)端渾淪,逐漸破碎,取拾破碎,復(fù)還渾淪。流灝氣,粉虛空,無一筆茍下,故消磨多日耳,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洵非言夸語也。[28]
在中國畫學(xué)史籍中,如此詳細(xì)而系統(tǒng)地記載一個畫家創(chuàng)作過程的資料并不多見,它明白無誤地說明王原祁創(chuàng)作的階段性過程:(一)審顧良久,以淡墨分輪廓;(二)次立峰石層折、樹木株干,少加皴擦,淡赭入藤黃少許,渲染山石;(三)墨筆干擦石骨,以墨綠水疏緩渲染;(四)再勾再勒,再點再染。
這種“構(gòu)思——勾勒——皴擦——渲染——提醒——收拾——再點染”的相對復(fù)雜而漸進的創(chuàng)作過程,王原祁在《論畫十則》中也有自述:
意在筆先,為畫中要訣。作畫于搦管時,須要安閑恬適,掃盡俗腸,默對素幅,凝神靜氣,看高下,審左右,幅內(nèi)幅外,來路去路,胸有成竹,然后濡毫吮墨,先定氣勢,次分間架,次布疏密,次別濃淡,轉(zhuǎn)換敲擊,東呼西應(yīng),自然水到渠成,天然湊拍,其為淋漓盡致無疑矣。[29]
在繪制過程中,作為中國畫理性把握的線條概括方式,勾是畫面塑造形象的基礎(chǔ),常以筆的節(jié)奏傳達出主體精神的深層內(nèi)涵,畫者總是力圖強化其程式的審美價值,從筆墨技巧方面按照美的規(guī)律塑造藝術(shù)形象。
山石、土坡、樹木形體均由不同類型的渾樸線條組合,漸次層層加墨,覆疊,靠干濕濃淡逐步深入。于此,王原祁繪畫所呈現(xiàn)的效果,即如張庚所說的“發(fā)端渾淪——逐漸破碎——收拾破碎——復(fù)還渾淪”。王原祁繪畫所獨具的“元氣磅礴”、“蒼潤渾厚”、“色墨交融”之風(fēng)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得以實現(xiàn)的。難怪王克文感嘆:
王原祁的實踐,在筆墨技法上力圖探索將勾、皴、染、點、擦結(jié)合,或先干后濕,或干濕交替,皴擦渾淪;使外潤而內(nèi)有骨氣,筆和墨的交融中突出了皴擦松秀的氣韻效果,他在筆墨形式美的探索上提高了筆墨相對獨立的審美效能,更經(jīng)得起反復(fù)看,對啟迪清代中葉干筆化運動的全盛發(fā)展,形成山水畫的一種重要風(fēng)格流派有開拓性的貢獻。[30]
總而言之,王原祁以淡墨作山石,或勾線以立形,或橫筆以輔面,干筆皴擦,濕筆堆點,使筆墨技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層層見筆,層層混合,并運用藏鋒以顯精神,總體效果蒼古厚潤兼之以“毛”、“澀”,相交生發(fā)而神采愈顯。于是,筆墨相對的某些獨立因素得到進一步強化。當(dāng)然,其間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一件作品經(jīng)由“半閱月而成”乃是常事。查閱王原祁畫跋,其作品歷一年半載的也不在少數(shù),有的還經(jīng)營七年,令人嘆為觀止。陸儼少(1909-1993年)曾至情至理地分析了王原祁創(chuàng)作法的優(yōu)缺點:
其優(yōu)點可以預(yù)先定局,突出主題,虛實相生,繁簡映帶,容易照顧,不致不可收拾;由淡入濃,層層填加,可得厚重。其缺點預(yù)先定稿,易落恒蹊,流于平實,無奇景迭出之致;而且層層填加,易于墨跡膩滯,下筆不見生辣。[31]
以往,研究者論及王原祁繪畫的風(fēng)格時總會提到另一個特征,即他引為自得的“筆端有金剛杵”。[32]秦祖永亦感慨,王原祁“凡作一圖,沉雄駘宕,元氣淋漓,‘筆端金剛杵之語不虛也?!盵33]所謂“筆端金剛杵”,就是形容王原祁作畫用筆時注重一個“力”字,點畫間有力度,宛如金剛杵一般,渾厚華滋而不淺薄輕佻,具有力量與氣勢,但絕無鋒芒畢露、劍拔弩張的筆墨特點。王原祁還告誡人們用力的具體方法:
筆鋒須若觸透紙背者,則骨干堅凝,皴擦處須多用干筆,然后以墨水暈之,則厚而有神。初學(xué)用筆能時時體此意,自然筆墨融化,漸臻妙境,真后學(xué)換骨金丹也。[34]
誠然,用筆有力令繪畫具有昂揚振奮之勢,而一掃柔靡臃倦之態(tài),杜絕“軟”、“滑”之弊。綜合而論,如果沒有“筆底金剛杵”的深厚功夫,王原祁繪畫中小塊積成大塊的結(jié)構(gòu)章法,便會渙散破碎。因此,所謂“力”,不是顯露暴虐之勢,而是用筆“扛鼎力中有嫵媚”、[35]“剛健兼有婀娜之致”[36]。這就是王原祁繪畫筆墨的主要趨向。
有必要提及的是,關(guān)于王原祁筆墨的特點,前人的某些觀點似乎值得商榷。張庚曾言:“錢香樹論作文曰‘用筆須重,重則厚而古。此語深得文之三昧,余謂畫亦如是。王麓臺自題《秋山晴爽圖》云:‘不在古法,不在我手,而又不出古法、我手之外,筆端金剛杵,在脫盡習(xí)氣。香樹所謂重,即金剛杵之意也。溫紀(jì)堂亦云:‘我?guī)熋恳幌鹿P,腕臂皆力。觀三君之言,可得用筆之故矣?!盵37]方薰也說:“麓臺壯歲參以己意,干墨重筆皴擦,以博混淪氣象,……蒼蒼茫茫,六法無跡,長于用拙,是此老過人處?!保?8)張庚、方薰兩人不約而同地認(rèn)為王原祁用筆為重。其實,王原祁是明確反對用筆過重的:
用筆忌滑、忌軟、忌硬、忌重而滯、忌率而溷、忌明凈而膩、忌叢雜而亂。[39]
清末盛大士云:“司農(nóng)畫神氣重滯者,皆為贗品?!盵40]他同時指出后人對王原祁的誤解:“司農(nóng)畫法,吾鄉(xiāng)后進皆步武前型。然不善領(lǐng)會,則重滯窒塞,亦所不免。蓋無煉金成液之功,則必有劍拔弩張之象;無包舉渾淪之氣,則必有繁復(fù)瑣碎之形。”[41]
對此,曹玉林通過考察后糾正了以往的偏頗之言,“張庚和方薰之所以望文生義,產(chǎn)生如此的誤解,乃系將‘重與‘力兩者相混淆之故。王原祁的用筆是見力而并非是見重,更具體地說,王原祁的用筆是外柔而內(nèi)剛,是巧力內(nèi)運或曰‘暗勁,而并非猛力外呈?!盵42]
至此,我們可以清楚地領(lǐng)略王原祁繪畫的總體特征。“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43]王原祁從事繪畫孜孜矻矻五十余年,優(yōu)游于傳統(tǒng),循序漸進,終身追求“理、氣、趣”三者和諧共生,無不體現(xiàn)出其睿智和才能。其人如是,其畫如斯。
參考文獻:
[26]秦祖永.桐陰論畫[O]:2-3.
[27]盛詩瀾.論后二王“仿古”的本體回歸[J].書畫藝術(shù),2009(4):22-26.
[28]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十)[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440-441.
[29] 王原祁.雨窗漫筆[M].杭州:西泠印社,2008,19.
[30]王克文.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J].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31]陸儼少.中國山水畫章法的管見,轉(zhuǎn)引自沈明權(quán)編《陸儼少畫語》[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9.
[32]沈子丞編.歷代論畫名著匯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33]秦祖永.桐陰論畫[O]: 3.
[34]秦祖永.桐陰論畫,歷代論畫名著匯編[O]: 620.
[35] 王原祁.雨窗漫筆[M]. 杭州:西泠印社,2008,29.
[36] 王原祁.雨窗漫筆[M]. 杭州:西泠印社,2008, 79.
[37]張庚.浦山論畫,歷代論畫名著匯編[M]:424.
[38]方薰.山靜居畫論,歷代論畫名著匯編[M]:599.
[39] 王原祁.雨窗漫筆[M].杭州:西泠印社,2008,26.
[40]盛大士.溪山臥游錄卷二[0].
[41]盛大士.溪山臥游錄卷一[0].
[42]曹玉林.王原祁與石濤——清初山水畫壇的正奇兩極[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
[43] 王原祁.雨窗漫筆[M].杭州:西泠印社,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