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摘 要 21世紀是信息時代,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必將呈現(xiàn)鮮明的時代特征。本文就此進行問卷調查,總結信息時代大學生學習風格特點,以期對新時期教學實踐提供借鑒與啟發(fā)。
關鍵詞 信息時代 大學生 學習風格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Study on the Learn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Age
LI L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21st century is the age of inform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day, their learning styles will inevitably reflect som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a survey in the hope of providing some suggestions to college education today.
Key words information ag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0 引言
目前教育研究的視角已經(jīng)逐步從“教師如何教”轉到“學生如何學”。作為反映學習過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風格一時成為研究的熱點。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出生于信息飛速發(fā)展的年代,是信息時代的優(yōu)先體驗者。他們被生動的稱作“數(shù)字居民”(digital natives)或者“網(wǎng)絡新生代”(net-generation)。因此,研究他們的學習風格對促進信息時代的教育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1 學習風格理論
學習風格(learning style)指的是學習個體在處理學習材料、與他人及環(huán)境交互時所采用的個性化思維方式和相對穩(wěn)定的習慣性行為(Ellis,①1994)。它以一定的生理特性為基礎,受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大量研究表明:其研究成果對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啟發(fā)意義。一方面可以幫助教育者了解學生學習風格的特點,從而優(yōu)化教學策略、提供匹配的課堂活動,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在了解自己學習風格之后,能夠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效率。
2 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通過問卷調查,以期了解被試的學習風格,包括感知模式、性格和認知風格三方面。
(2)研究對象。本研究的被試是東南大學2009級在校學生,采用隨機的方式在四個班級中發(fā)放了11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7份。樣本文理兼顧,男女比例對半(文科生43人,理科生54人;男生47人,女生50人),統(tǒng)計結果基本能夠合理的反映大學生學習風格共同的趨勢與特點。
(3)研究工具。本研究所采用的測量工具是Oxford(1993)“風格分析調查表:評估你的學習和工作風格”(Style Analysis Survey: Assessing Your Own Learning And Working Styles)。量表由五部分組成,共110 題:第一部分30 題,主要測量被試的學習感知模式;第二至第四部分各20題,主要測量被試的性格特征;第五部分20題,測量被試的認知風格。原量表是英文版的,為避免引起歧義和誤解,本次問卷采用的是中文譯版。
(4)數(shù)據(jù)整理。首先,采用Likert五級量表對問卷所有選項進行量化:分數(shù)越高,學生實際情況與量表題目中描述的情況越相符,學生就越傾向于量表所描述的學習風格。之后,筆者運用SPSS17.0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3 結果分析與討論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如表1所示:
3.1 感知模式
視覺型(21.4845)、動手操作型(20.5567)、聽覺型(20.5258)之間平均數(shù)并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當今中國大學生表現(xiàn)出多種感官學習喜好。另外,有62名(64%)喜好視覺或聽覺或兩者兼顧的學習方式。也就是說,當代大學生有著強烈的視聽學習傾向。這一結果與之前的結論“中國大學生最喜愛的學習方式是動手型”不一致(Reid,②1987; Wang,③1992)。過去幾代大學生的動手操作傾向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產物,黑板和講義是兩個最為主要的教學輔助工具,學生的學習就是課堂記筆記和課后整理復習學習講義。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多媒體與課堂的結合,當代大學生更習慣于圖片、圖表、視頻、影視等多媒體手段,大多信息是通過視覺和聽覺而獲得的。
3.2 性格
(1)外向型vs內向型:外向型(23.0412)與內向型(17.5567)之間平均數(shù)差異顯著。當今大學生要比過去外向的多,這意味著他們更容易接受小組合作,渴望通過與老師及同學間的交流互動來學習。之前研究均顯示中國的學生最不喜歡的學習方式是小組學習。原因在于傳統(tǒng)的中國人比較內斂,羞于表達?,F(xiàn)如今通訊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模式。短信、電子郵件、網(wǎng)上聊天、微博日志、論壇跟帖,當代大學生在網(wǎng)絡虛擬的世界里暢所欲言,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與互動性。
(2)直覺—無序型vs感覺—序列型:直覺—無序型(24.7423)的平均數(shù)顯著大于感覺—序列型(22.7320)。這意味著信息時代大學生反應迅速,樂于接受新事物,富有想象力。對這一結論的解釋如下:首先,知識以指數(shù)方式更新,只有反應迅速的人才能抓住機會從而成功。其次,國際交流日益增加,各種思維與文化的碰撞日益頻繁。人們見識多廣,因此對差異有著廣泛的包容性。而這種思維的開闊性使得人們更加具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最后,不斷變化的世界意味著更多的機遇與可能性。人的一生不再是單一的線性模式,而是無序的隨機狀態(tài)。
(3)閉合型vs開放型:閉合型(26.1443)的平均數(shù)顯著大于開放型(18.5567),即當今大學生有著強烈的閉合型學習傾向。而如果參照上述分析,預期的結果應該是開放型特征。筆者認為這種閉合傾向與應試教育下的評價機制有關。長期以來,考分一直是評判學業(yè)成績的唯一標準,而試題以檢查知識記憶為主,評分也是參照標準答案。這樣的評價體制將學生框死了,學習就是為了最后的考試。然而在信息時代,今天的真理可能在明天就是謬論。對知識的掌握不再是最終目標,重要的是思辨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
3.3 認知風格
整體型(24.2784)與分析型(21.4742)平均數(shù)同樣有顯著差異。說明目前大學生更傾向于“體驗性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在互動與交流中愉快的完成學習。信息技術與大學課堂的整合使得課堂環(huán)境下虛擬場景的建立得以實現(xiàn),從而進一步有效促進了“體驗性學習”。
4 結語
時代在變,人也隨之而變,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風格的時代特征,因材施教。另外,還應注意到學習風格的可塑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采用有利于學習的學習風格并發(fā)展相應的學習策略。
注釋
① Ellis,R.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② Reid,J.M.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TESOL Quarterly.1987:87-111.
③ 王初明.中國學生的外語學習方式調查[C].桂詩春.中國學生英語學習心理[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