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誠
我與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頗有因緣。
1956年我從部隊復員返蓉,隨家母去給李鐵夫爺爺拜年。老人家高興地說他現(xiàn)任政府參事,“參事室、文史館合署辦公,巧得很,就在提督東街你祖父張星垣原來經(jīng)營的新怡豐銀號、你出生的院子里?!薄拔氖佛^的研究員,有些是你祖父的袍澤,我們一道學習,唱和詩詞?!?/p>
1964年劉孟伉館長來鹽道街學校講毛主席詩詞,館員謝慕沙教授指導教師進修,使當時作為中學語文教員的我對文史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皳軄y反正”以后,我與段可情副館長、李金彝等館員多次接觸,聆聽指教,獲益良多。
1995年我從大學退休,應聘擔任館員。舉行儀式時,蕭秧省長風趣地說:“我離任后爭取當名館員!”還走到每個參事、館員面前遞送聘書。這讓我們體會到館員的“統(tǒng)戰(zhàn)性”和“榮譽性”。參加館務活動,更感知文史館助我學能致用,老有所樂。好多值得回憶的東西,雖然點點滴滴,卻能小中見大,展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貫徹黨的“敬老崇文”政策,60年來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的貢獻,可供文史研究者參考。
一、支援教學改革培育人才
1964年,教育廳請劉館長給我們鹽道街學校教師講解毛主席詩詞(詳見《文史雜志》2009年4期《說詩展示解頤才》),劉孟老只講了三首詩,卻教給我們讀詩解詩的基本方法;授人以漁,使我們眼界一新,茅塞頓開,終身難忘。
劉館長還推薦文史研究館謝慕沙館員來為鹽道街學校中學部語文教師開業(yè)務講座。謝老善于因需施教,絕不照本宣科,重視解答疑難,練基本功。他講自己填詞的立意構思和遣詞造句,鼓勵當堂提問,及時解答。我也牢記“豈有明鏡疲于屢照,清流憚于惠風?”以之同樣鼓勵學生;縱不能立即回答難題,事后也查閱資料,再告訴他們。我是真正嘗到了“學以致用”、“教學相長”的甜頭。
劉館長和謝老師具體、切實的指導,推進了我校的語文教學改革。教師備課要“咬文嚼字”,通過具體落實的語文基本訓練提高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皳軄y反正”后,我重返講臺,1980年在省委黨校兼語文課,在成都大學教語文教學法。1986年我寫了《對〈賣油翁〉一課的教學設想》(見《文史雜志》總第5期),提出“備課要博覽約取、講讀宜對照鑒賞、練習須趁熱打鐵”等建議,也算是我遲交給劉、謝二位老師的作業(yè)。
上世紀50年代,館員彭云生應邀執(zhí)教重慶師范學院,80年代,李金彝、王善生、鄭異才等應聘在成都大學、成都成人教育學院中文系和教師培訓班兼課。孫琪華、夏順均(我的中學校長)擔任補習學校校長。不少館員在社會團體舉辦的書畫學習班執(zhí)教,開講座。本館也曾辦過書畫培訓學校,培養(yǎng)青少年成才,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此真可謂支援教改,不遺余力。
二、支持群眾文化活動
1981年副館長段可情和參事熊倬云、館員李金彝、陳雁翚、陶元甘、汪潛以及李思楨、吳紹伯、廖上柯、夏順均、張曉谷、王家祐及筆者等(均先后任館員)參加成都風物研究會,整理研究文史資料,編寫《成都風物》專著。第一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二至七輯由成都群眾藝術館印行,并在《成都晚報》、《龍門陣》和《錦江》發(fā)表。段老特為此題寫了《成都文物贊》詩(見《祖國頌詩詞集》)。
段副館長、館員李金彝、李思楨、夏順均和筆者協(xié)助成都市群眾藝術館主辦“甲子迎春征聯(lián)大獎賽”和“丙寅迎春征聯(lián)大獎賽”,負責出句、評聯(lián)和講評等工作,推動群眾文藝活動,促進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繼承發(fā)展。在本館積極支持下,1986年四川省楹聯(lián)學會成立,段可情任會長,李金彝、錢來忠與筆者等任副會長(1989年后,段老任名譽會長,錢來忠任會長)。館員黃稚荃、梁伯言、遍能、吳一峰、張曉谷、高少儒、夏順均、李思禎、趙蘊玉、周北溪、李道熙、伍中一、周浩然、王世德、傅承烈、謝桃坊、劉奇晉、馮廣宏等先后任學會顧問。1989年5月四川省楹聯(lián)學會受中國楹聯(lián)學會委托,在成都召開楹聯(lián)藝術研討會,會長段可情和李金彝、周浩然及筆者等主持學術論文評審工作。本館大力支持四川省楹聯(lián)學會會同有關單位主編了《一代風流楹聯(lián)譜》、《鋼鐵長城頌》、《紅旗頌》(附英譯聯(lián)選)、《成都名勝楹聯(lián)》、《迎亞運楹聯(lián)集》等專集。副館長鄧衛(wèi)中和館員王家祐、王慶余等參加在都江堰市龍池御龍宮舉辦的大禹學術研討會。王家祐、筆者及馮廣宏等人宣讀交流論文,并為御龍宮撰寫楹聯(lián),為都江堰市開對聯(lián)骨干培訓講座。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和四川省文聯(lián)、四川省楹聯(lián)學會等組織成都市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名家書畫大展,館員孫琪華、高少儒、王子壯、方濱生、鄧奐彰、向熹、楊正苞、蔣仁庵、劉玉珊、劉奇晉、侯正榮、李星武及筆者(時為組委副主任)等的詩詞書畫作品參展和發(fā)表;與有關單位合編了《回歸頌——慶祝香港回歸對聯(lián)集錦》、《大業(yè)輝煌——慶祝香港回歸對聯(lián)集錦》、《大業(yè)輝煌——慶祝澳門回歸對聯(lián)集錦》等專集。
進入新世紀,學會敦聘張在德館長擔任四川省楹聯(lián)學會編委會主任,唐建軍主任和康濟民副館長任顧問。館員馮修齊任常務副會長、李永暉和我任副會長,參事處處長陳瓊?cè)卫硎?,文史處處長安山、鄧小剛?cè)螘短旄?lián)苑》編委,伍文任編輯。陳信遠、唐建軍主任和張在德館長、康濟民副館長主持編印了《血肉長城——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楹聯(lián)集》(贈送給臺灣各個四川同鄉(xiāng)會和連戰(zhàn)等有關人士)《頌奧運揚國威楹聯(lián)集》(附英譯聯(lián)選,贈送北京奧運會和各地體委)和《祖國頌——國慶60周年楹聯(lián)集》(分送有關單位與兄弟館)等專著,都在學術界和社會文化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獲得很高評價。學會的顧問、文史館、參事室和學會負責人都為抗震救災積極創(chuàng)作對聯(lián),參加義賣(劉奇晉書寫的作品售款14980元,其中“骨肉相連,血濃于水;艱難與共,愛大如天”售出兩聯(lián)),擴大宣傳,發(fā)揮了宣傳鼓動作用。四川省楹聯(lián)學會榮列中國楹聯(lián)學會“十軍”,《天府聯(lián)苑》評為全國優(yōu)秀聯(lián)刊。(參見《文史雜志》2009年3期《抗震救災中的四川省楹聯(lián)學會》)
1953年劉孟伉館長在文殊院借用房舍領導館員閱覽查考文史資料,討論研究。彭云生館員著《望江樓志》定稿(后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本館支持組建成都薛濤研究會,館員李華飛、任子立、王子壯、楊正苞、《文史雜志》編輯魏學峰等參加學會,李華飛當選學會理事。以后,屈義林、王世德任研究會顧問,楊正苞和我任理事。《薛濤與望江樓》刊登拙稿《論<籌邊樓>詩諸家評注》和《游園歌盛世詠竹美詩人——簡介《蜀江詩詞》中詠薛濤和望江樓的詩詞》。馮廣宏和我合寫《情深風雅詩美佳人——簡介雙流劉氏吟詠薛濤與望江樓的詩歌》,收入《薛濤研究論文集》?!锻瓨情郝?lián)解讀》(我與吳蕖蕊、舒澤宏合編)獲得成都市社科聯(lián)優(yōu)秀作品獎。2009年以唐建軍、張在德為主任的編委會整理印發(fā)了《劉孟伉編注薛濤詩》。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承擔了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出版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四川卷》的編寫工作,編委會安排我撰寫了《女詩人薛濤》一章。于此可見本館對學術團體的大力支持。
三、加強學術研究與著書立說
1953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舉行詩會,館領導和館員賦詩稱贊“國漸開新紀,河清到眼前。多文貧士富,健飯老人難。努力春花好,來歸季子賢。萬花齊笑日,托始自今年?!币院髿v年皆辦詩會,編輯了《蜀江詩詞》上、下集、《巴蜀詩詞》第二、三集。唐建軍主任、張在德館長主編印行《祖國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詩詞集》,其中收錄參事室、文史館領導同志18人和館員、參事221人的1000多首詩詞,“對蜀中詩詞僅是嘗鼎一臠,……但都表達了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強烈感情”(唐建軍《序言》)。
1956年,根據(jù)社會需要和館員特長,省文史館建立學習委員會和10個業(yè)務組:文物古跡組、古籍校勘組、杜甫研究組、近現(xiàn)代史組、書畫組、戲劇組、醫(yī)藥組、圖書組、文字改革組、社會服務組開展活動,為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文化做了大量的文史研究工作,取得成就,編輯出版了《杜甫詩集》和《杜甫年譜》(曾應各界要求再版)。1959年,在館長劉孟伉主持下,館員彭云生、劉東父、李思純等編撰整理《成都城坊古跡考》,記述成都“城”、“坊”、“水道”等沿革變遷及名勝古跡、寺廟、學校的歷史狀況,為有關部門提供城市建設和歷史研究的參考資料。
1982年,本館編輯出版的《四川大事記》、《四川軍閥史料》、《廣釋詞》、《四川保路運動史》和《劉、鄧、潘起義與蔣介石的川西決戰(zhàn)》,獲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三·一三前國民黨左右派在四川的斗爭》獲三等獎;《四川幣制混亂的貽害》獲四等獎。198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成都城坊古跡考》,2006年巴蜀書社出版該書修訂本。
我進館后參加雷喻義、陳信遠、唐建軍主任、隗瀛濤、張在德館長先后主持編寫的《巴蜀文化與四川旅游資源》、《治蜀史鑒》、《成都城坊古跡考》修訂本(分別由四川人民出版社與巴蜀書社出版)的編撰工作。文史館和參事室主編的《巴蜀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叢書》已經(jīng)巴蜀書社出版五輯,其中收錄我編寫的《巴蜀趣聯(lián)解讀》、《錦里街名訪舊》、《巴蜀方言淺說》和《巴蜀竹枝瑣議》等四冊。
文史館一貫努力幫助名勝景點提升和豐富文化內(nèi)涵,茲舉撰書楹聯(lián)一端而言:1966年以前,劉孟伉、林思進、向楚、謝無量(后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毛書賢、劉東父、馮灌父等曾為江油太白祠、眉山三蘇祠、成都文化公園、桂湖升庵祠、杜甫草堂和白帝城題寫過楹聯(lián)。改革開放以來,黃稚荃、徐仁甫、梁伯言、遍能、隆蓮等20余位館員為省內(nèi)外一些名勝景點、紀念館、寺觀、陵園撰書近300副楹聯(lián),除刻制懸掛外,還收錄于有關書刊資料。這也是本館領導同志和館員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作出的貢獻。(參見《祖國頌楹聯(lián)集》)
《文史雜志》是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辦,以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傳播世界文化精華為宗旨,面向具有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廣大讀者,以知識性為主,兼融學術性、思想性、趣味性的公開性雙月期刊(國內(nèi)外公開發(fā)行。1985年出版季刊,1987年改為雙月刊。2001年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榮譽證書和標識)。隗瀛濤、李有明、鄧衛(wèi)中、李殿元、屈小強先后擔任主編,魏學峰、秦彤、陳雅榮、查常平等任編輯,部分館員參加編委會工作,大家結(jié)成文字之交。我為《文史雜志》撰稿,發(fā)表過《從俚語窺民俗》、《雅士名廚黃敬臨》、《農(nóng)禪并重一詩僧》、《評〈古代旅游作品選〉》、《宋代閬中陳氏的家教》、《游園歌盛世詠竹美詩人》、《音容宛在風義猶存——館員劉佛澄、吳俟庵、馬德齋、楊培之簡記》、《劉剛甫、劉田素館員的故事》、《孔凡章先生談對聯(lián)》、《老詩人心系鄧小平》、《語文訓練是根本》、《〈蒙訓〉教人聰且明》《軍人·商人·文化人——共產(chǎn)黨人車耀先》、《重看史料說四川的抗震救災》、《重建武侯祠的故事》、《〈最后一課〉的譯文和注釋》等專稿和一些短小的補白,共41萬字。
四、真誠友好地交流協(xié)作
四川省文史研究館保持了相親相近、如切如磋的學術風氣,館室領導、館員、參事都能全力協(xié)作,共同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貢獻。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張惠昌、闞家駱等撰寫《邁向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都市和府南河的綜合治理》,向外報道,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臺灣宣傳。省楹聯(lián)學會舉辦《河清頌》征聯(lián),王子壯、楊正苞、蔣仁庵等撰寫詩聯(lián),筆者主持出句和評審工作;劉奇晉等組織青羊藝術學校和民進育才學校書法班少年學生以書法習作參與慶功宣傳。本館還先后和省文聯(lián)、省政協(xié)報、省楹聯(lián)學會等單位組織96“金雁杯”全國征聯(lián)大賽、“丙戌”海內(nèi)外大獎征聯(lián)賽,先后聘請本館遍能、高少儒、劉奇晉、王世德、馮廣宏等任顧問,張在德任組委會主任,李永暉、馮修齊與我任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筆者與馮修齊、劉奇晉等參加主持黃龍溪古鎮(zhèn)楹聯(lián)創(chuàng)作書寫活動。副館長、黨組書記雷喻義與館員高少儒、趙蘊玉、周北溪、馮修齊、劉奇晉、馮廣宏及筆者等為被譽為“成都私家園林明珠”的易園規(guī)劃設計,命名題匾,撰書楹聯(lián)。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管理處給撰寫對聯(lián)的館員頒發(fā)紀念證書。《千年古剎鶴林寺》收錄館員遍能、黃稚荃、白允叔、洪志存、隆蓮、周浩然、趙蘊玉、馮廣宏書寫的匾聯(lián)墨跡和評論文章。本館和省書協(xié)合作編印《新編德育對聯(lián)選》(繁簡字體對照本,附壬申春聯(lián)、對聯(lián)常識談),以配合貫徹《綱要》,宣傳“以德治國”。何天谷館長主編的《百年辛亥百年保路紀念冊》收錄李永暉、劉奇晉、王世貴等館員的詩聯(lián)書畫作品。
館員、參事中有我多年承教的祖輩世交李鐵夫、馬德齋、余中英,父執(zhí)伍培英、熊倬云、張采芹、陳雁翚、高少儒、王維明,師長遍能、夏順均、徐仁甫等,同館都是良師益友。我經(jīng)常向蒙默、向熹、王世德、曾紹敏、徐志福、謝桃坊先生請教,曾在本館與西華大學合辦的蜀學研究中心刊物《蜀學》上,發(fā)表過評介揚雄、黃崇嘏、遂寧張氏、閬中陳氏和劉沅《蒙訓》的文章;與馮修齊、李永暉、馮廣宏、江蘋、劉道容請益切磋,協(xié)助辦好《天府聯(lián)苑》和《巴蜀詩書畫》;與洪志存、祁博文、方濱生、周浩然、劉奇晉、何崝、侯開嘉等合作為武侯祠園林區(qū)、文殊坊、靈犀渚、永陵公園、成都人民公園、仙女山、寶光塔陵撰書詩詞對聯(lián)。上海館、南京館、陜西館、新疆館都有我們合作贈送的詩聯(lián)。經(jīng)闞家駱老前輩推薦指導,我在加拿大《加京華報》發(fā)表介紹前賢文采風流和慶祝香港、澳門回歸的詩聯(lián)文章十余篇。我在王善生和向熹先生的指引下,配合屈小強主編從事“析文酌義匡謬存真”的校勘考證,先后為《中國古代文學拾珠叢書》、《中國人學系列叢書》和張岱《夜航船》(汕頭大學出版社)及中小學語文課外讀物作過??保辉凇段氖冯s志》發(fā)表《〈東京夢華錄箋注〉??庇涗洝?、《玄奘法師〈謝高昌王啟〉??庇洝返取?011年雷觀明先生向文史館求援,請校勘他外祖父尹仲錫老人的《玉清宮記》。館員馮廣宏、馮修齊、處長陳沫吾和我對字跡漫漶的碑文反復八次??笨甲C,糾正后人筆錄失誤,恢復原文(湖南館館員余德泉和省楹聯(lián)學會顧問文伯倫也曾貢獻意見)。何崝、馮修齊和我協(xié)力研究中外文獻,考證“阿彌陀佛”的讀音(見《大慈》雜志)。我們還參加在上海舉行的“中華詩詞大吟唱”館際活動,何崝、傅承烈獲優(yōu)秀獎,馮廣宏、馮修齊和我獲創(chuàng)作獎;參加“長安雅集”詩詞吟唱活動,重慶館童明倫、安徽館許孔璋、廣西館蘇運欽、黑龍江館丁廣惠和我聯(lián)句為頌,徐志福和我分別獲獎,作品刊載于《陜西詩詞》。我亦在《文史雜志》撰文評介云南館館員周鍾岳老人的詩章;在湖南館的《文史拾遺》撰文,考證成都賁園門聯(lián),評介湖南館館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余德泉創(chuàng)作的詩聯(lián)。
擔任館員17年來,在館室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我與同館們同心協(xié)力,研究文史,著書立說,深感文史館貫徹黨的政策,崇德崇文,我們也能生活充實,豐富多彩,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我承擔編輯四川省文史研究館50年大事記時,曾賦詩二首:“群星朝北斗,國運益興隆。明道知天命,稱觥唱蜀風?!薄拜x煌五十春,敬業(yè)為人民。百叟輸?shù)ゃ?,新新日日新?!苯裥婪?0周年館慶,再續(xù)兩首:“六十春秋思樹立,三千耆宿頌繁榮。喜看文苑百花放,樂借燃藜勤筆耕。”“崇德崇文逢盛世,有為有樂頌堯天。春秋六十風華茂,共鑄輝煌年復年?!?/p>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