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元元
一、引言
索緒爾的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認為語言形式與其所指的實體間沒有任何的對應關系,音義之間的聯系是任意的。但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變化,人們在以知詞匯的基礎上認識新事物,造成了符號無意義的拓展或延伸,即產生了一詞多義現象。多義現象是自然語言的普遍現象,但它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一種認知現象,來源于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思維。隱喻和轉喻作為重要的認知方式在詞義的變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據認知語義學對多義現象的分析,描述變化多端的真實世界的語言是以隱喻的形式體現的,各種意義之間是系統(tǒng)的,自然的關系,即后一個義項是以前一個義項為基礎的:A→B→C→D等。(Taylor,2001:106—115)Leech(2000:318)認為詞義延伸主要是通過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方式實現的。但隱喻和轉喻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它們在詞義擴展和延伸中各起到什么樣的作用?人們在構造詞匯新的意義時認知結構是怎樣的?英漢的詞義延伸是否完全一致?本文從對“cake”一詞從轉喻到隱喻的意義變化,探討和回答以上問題。
二、隱喻和轉喻的認知觀
隱喻和轉喻作為人們的重要認知方式,對人們認知事物和事物概念的形成,語言的發(fā)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Lakoff和 Johnson認為,隱喻是“從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這個投射過程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的聯想為基礎,即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性關系特征。所以隱喻也可以說是用一種人們所熟悉的具體的概念表達另一種新的抽象的,不易感知的概念。例如,空間是具體可感的,而時間則是抽象的,不易感知的,于是,我們就借空間的語言表達形式描述時間,如“時間很長”、“下個月”等。而轉喻的本體和喻體是在同一域中進行的。兩者是一種替代關系,即通過某個認知上的顯著部分或特征,或有特殊關系的臨近事物理解整個事物。例如,我們用“頭腦”(head)轉喻首領、頭腦、智力、天賦等。正如隱喻靠的是相似性聯想一樣,轉喻離不開相關性聯想。
在認知語言學領域,隱喻研究一直都備受關注。而近年來,轉喻研究也逐漸開始受到中外認知學者的重視。實質上,轉喻更具有本源性,即在很多情況下轉喻是隱喻映射的基礎,但它們之間并非截然分開,Johnson曾說:“相似性是被增添到鄰近性上的,因此任何轉喻都帶有一點隱喻的色彩,任何隱喻也都帶有轉喻的痕跡?!保℅oossens,2002:351)
三、cake的義項分析
詞匯的義項大致包括本義和引申意。再次對事物進行范疇化或概念化的過程,即詞義的引申過程。它是指從單義詞的一個中心結構變?yōu)槎嗔x詞的中心結構。cake的概念的改變是從兩方面進行的,一是從本義的鄰近性關系考慮在本概念內進行拓展,這從認知角度來看屬于轉喻。二是從本義的相似性關系考慮,向不同概念域映射、拓展,即不僅把蛋糕看成一個由雞蛋、面粉加糖和油制成的松軟的糕,意義單一,而且把它看成與它形狀相似的塊狀物,這從認知的角度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屬于隱喻的思維結構。當“蛋糕”被重新概念化后,它所涵蓋的事物更為廣闊,不僅包括外部特征的相似性,而且包括事物內在的重要性,如“好的東西”。
詞匯包括簡單詞、合成詞和習語。因此,我們在分析cake的義項時,主要從簡單詞和習語的意義兩方面出發(fā)。為了更清楚地描述“蛋糕”由轉喻到隱喻的意義轉變過程,我們將“cake”的義項分為以下幾項。
(1)a soft food made by baking a sweet mixture of flour,eggs,sugar,etc.(糕、餅、蛋糕)。
(2)a flat shaped piece of something,esp food.(餅狀物,尤指食物)。
(3)shaped or hardened mass of a substance.(塊狀物)。
(4)the total amount,esp,of money or goods,that is to be shared among everyone.(人人均有份的錢或貨物的總數、總量、總額)。
(5)(sell)like hot cakes:(to be sold)very quickly(銷路很好)。
(6)Have ones cake and eat it(too):to have the advantages of something without the disadvantages that go with it(非正式,得其利而無其害)。
根據詞典對義項的標示,義項(1)最早使用,是cake的本意,這個義項包括了cake的具體和典型性特征,即“由雞蛋、面粉加糖和油制成的松軟的糕”,如“a chocolate cake,to bake a cake,a birthday cake”等,而其他的幾個義項都可被看成后來在此基礎上逐漸發(fā)展出來的意思。根據語言符號任意性的觀點,cake在最初用來表“蛋糕”這個概念時,音和義之間沒有認知理據,是任意性的結果。而義項(2)就帶有轉喻的認知特征。蛋糕是食物中的一種,且其形狀與各種餅類相近,因此把蛋糕轉喻為“餅狀物,尤指食物”,如“a potato cake,a fish cake”等。這就是利用了兩者之間在“食物”上的相關性,即鄰近性,在同一“域”內,以部分代整體,這就是轉喻的思維模式之一。義項(3)用蛋糕表示“塊狀物”,很形象。因為我們在吃蛋糕時一般都是把它切成一塊一塊的,所以在表達“a cake of soap”時,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蛋糕一塊塊的樣子。在這里,人們不再把蛋糕看成食物的一種,而是看作一個與蛋糕形狀相似的塊狀物。隨著轉喻成分的減小,隱喻的成分增大了,但暗含的轉喻基礎仍在。在義項(4)中,由于一個整的蛋糕經常被幾個人分成幾小份來吃,蛋糕的意思在此是人人均有份的錢或貨物的總數、總量、總額,所以看到這個意思我們就會想到分蛋糕,英語中有“Cake Division by Majority Decision”和“How to cut a cake almost fairly”(Google網),漢語中也是如此,如“1.9萬億元的大蛋糕怎么切?解析2006年中央財政資金五大流向”,“誰在切分醫(yī)療蛋糕”。蛋糕也可以被看成貨物的一種,在這里分蛋糕就代表分貨物或資金的總量。根據分析該義項既可看成隱喻又可看成轉喻,屬于兩者的交叉。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各種花色的“蛋糕”紛紛出爐,“春運蛋糕”“手機蛋糕”“年底市場蛋糕”“假日旅游蛋糕”“求職經濟大蛋糕”“被冷落的蛋糕——農村市場”,等等,不一而足。這里的“蛋糕”都具有“市場”的意思。義項(5)中的“銷路很好”也是指代市場這個意思。這時表達的意思已經從具體的食品域“蛋糕”跳到抽象的經濟域,由于兩者所處的域不同,即從一個域映射到另一個域,因此用“蛋糕”代替“市場”可以被看作隱喻的思維方式。“蛋糕”的“市場”義開始只是臨時的,但隨著大眾媒體的廣泛使用,“蛋糕”的新義逐漸被人們接受、認可,廣泛地應用于教育、衛(wèi)生、金融等領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蛋糕”的“市場”義已經固定下來了。但“蛋糕”的變臉并未停止,由于“蛋糕”的詞義特點,它一般指好的,預期能給人們帶來利潤的市場,一般來說,好的市場就能帶來利潤,所以“蛋糕”又轉指利潤、利益等。如“經濟全球化既非‘蛋糕亦非‘陷阱”(《經濟參考報》,1998年2月20日)“海爾認為,要想在受機市場上取得突破,必須做一塊蛋糕獨享”(人民網,2003年1月23日)。義項(6)中的“cake”也是指利益、利潤的意思。如“Internet life no piece of cake for smaller newspapers,weeklies”,“Sustainability,Hamiltonian value,and NNP in a Cake-Eating Economy”(Google),“Privacy:Internet users want to have cake and eat it shock”,(By Grant Gross,IDG news service)。另外,無論如何,利益當然是越多越好,于是就出現了許多像“做大2800億投資做大奧運蛋糕,基礎設施投資是亮點”,“把舞蹈市場的蛋糕做大”這樣的句子。“做大……蛋糕”便成為頗為流行的經濟用語。隨之而來的詞語還有“做精”“做實”“做優(yōu)”“做活”“做火”等。義項(5)、(6),以及“做……”都與本義具有相似性特征,從認知角度來說,屬于隱喻性思維模式,因為這些義項中的各實體引起了“蛋糕”向不同域映射。這些義項都是與第一個義項,即本義有相似性特征。這正符合了認知語言學中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體驗哲學思想。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1)在這六個義項中,義項(1)是本義;義項(2)是轉喻;義項(3)、(4)是轉喻與隱喻的交叉;義項(5)、(6),以及“做大……”都屬于隱喻的認知思維。隱喻性義項多于轉喻性義項,但由于人的思維的復雜性,不可能一下子截然分開兩種思維方式,因此就會出現轉喻和隱喻的交叉現象。轉喻性思維是在鄰近性基礎上產生的聯想,而隱喻性思維是在相似性基礎上產生的聯想,語義范圍更廣闊,所以在詞義延伸中隱喻的作用大于轉喻。但我們千萬不能忽視了轉喻的基礎性作用。(2)從以上漢語中和英語中關于“蛋糕”義項的分析及舉例,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人類對世界萬物認知基礎的相似性,“蛋糕”在漢語和英語中的意思都大同小異。但是又由于漢語和英語語言的不同特征,有些意思又難免會存在細微的差別。
四、結語
本文通過從認知角度對“cake”一詞多義現象的分析,表達了多義詞延伸的認知思維結構和呈現方式。詞義延伸主要是通過轉喻的鄰近性思維特征和隱喻的相似性思維特征進行的。在詞匯意義的延伸中,隱喻的認知思維方式的作用要大于轉喻的認知思維方式,但轉喻是隱喻的基礎,且兩者具有交叉現象。由于人類認知結構的基本相同,英語和漢語在詞義延伸方面大體相同,但是又由于英漢語言的不同特征又難免會有所差異。“蛋糕”為何會產生如此多的新義?從詞匯學角度來說,是人們在交際過程中表達的需要,因此就會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語言成分,即通過創(chuàng)造新詞或通過詞義延伸的方式表達他義?!暗案狻睅淼男略~語豐富了語言詞匯,使詞匯花園更加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Dirven,R..Metonymy and metaphor:Differentmental strategies of conceptualization[J].Leuvense Bijdragen,1993.
[2]Goossens,L..Metaphtonymy:The interaction of metaphor and metonyny in figurative expressions for linguistic action[A].Byword of mouth:metaphor,metonymy and linguistic action i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C].Amsterdan:Benjamins,1995.
[3]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Z].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5]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The Commercial Press,2003.
[6]漢英雙解新華字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劉正光.論轉喻與隱喻的連續(xù)體關系[J].現代外語,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