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刺史考全編》補正(三)

2012-04-29 17:04:52楊曉吳炯炯
敦煌研究 2012年3期
關鍵詞:刺史墓志

楊曉 吳炯炯

內容摘要:近年來地不愛寶,金石墓志層出不窮,尤其以唐兩京地區(qū)(今陜西西安、河南洛陽地區(qū))為特,數(shù)量甚巨。其中墓志居多,尤以唐代墓志于治唐代文史之學多有裨益。本文以近年新刊布唐代墓志資料為主,擇其重要者,參以傳世典籍,補正《唐代刺史考全編》及后續(xù)相關研究,期望對唐代文史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唐刺史考全編;墓志;刺史;河洛墓刻拾零;邙洛碑志三百種

中圖分類號:K852;K877.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2)03-0097-07

Additions and Corrections to the Tang-cishi-kao-quanbian (III)

YANG Xiao WU Jiongjiong

(Institute of Dunhuang Studi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20)

Abstract: Bronze or stone inscriptions and epitaphs have been excavated at several places during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the areas around the two capitals of the Tang Dynasties (today's Xi'an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Luoyang in Henan Province). Among them, the epitaphs account for the bulk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Tang Dynasty epitaph published in recent years and consulting ext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selects some important epitaphs to supplement and correct the Tang-cishi-kao-quanbian (III) and the resultant research, hoping this will be useful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Keywords: Tang-cishi-kao-quanbian; Epitaph; Cishi; Heluo-muke-shiling; Mangluo-beizhi-sanbai-zhong

(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郁賢皓先生多方搜羅唐代刺史相關資料,著《唐刺史考全編》(以下簡稱《全編》)[1]煌煌五冊,嘉惠學林,于治唐史及唐代文學多有裨益,自出版以來,已成為唐代研究方面不可或缺之工具書。近年來,地不惜珍,貞石墓志往往間而現(xiàn)焉,專家學者利用新出石刻資料對《全編》多有補正{1}。近有洛陽趙君平先生者,不憚辛苦,多方收集,先后有《邙洛碑志三百種》(以下簡稱《邙洛》)[2]、《河洛墓刻拾零》(以下簡稱《河洛》)[3]問世,刊布新出墓志,居功至偉。本人閱讀之余,留心唐代刺史相關之材料,同時又兼及近年來新刊唐代墓志資料,草成此文,期以能正《全編》之訛而補其微瑕耳。

謹按《全編》之格式分次而錄之:

第二編 關內道

1.卷八坊州(中部郡)赫連欽若開元十七年(729)

《邙洛一二六?皇唐故坊州刺史赫連(欽若)府君墓志銘并序》(開元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卒,開元十八年六月十三葬):“除陳州、宋州刺史,入為慶王府長史,復除坊州刺史……春秋六十七,以開元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薨于坊州公館?!薄度帯逢I載赫連欽若任坊州刺史。據(jù)此志赫連欽若開元十七年卒于坊州刺史任上。之前曾任陳州、宋州刺史,時間約在開元中,當在開元十七年之前。

2.卷一一寧州(彭原郡)周履宣約武德中

《河洛二〇三?大唐故宣議郎行邵州司法參軍薛府君夫人周(嚴順)氏墓志銘并序》(開元十六年二月二日卒,二月十五日葬):“大父履宣,以藝總文房,唐為寧州刺史?!薄度帯逢I載周履宣任寧州刺史。據(jù)此志周嚴順卒于開元十六年(728),享年六十四,其祖周履宣任寧州刺史約在唐初武德中。

3.卷一六夏州(朔方郡)黃河壽約高宗時

《河洛一九一?故朝議大夫守綏州刺史姚(愛同)府君墓志銘并序》(開元九年九月廿八日卒,十年二月十日葬):“于是乎授朝議大夫、使持節(jié)綏州諸軍事、綏州刺史……前夫人江夏黃氏……懷潞等五州刺史、虢國公君漢之孫。銀青光祿大夫、靈、夏二州都督河壽之女?!薄度帯逢I載姚愛同任綏州刺史。據(jù)此志姚愛同自綏州刺史任上告老致仕,開元九年卒,可知其任綏州刺史在開元初。

又,《文館詞林》卷459李百藥《夔州都督黃君漢碑銘并序》載黃君漢貞觀六年(692)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二,開元七年立碑之時“嗣子騎都尉河壽”?!度帯窊?jù)《通鑒》等著錄黃氏之祖黃君漢武德元年至六年(618—623)任懷州刺史,貞觀六年前任夔州都督,約貞觀初至六年任潞州刺史。結合此志,黃河壽任靈、夏二州都督約在高宗時期。

4.卷一六夏州(朔方郡)皇甫恂先天元年(712)

《唐故殿中少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恂)公墓志銘并序》(開元十三年十一月卒,十五年八月廿日葬):“屬君盜未除,良士先驅,出為渭州刺史,又除銀州刺史……雅為朔方道元帥代公所重,揚于旒扆,乃授公使持節(jié)都督夏州諸軍事兼押黨項突厥諸部卌二蕃……公直修臣節(jié),不備世疵,出為萬州別駕,稍轉榮州刺史……又遷雅州都督?!眥2}

《全編》“錦州”卷著錄皇甫恂于開元十三年任錦州刺史,據(jù)此志可知皇甫恂開元十三年出為錦州刺史,同年卒于任上。又據(jù)墓志所載,并結合穆渭生、耿晨二先生之考證皇甫恂景云二年(711)出為渭州刺史,不久遷為銀州刺史。先天元年升任夏州都督。開元四年(716)出為萬州別駕,不久之后又遷榮州刺史,隨后遷雅州都督。

《全編》據(jù)《太平廣記》所載著錄皇甫恂約開元中任綿州刺史,對比此志,并結合穆、耿二先生之考證,我們發(fā)現(xiàn)《廣記》中所載皇甫恂的字號及其前期歷官與《唐故殿中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公(恂)墓志銘并序》之志主皇甫恂并不相同,可知《廣記》所載“貶綿州刺史而卒”之皇甫恂與開元十三年卒于錦州刺史任上的皇甫恂并非一人,而《全編》將之考定為同一人,不確。

又,《全編》比定《蜀中名勝記》卷17重慶府之中所著錄之皇甫珣(恂)即《唐故殿中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公(恂)墓志銘并序》之志主皇甫恂,并據(jù)以著錄其曾于開元中任渝州刺史。結合此志及穆、耿二先生之考證,皇甫恂開元中曾“錄功除益州大都督府司馬兼充劍南道支度營田副大使”,而并未出任過渝州刺史。《全編》此條考證不確。

5.卷一七綏州(上郡)姚愛同開元初

《全編》闕載,據(jù)《河洛一九一?故朝議大夫守綏州刺史姚府君(愛同)墓志銘并序》補。

6.卷二〇會州(會寧郡)韋衢開元中

《河洛二八二?大唐故正議大夫殿中監(jiān)閑廄使群牧都使貶南平郡司馬韋(衢)府君墓志銘并序》(天寶七載八月十日卒,八載二月廿五日葬):“遷會州刺史。”《全編》闕載韋衢任會州刺史。據(jù)此志韋衢終于南平郡司馬,志中言其任會州刺史并非會寧郡太守,且天寶元年方改會州為會寧郡,故其刺會州當在開元中。

7.卷二〇會州(會寧郡)李夷吾天寶八載(749)前

《河洛二九一?唐故中散大夫慶王府司馬李(夷吾)府君墓志銘并序》(天寶八載卒,九載葬):“又改汝南郡別駕,旋領會寧郡太守,入為慶王府司馬。夫人太原王氏……故相州刺史琇之女?!薄度帯逢I載李夷吾曾任會寧郡守,據(jù)此志記載李夷吾天寶八載卒,終官慶王府司馬,又言其所任為會寧郡太守,可知其任會寧郡太守當在天寶八載之前。

又,《新表二上》:“夷吾,竟陵太守?!薄度莆摹肪?82李夷吾小傳:“夷吾,睿宗時官竟陵太守”,《全編》據(jù)以系其任竟陵太守在天寶中。今對比此志,李夷吾終身之仕履并未有竟陵郡太守的記載,可知《新表》所載有誤,《全文》小傳當一仍《新表》之誤,更誤推年代在睿宗朝。

又,李夷吾前夫人太原王氏,其父王琇約在開元中任相州刺史。

8.卷二一銀州(銀川郡)黃河壽約高宗時

《全編》闕載,據(jù)《河洛一九一?故朝議大夫守綏州刺史姚府君(愛同)墓志銘并序》。

9.卷二一銀州(銀川郡)皇甫恂景云二年

《全編》闕載,據(jù)《唐故殿中少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公(恂)墓志銘并序》補。

10.卷二一銀州(銀川郡)武令璋天寶初至天寶五載(742—746)

《唐故壯武將軍行右司御率府副率使持節(jié)銀川郡諸軍事兼銀川太守充押本郡吐蕃黨項使沛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武(令璋)公墓志銘并序》[4](天寶七載十二月六日卒,十三載閏十一月十一日葬):“于是明主分憂,出佐外臺,文武之任非不為。遂拜銀川太守兼部落使。位高知命退就閑,歸里閭而偃息;坐悌(第)宅而婆娑。終以天年壽齡七十有貳,昊不慜,降此鞠兄。天寶七載十二月六日薨于私悌(第)。”《全編》未著錄武令璋任銀州刺史。據(jù)此志,武令璋天寶初年任銀川郡太守,根據(jù)志文“位高知命退就閑”的記載,大約在七十知天命之年致仕歸里,又據(jù)“終以天年壽齡七十有貳,昊不慜,降此鞠兄。天寶七載十二月六日薨于私悌(第)”推算,可推知其任銀川太守在天寶初至天寶五載之間。

第三編 隴右道

11.卷二九渭州(隴西郡)皇甫恂景云二年

《全編》闕載,據(jù)《唐故殿中少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公(恂)墓志銘并序》補。

12.卷三六廓州(寧塞郡)殷平光宅之后

《邙洛九三?大周左監(jiān)門衛(wèi)將軍上柱國陳郡開國公殷府君(平)墓志銘》(圣歷二年六月十四日卒,三年一月十一日葬):“光宅之后,頻殄西蕃,授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積石軍經(jīng)略大使、檢校廓州刺史、兼知營田事。”《全編》闕載殷平任廓州刺史。據(jù)此志,殷平光宅后任廓州刺史。

又,毛陽光《〈唐刺史考全編〉新補訂》據(jù)洛陽師范學院圖書館藏未刊《殷善征墓志》“父平,左右監(jiān)門二將軍、相州刺史、陳郡公”之記載,推測因殷平約武后時任相州刺史[5]。但據(jù)此志,無殷平任相州刺史之記載,僅有殷平于光宅之后任廓州刺史、積石軍經(jīng)略大使的記載,不知孰是?

13.卷三六廓州(寧塞郡)崔思忠神龍元年至景龍二年(705—708)

《大唐故中大夫使持節(jié)廓州諸軍事廓州刺史上柱國崔公(思忠)墓志銘并序》(景龍二年九月七日卒,開元十五年十月十七日合葬):“神龍元年,制除廓州刺史,兼知積石軍事……景龍二年九月七日薨于積石軍之公館,享年六十有三?!盵6]《全編》闕載崔思忠任廓州刺史,據(jù)此志,崔思忠神龍元年任廓州刺史,景龍二年卒于任上。

14.卷三七疊州(合川郡)武令璋開元十四年(726)

《唐故壯武將軍行右司御率府副率使持節(jié)銀川郡諸軍事兼銀川太守充押本郡吐蕃黨項使沛縣開國男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武公(令璋)墓志銘并序》[4]“上帝封禪,制命鎮(zhèn)單于副都護……又換疊、莨貳刺史……忽西戎南越,勞我王師。公披甲前驅,麾戈直進?!薄度帯逢I載武令璋任疊州刺史,據(jù)兩《唐書玄宗紀》所載,“上帝封禪”當指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封禪泰山一事,而“忽西戎南越,勞我王師”是指開元十六年,吐蕃進攻瓜州一事??芍淞铊叭委B州刺史當在開元十四年至十六年間。志文又載武令璋曾任莨州刺史,莨州不見史載,《新發(fā)現(xiàn)的武令璋石槨和墓志》一文認為系芳州之誤,姑且存疑待考。

第五編 河南道

15.卷五六宋州(睢陽郡)赫連欽若開元中

《全編》闕載,據(jù)《邙洛一二六?皇唐故坊州刺史赫連(欽若)府君墓志銘并序》補。

16.卷五九許州(潁川郡)曹汾咸通九年至咸通十四年(868—873)

《河洛四五八?唐故天水趙(善心)氏墓志》(咸通九年十一月廿四日卒,十二月七日葬):“不幸遘疾,以咸通九年歲次戊子十一月廿四日終于許州之使宅……忠武軍節(jié)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兼許州刺史御史大夫賜紫金魚袋曹汾記?!薄度帯窊?jù)兩《唐書?曹確傳》及《登科記考》等相關記載,考證曹汾任許州刺史在約咸通十年至十四年。據(jù)此志記載,曹汾在咸通九年已在許州刺史任上,其出任許州刺史或更早。

17.卷六〇陳州(淮陽郡)赫連欽若開元中

《全編》闕載,據(jù)《邙洛一二六?皇唐故坊州刺史赫連(欽若)府君墓志銘并序》補。

18.卷七〇沂州(瑯邪郡)李志久視元年(700)

《河洛一四五?唐故使持節(jié)沂州諸軍事沂州刺史李(志)府君墓志銘》(久視元年九月十一日卒,景龍二年十一月二日葬):“尋而暴嬰風疹,屢乞骸骨,特降恩旨,加朝議大夫、使持節(jié)沂州諸軍事、沂州刺史,兼賜錦袍,雜彩及絹百段……因奉計入途,次徐方,以久視元年九月十一日終于彭城之北館?!薄度帯窊?jù)《新表二》所載推測李志任沂州刺史約在武后時期,未系具體之年月。據(jù)此志,李志久視元年在任沂州刺史,卒于入計途中。

19.卷七五濟州(濟陽郡)來景暉約中宗、睿宗時

《河洛一七四?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景暉)府君墓志銘并序》(開元五年七月十日卒,六年正月十一日葬):“父恒……忠、硤(峽)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來景暉)國子明經(jīng)擢第……銀青光祿大夫,濟、饒二州刺史,以親累謫郴州別駕?!薄度帯逢I載來景暉任濟州刺史。據(jù)此志記載,來景暉開元五年卒,時年七十歲,任濟州刺史約在中宗、睿宗時。

又,《全編》據(jù)《楊炯集》卷4《大唐益州都督府新都縣學先圣廟堂碑文并序》之記載著錄來恒于高宗時任益州都督,據(jù)此志,來恒在高宗時曾任忠、峽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

20.卷七五濟州(濟陽郡)杜萬約高宗時

《河洛二八一?唐故濮陽郡臨濮縣令杜(暄)府君墓志銘并序》(天寶七載十月五日卒,十一月廿四日葬):“皇濟州刺史曰萬之曾孫?!薄度帯逢I載杜萬任濟州刺史。據(jù)此志,杜萬任濟州刺史約在高宗時。

21.卷七七萊州(東萊郡)袁建康天寶十二載(753)

《河洛二九七?扶風竇氏汝南袁夫人墓志銘并序》(天寶十一載七月十一日卒,天寶十二載五月二日葬):“父建康,今東萊郡太守?!薄度帯窊?jù)《元和姓纂》及《新表四下》所載著錄袁建康在天寶中任淮陽郡太守,闕載袁建康任東萊郡太守。據(jù)此志,天寶十二載撰寫此志時,袁建康在東萊郡太守任上。

22.卷七八登州(東牟郡)竇庠貞元中

《河洛三八五?唐故朝散大夫守國子司業(yè)上柱國扶風竇(牟)公墓志銘并序》(長慶二年二月四日卒,八月十四日葬):“第五弟朝議郎前使持節(jié)都督登州諸軍事守登州刺史賜緋魚袋庠書……長慶二年二月丙寅以疾卒,其年八月十四日葬?!薄度帯窊?jù)《舊唐書》本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一下》、《全唐文》卷761褚藏言《竇庠傳》等記載考證其刺登州在長慶二年,藉此認為《唐才子傳》卷4《竇庠傳》所載其任登州刺史在貞元中有誤。但據(jù)此志記載,長慶二年竇庠已不在登州刺史任上,或《唐才子傳》之記載為是。

第六編 河東道

23.卷八八儀州(遼州、箕州、樂平郡)竇誡盈天寶中

《邙洛二〇四?唐故右衛(wèi)兵曹參軍攝衛(wèi)尉寺主簿充軍器判官扶風竇(展)府君墓志》(乾元初卒,大歷十四年二月五日葬):“府君諱展字伯良,其先扶風人也……祖諱誡盈,銀青光祿大夫,青、棣、儀三州刺史?!泵柟狻丁刺拼淌房既帯翟傺a訂》[7]據(jù)《全唐文補遺》第7輯[8]錄文補竇誡盈任棣、義二州刺史,但據(jù)《邙洛》刊布的圖版,“義”乃“儀”之訛,竇誡盈實刺“儀州”而非“義州”。

24.卷九二蔚州(安邊郡、興唐郡)陳福高宗時

《河洛二七四?大唐故大理評事陳(居)府君墓志銘》(天寶四載十一月六日卒,十二月廿二日葬):“祖諱福,使持節(jié)蔚州諸軍事蔚州刺史兼大同軍使?!薄度帯逢I載陳福任蔚州刺史。據(jù)此志之記載推測,陳福任蔚州刺史約在高宗時。

25.卷九六朔州(馬邑郡)張玄高宗時

《河洛一六五?唐故朝散大夫行洋州長史李府君(正本)墓志銘并序》(開元二年五月廿三日卒,十一月六日葬):“時有朔州刺史張玄受贓至鉅萬,累按不得情。高宗問法官誰可為使?刑部郎中狄仁杰薦公。”《全編》未著錄張玄任朔州刺史,據(jù)此志記載,張玄曾在高宗時任朔州刺史。

第七編 河北道

26.卷一〇〇相州(鄴郡)王琇開元中

《全編》闕載,據(jù)《河洛二九一?唐故中散大夫慶王府司馬李府君(夷吾)墓志銘并序》補。

27.卷一〇一衛(wèi)州(汲郡)夏侯昇元和十五年(820)或長慶元年(821)

《河洛三九〇?唐故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詹事陳州長史兼侍御史食邑三百戶譙郡開國男夏侯(昇)公墓志銘并序》(長慶四年七月二日卒,十一月廿五日葬):“洎相國李公節(jié)制魏郡,聞天請公,詔從之。遷澶州長史兼太子詹事。時幽鎮(zhèn)阻兵,衛(wèi)州當賊之要沖,藉公鎮(zhèn)撫,又以公攝衛(wèi)州刺史。后從相國入覲?!薄度帯逢I載夏侯昇任衛(wèi)州刺史。志中所載之相國李公當是元和十五年十月至長慶元年九月任魏博等州節(jié)度觀察等使的李愬[9],可知夏侯昇攝衛(wèi)州刺史當在元和十五年或長慶元年。

28.卷一〇一衛(wèi)州(汲郡)爾朱杲長壽二年(693)前(不之任)

《河洛一三四?大周故秋官尚書秀容縣開國男爾朱(杲)府君志石文》(長壽二年正月廿四日卒,三年十月三日葬):“(爾朱杲)坐來俊惡事,改授衛(wèi)州刺史,不之任,致仕于家。”《全編》闕載爾朱杲任衛(wèi)州刺史。據(jù)墓志記載,爾朱杲在武后時貶衛(wèi)州刺史,當在武后長壽二年前。

29.卷一一四瀛州(河間郡)劉翁勃約武后時

《河洛一九三?大唐故廬州司馬劉公(思貞)墓志并序》(開元十年八月三日卒,十一月五日葬):“瀛州刺史翁勃之子?!薄度帯逢I載劉翁勃任瀛州刺史。據(jù)此志,劉翁勃任瀛州刺史約在武后時。

第八編 淮南道

30.卷一二三揚州(兗州、邗州、廣陵郡)崔鄲大中元年至四年(847—850)

《唐故淮南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管內營田觀察處置等使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兼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御史大夫上柱國清河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司徒崔公(鄲)墓志銘并敘》(大中四年七月廿一日卒,十一月十六日葬):“唐昭獻皇帝得賢相,清河崔公諱鄲字晉封。平大政三載,罷相印后七年,當大中皇帝臨天下,改元之始作鎮(zhèn)淮海,四年七月廿一日薨于治所?!盵10]《全編》據(jù)《新唐書》本傳及《東觀奏記》之相關記載,定崔鄲任淮南節(jié)度使在大中元年至三年。據(jù)此志,崔鄲大中元年出鎮(zhèn)淮海,四年七月廿一日卒于淮南節(jié)度使任上,是知其任職年月當在大中元年至大中四年,《全編》所系時間有誤。

31.卷一二五滁州(永陽郡)夏侯孜會昌中

《河洛四三五?唐故尚書庫部郎中贈工部尚書譙郡夏侯府君夫人趙郡太夫人李氏歸祔志》(大中七年七月廿日卒,十月十六日葬):“會昌中,(夏侯孜)刺滁州,太夫人進趙郡大君。任婺州刺史,進趙郡太夫人?!薄度帯逢I載夏侯孜任滁州刺史。據(jù)此志,夏侯孜會昌中任滁州刺史。

又,《全編》據(jù)兩《唐書》本傳所載,定夏侯孜任婺州刺史約在大中初。據(jù)此志,夏侯孜任婺州刺史在滁州刺史之后,當都在會昌中。

32.卷一二八舒州(同安郡、盛唐郡)韓復大中五年(851)前(不之任)

《唐故通議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韓(復)府君墓志銘并序》(大中五年六月十八日卒):“除舒州刺史,中謝時言畢,拜不就列,改授左庶子。”[11]《全編》闕載韓復任舒州刺史。據(jù)此志,韓復在大中五年前除舒州刺史,但未之任,改授左庶子。

33.卷一三一蘄州(蘄春郡)祖孝基約高宗時

《河洛二〇二?大唐故朝請郎行許州長社縣丞祖君(好謙)墓志銘并序》(開元十五年七月十三卒,十月十七日葬):“祖孝基,皇給事中、太子家令、雍州別駕、司農(nóng)卿、蘄州刺史、容城男?!薄度帯肺粗涀嫘⒒翁I州刺史。據(jù)此志記載,其任蘄州刺史約在高宗時。

34.卷一三五安州(安陸郡)韓復開成中

《唐故通議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韓府君(復)墓志銘并序》:“遷大理正,素熟刑法,議讞必中。拜安州刺史,繼前政之善而革其弊,添減停值,皆愜人意……歷國字司業(yè)、□府少卿、大理少卿、洋州刺史。辭郡經(jīng)歲未得官。舅左散騎常侍公權見宰座云:韓復中外同詞云:人說韓復醉歸則信,云犯十錢贓則不信,諸座美之?!盵11]《全編》闕載韓復任安州刺史。據(jù)此志,韓復罷洋洲刺史之后,“經(jīng)歲未得官”,其堂舅柳公權時任左散騎常侍,為之言于宰坐而得官舒州刺史,但是“拜不就列”。又據(jù)《舊唐書?柳公權傳》:“武宗即位,罷內職,授右散騎常侍……累遷金紫光祿大夫……復為左常侍?!盵12]據(jù)此推算,公權拜左散騎常侍不早于會昌中,故其任洋州刺史當在會昌、大中年間,《全編》“洋州卷”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系于大中、咸通間不確,當據(jù)改,而其拜安州刺史約在開成中。

第九編 江南東道

35.卷一四一杭州(余杭郡)姜絪永徽四年至六年(653—655)

《邙洛五九?大唐故持節(jié)杭州諸軍事杭州刺史姜府君( )墓銘并序》(永徽六年十一月一日卒,顯慶元年十一月十二日葬):“君諱 字紀,隴西天水人……(貞觀)十九年督征遼運漕以強舉飛名,尋拜文州刺史……(永徽)四年,授中大夫,仍守舊職。俄以吳越之地,征側□災,氣沵即平,鎮(zhèn)扶是要,特加正四品守杭州刺史……永徽六年十一月一日寢疾卒于州部,春秋五十有六?!?/p>

《全編》闕載姜 拜文州刺史及杭州刺史。毛陽光《〈唐刺史考全編〉再補訂》[7]53-65據(jù)金夫《唐姜綱墓志考釋》補,然誤讀“ ”為“綱”。據(jù)《邙洛》圖版當以“ ”字為確。故永徽四年至六年任杭州刺史者為姜 。

36.卷一四五婺州(東陽郡)夏侯孜會昌中

《全編》闕載,據(jù)《河洛四三五?唐故尚書庫部郎中贈工部尚書譙郡夏侯府君夫人趙郡太夫人李氏歸祔志》補。

37.卷一五九饒州(鄱陽郡)來景暉約中宗、睿宗時

《全編》闕載,據(jù)《河洛一七四?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府君(景暉)墓志銘并序》補。

第十編 江南西道

38.卷一七四澧州(澧陽郡)袁復天寶中

《河洛三二二?唐故瀛州長史袁(倕)府君墓志銘并序》(大歷八年四月廿七日卒,大歷九年五月四日葬):“父復,皇澧陽郡太守?!庇郑逗勇迦咚?唐故將仕郎試太常奉禮郎袁(公和)府君墓志銘并序》(元和八年十二月廿日卒,元和九年正月十三日葬):“祖復,皇澧陽郡太守?!薄度帯逢I載袁復任澧陽太守。二志均稱袁復任澧陽郡太守,可知當在天寶中。

第十一編 黔中道

39.卷一七九錦州(盧陽郡)皇甫恂開元十三年(725)

《全編》“錦州”卷著錄皇甫恂于開元十三年任錦州刺史,但又云:“按《通鑒》記此事在開元八年十月,未知孰是。姑從《舊傳》?!苯駬?jù)《唐故殿中少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公(恂)墓志銘并序》可知皇甫恂開元十三年出為錦州刺史,同年卒于任上,可證《通鑒》所記不確。

第十二編 山南東道

40.卷一九七房州(房陵郡)姚元慶天授元年(690)

《大周故朝散大夫守文昌臺司門郎中檢校房州刺史姚府君(元慶)墓志銘并序》(天授元年十月六日卒,二年一月十日葬):“大周革命,萬國惟新……制授朝散大夫守司門郎中檢校房州刺史……以天授元年十月六日暴薨于履順私第,春秋六十有五。”{1}《全編》闕載姚元慶任房州刺史。據(jù)兩《唐書》記載,武周革命改元天授在其年九月。又據(jù)此志,武周革命后,姚元慶得授房州刺史,同年十月卒于任上。其任房州刺史在天授元年九月至十月間。

41.卷一九八峽州(夷陵郡)來恒高宗時

《全編》闕載,據(jù)《河洛一七四?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府君(景暉)墓志銘并序》補。

42.卷二〇二忠州(臨州、南賓郡)來恒高宗時

《全編》闕載,據(jù)《河洛一七四?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府君(景暉)墓志銘并序》補。

第十三編 山南西道

43.卷二〇九洋州(洋川郡)韓復會昌中至大中初

《全編》闕載,據(jù)《唐故通議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韓府君(復)墓志銘并序》補。

44.卷二一三集州(符陽郡)蕭鉉武德、貞觀中

《河洛一四四?大唐洺州合宮縣丞魏承休故妻蕭氏(貝娘)墓志銘》(景龍二年三月十五日卒,廿二日葬):“曾祖唐集州刺史。”《全編》據(jù)《新表一下》蕭氏齊梁房之記載,系蕭鉉約高宗時任集州刺史。據(jù)此志記載,蕭鉉為隋內史令蕭琮之子,蕭貝娘曾祖。貝娘景龍二年卒時33歲。又,《隋書?蕭琮傳》載其子蕭鉉隋末已任襄城通守,故以此推知蕭鉉任集州刺史當在武德、貞觀中,不會遲至高宗時。

45.卷二一六閬州(隆州、閬中郡)韓述元和七年(812)前

《唐故通議大夫守太子左庶子上柱國韓府君(復)墓志銘并序》:“父述,皇閬州刺史,贈太子少?!缶由俦视谟H仁里……既免喪,逾歲進士及第?!盵11]《全編》“郎州”卷據(jù)《元和姓纂》之記載,著錄韓述為郎州刺史。又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于“閬州”卷著錄韓述任刺史約在元和中。今據(jù)志文可知,韓述僅任閬州刺史,《元和姓纂》所載“郎”當系“閬”之誤,《全編》“郎州”卷當刪去韓述條。又,《登科記考》卷18載韓復登科事跡,以韓復卒于大中五年享年69歲推算,韓復當在元和十年(815)登第,時年36歲,因其“既免(父)喪,逾歲進士及第”,可知韓述卒年當在元和七年左右,其任閬州刺史當在此前。

第十四編 劍南道

46.卷二三四榮州(和義軍)皇甫恂開元四年(716)

《全編》闕載,據(jù)《唐故殿中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公(恂)墓志銘并序》補。

47.卷二三五簡州(陽安郡)沈嶷神功二年(698)

《河洛一七九?大唐故簡州刺史贈常州刺史沈府君(嶷)墓志銘并序》(神功二年六月八日卒,開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葬):“(公)以廿有六歲,敕授左千牛備身……制授和州刺史,尋轉簡州刺史……以神功二年六月八日薨于簡州之官第。”《全編》闕載沈嶷任簡州刺史。毛陽光《〈唐刺史考全編〉新補訂》據(jù)此志補,但誤讀“嶷”為“疑”。《全編》“和州”卷及《元和姓纂》作“嶷”,不誤。

48.卷二三八雅州(盧山郡)皇甫恂開元四年

《全編》闕載,據(jù)《唐故殿中監(jiān)錦州刺史皇甫(恂)公墓志銘并序》補。

49.卷二四八文州(陰平郡)姜絪貞觀十九年(645)

《全編》闕載,據(jù)《邙洛五九?大唐故持節(jié)杭州諸軍事杭州刺史姜(絪)府君墓銘并序》補。

參考文獻:

[1]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2]趙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趙君平,趙文成.河洛墓刻拾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4]王勇剛,白寶榮,宿平.新發(fā)現(xiàn)的武令璋石槨和墓志[J].考古與文物,2010(2):20-29.

[5]毛陽光.《唐刺史考全編》新補訂[J].文獻,2006(1):36.

[6]王其祎,王京陽.《唐崔思忠墓志》考釋[J].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1輯:196-203.

[7]毛陽光.《唐刺史考全編》再補訂[J].文獻,2007(2):65.

[8]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第7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9]吳廷燮.唐方鎮(zhèn)年表:卷4:魏博[M].北京:中華書局,1980:608-609.

[10]何漢儒.唐崔鄲志探微[J].書法叢刊,2009(1):38-43.

[11]趙力光.新出柳公權撰《韓復墓志》考釋[J].文物,2009(11):91-96.

[12]劉昫,等.舊唐書:卷165:柳公權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4311.

猜你喜歡
刺史墓志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新傳奇(2023年1期)2023-02-08 07:55:06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領導文萃(2022年10期)2022-05-25 00:08:35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遼代《韓德讓墓志》疏解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遼代《耶律弘禮墓志》考釋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民族學刊(2017年3期)2017-07-20 15:41:14
从江县| 潼南县| 抚远县| 灵丘县| 邯郸县| 从江县| 晋江市| 中宁县| 来安县| 曲水县| 甘孜| 明溪县| 桂林市| 贺兰县| 都昌县| 会东县| 蓬溪县| 龙山县| 罗定市| 乐山市| 南江县| 临泽县| 娱乐| 武强县| 工布江达县| 河津市| 图们市| 游戏| 博客| 东山县| 墨脱县| 如皋市| 五峰| 南澳县| 明星| 修武县| 孝义市| 广宁县| 昆明市| 左贡县| 遵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