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波 木耳
對于突尼斯的印象,始于一張斗獸場古跡的明信片,畫面上有著圓形的斑駁墻垣和層級的看臺,恢弘的氣勢,處處彰顯著典型的古羅馬風格,令我驚訝于這個位于北非的國度。
由于地處北非最北端,身處地中海中心腹地,受其特殊地理位置的影響,突尼斯一直被認為是地中海地區(qū)最具戰(zhàn)略意義的國家之一。這里也就成為了地中海地區(qū)各種勢力的必爭之地。從最初的柏柏爾人,到曾經強大一時的腓尼基人,羅馬人,再到汪達爾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以及最近的法國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輝煌的一筆,那些無處不在的古跡,成為各種文明的明證。
初識突尼斯的人往往驚艷于她的自然之美,其實,突尼斯擁有的遠不止大自然的恩賜,這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國度,在久遠的時間長河中留下了200多處馳名世界的名勝古跡,迦太基、杜加遺址、斯貝特拉遺址、古羅馬斗獸場、圣城凱魯萬……那些散落的古跡殘痕無聲地訴說著厚重的歷史。和著風聲與海浪,我似乎聽到了千百年前戰(zhàn)場廝殺的聲響。
迦太基遺址
關鍵詞:帝國之都 艾麗莎公主
俗話說“不到迦太基,就不算來過突尼斯”。迦太基城位于突尼斯市西部20公里處,建于公元14世紀時期。古代的迦太基占地315公頃,是第一個城市國家。相傳這樣一個奴隸制時強盛帝國的創(chuàng)始人竟是一位名叫艾麗莎的漂亮公主。腓尼基泰爾王國時期,由于權利爭奪,王室內部相互猜忌,互相殘殺,年輕美貌的艾麗莎公主為了逃避這場糾紛,泛舟海上,長期漂流,歷盡艱辛,最后在突尼斯登陸。她向柏柏爾人部落首領求借一張牛皮之地作為棲身之處,輕易獲得了允許。然而,聰明的公主卻把牛皮切成很細很細的皮絲,并用這些連在一起的細牛皮,圈起了富極一時,曾經統(tǒng)治過地中海廣大疆域的帝國之都——迦太基。
公元前264年起,羅馬人與迦太基人發(fā)生了三次激烈的戰(zhàn)爭,公元前146年,迦太基人戰(zhàn)敗,羅馬軍隊縱火焚燒全城,相傳熊熊烈火整整燒了六天六夜。之后,迦太基屢遭戰(zhàn)亂和火噬,從古羅馬帝國的神圣之光到汪達爾人的全面入侵,從拜占庭得手后得意的笑到阿拉伯人的后來居上,迦太基背負了過多歷史的滄桑和厚重。現(xiàn)在,從殘存的劇場、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遺跡仍可看到當時工程之浩大,設計之精美。千年之前的神廟墻基、精美雕刻的大理石圓柱、缺少臂膀但衣襟飄飄的雕像,無一不昭示著曾經歲月的輝煌。1977年12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迦太基列為首批“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如今,迦太基劇場已然是國際巨星們相聚的地方,“迦太基國際音樂節(jié)”每年會在這里舉行,席琳·迪翁、瑪麗亞·凱莉、布萊恩·亞當斯……他們的聲音都曾響徹在這古老的土地上。
杜加(Dougga)遺址
關鍵詞:地下古城 保存完整
另一個同批列入雙遺產的遺址是杜加遺址。杜加在迦太基西南的一片肥沃的丘陵上。由于這里有山,石材豐富,土壤肥沃,所以很早就有了人生活的痕跡。約公元前6世紀,也就是約比迦太基晚三四百年,杜加城已經矗立起來了。只是好景不長,公元前4世紀起,杜加先后遭受多次戰(zhàn)爭和淪陷,到公元七世紀,阿拉伯人統(tǒng)治北非后,杜加成為伊斯蘭統(tǒng)治的城市。再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人們已無從得知了,反正這座巨大的城市埋在了地下,直到18世紀初在考古學家的發(fā)掘下它重見天日,杜加遺址以其規(guī)模之宏偉,保存之完好而震驚了整個非洲,也震驚了整個世界。
我們到達杜加時,天陰得厲害。當我撫摸著那些殘垣斷壁,摩挲著那些美麗的羅馬文字,唏噓著這份久遠的文明的時候,我還沒有意識到我面對的是什么。等我轉過一個小小的角門,一步邁入一個空曠的劇場時,我訝然地驚叫了一聲。這是一個典型的古羅馬劇場,呈半圓形,一排排的觀眾席像投石激起的水波紋,呈優(yōu)美的弧線向上方擴散,又被一條筆直的通道從中間分開,使整個劇場像一把歷經了時光的中國折扇。隨同的法語翻譯、北京姑娘“小杏仁”告訴我們,這個劇場是非洲保存得最好的劇場之一,共有3500個座位。
當我們走到劇場的最高處時,風疾雨急起來,仿佛這座幾千年的古城在嗚咽蒼天之不公。從上往下看,花崗石的臺階上的青苔已經變成了暗黑色,說明時光之久遠,也說明這里雨水之多。我特地從劇場的西邊繞了一圈走下來,一條一條認真地觀看那些凝固在地表上的曲線,在驚嘆那些能工巧匠們用什么方法將這些巨大的石塊運上來,又如何能碼放得呈如此完美的弧度,這時候一些金色的貓咪不知從哪里跑出來,蹲在劇場的中心點上向后凝望,不知它迷離的眼神能否看到千百年前這里人聲鼎沸、歡歌笑語的場景。
或者,此刻它的眸子沒有任何痛苦的沉思,因此而妙不可言。
整個古城只挖掘了三分之一,可是房屋、市場、廣場已完整地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這里還發(fā)現(xiàn)了兩個大型的公共浴室,是當時人們社交和娛樂的場所,讓人聯(lián)想到古羅馬人生活的精致和繁華。最引人注目的是朱庇特(Jupitor)神殿。神殿的科斯林式石立柱高達十米,上面雕刻著象征國王和權利的老鷹,已經風化得有些斑駁了。這里供奉著羅馬的三位守護者,朱庇特(即希臘神話中的宙斯)、朱諾(Juno,赫拉)和密涅瓦(Minerva,雅典娜)。神殿的外面是風玫瑰的廣場,刻著日晷,代表著12種方向的風。聰明能干的羅馬人沒有想到,美好的對面一定潛伏著貪婪,貪婪才是毀掉一切的風。沒人知道這座堅固的古城如何走向了毀滅,連強大的朱庇特也沒能庇護得了它。
斯貝特拉(Sbertla)遺址
關鍵詞:棕櫚油 馬賽克 三神殿
相比于前幾座古城,斯貝特拉建造得比較晚,大約始建于一世紀。那天中午,我們在美麗的撒非圖拉(Sufetula)酒店吃午飯。這是一大片的荒野,孤零零地坐落著一座豪華酒店。我邊疑惑著這里為什么要建一座如此高檔的酒店,邊推開門進入酒店的后院。在蔚藍的泳池外圍,透過一叢貌似圍墻的仙人掌,我吃了一驚。眼前是一片延山起伏的荒漠一樣的曠野,上面散落著一大片的廢墟,一座高大的宮殿入眼可見。問了“小杏仁”,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斯貝特拉古城遺址。
汽車跑了十多分鐘才到達遺址的入口。這座古城比前幾座明顯都大,占地五十公頃,石板的路面平坦寬闊,路下水道縱橫交錯。房屋、宮殿的輪廓清晰可見?!靶⌒尤省闭f,羅馬人建造城池,有幾個必要條件,一個要有石材,二是要有水,三是交通要便利。和前面幾座城相比,斯貝特拉除了具備這三個條件,還盛產棕櫚油,這使得這座城市迅速繁榮起來。城中隨處可見的浴池似乎證明了當時的奢華。這些浴池無一不是用彩石做成的馬賽克裝飾起來的,有羅馬式的,還有拜占庭式的,拼著蛇或者魚的花紋。最典型的,屬呈十字形的基督徒的洗禮池,雖歷經近2000年,這些馬賽克仍閃耀著迷人的光芒。在城市的東南面,還有一座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劇場,一排排的花崗石階梯狀座席打磨得水光溜滑,砌得嚴絲合縫,讓人驚嘆于當時的工匠們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和高超的技藝。
斯貝特拉古城的標志性建筑是三神殿。三神殿位于城市的北方,一條筆直寬闊的石路通向一道雄偉的凱旋門,這道凱旋門建于公元292年,經過了一千七百年的風雨,兩邊的墻已經殘缺不全了,而整座門卻保存得相當完好,在陽光下閃著金色的光芒。凱旋門的后面是一座干凈的石頭院落,一水的大石頭鋪地,上面矗立著宏偉的三座神殿。
五十公頃的城池對我們的雙腳來說顯然太大了,而且我們的眼晴在各種的遺跡前流連,不知不覺間金烏西沉,時間并不肯為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造訪者多停留半刻。藍天上,有白白的云,古城上時而晴,時而陰,陽光輪番地撒在這些巨大的石頭建筑上,撒在哪哪里就像鍍了一層金。風起的時候,有些冷,凍僵了拿相機的手。陽光的溫暖,風的寒冷,制造了歷史,也磨蝕了記憶。我們都是路過,并不曾有半個腳印留下。
埃爾·杰姆(El Djem)斗獸場
關鍵詞:血腥游戲
斗獸是一種殘酷的游戲,說它殘酷是因為它是一種不平等的競爭,被俘獲的戰(zhàn)士能否吃得飽我們不得而知,赤手空拳斗獅虎需要的就不僅僅是力量,還要勇氣,最后是生命。但羅馬人似乎很喜歡這種血腥的游戲。在突尼斯第二大城市斯法克斯(Sfax)和第三大城市蘇塞(Sousse)之間有一座宏大的斗獸場,那就是埃爾·杰姆(El Djem)斗獸場。它可以上溯到公元3世紀初,位列世界三大斗獸場之二,保存得比羅馬的斗獸場都好。
我們到達埃爾·杰姆斗獸場時已經是下午兩三點鐘了,金色的陽光照在高聳的城堡般的古建筑上,火紅的三角梅開得熱熱烈烈,圍繞在高大的石墻下,讓人不能不驚嘆它的雄偉與美麗。等走進斗獸場,它的宏大與精巧更是折服了每一個人。石頭建成的看臺很像現(xiàn)代的體育場,而周圍一圈包圍它的是各種各樣的拱狀的石門,最大的一洞是國王專用。我們無法想象仁慈的國王陛下在看到猛獸撕咬奴隸時,嘴角的微笑是否伴隨著內心的顫栗。那數(shù)以萬計的觀眾,是不是也會像看世界杯一樣歡呼嚎叫。戰(zhàn)爭從來就沒有休止過,野蠻也從沒有真正被文明征服過。一旦有了機會,屠戮就會如遇見氧氣的火星一樣燃燒起來。
殘陽如血。光卻是金的,不管埃爾·杰姆斗獸場曾經發(fā)生過怎么的罪惡,時光卻賦予了它一頂金冠,直到黑夜又將這頂金冠收走,把一切擁抱到懷中。有星星在空中高懸。
凱魯萬(Kairouan)舊城
關鍵詞:宗教圣城 奧克巴大清真寺
凱魯萬是地毯王國,距蘇塞67公里,在歷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馬格里布(Maghreb)的首座圣城,被譽為“50個清真寺之城”,是突尼斯人的精神家園。突尼斯這一國家的伊斯蘭教歷史,持續(xù)了大約三個世紀(7-10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傳入北非,自640年開始,一直到9世紀的阿格拉比王朝,其中奧克巴大清真寺、成為了繼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之后的第四大清真寺,相傳如果去七次奧克巴大清真寺,就等于去麥加朝圣一次。
奧克巴清真寺位于凱魯萬城中心,是伊斯蘭教在北非建立的第一座最大的清真寺。由伍麥葉王朝駐易弗里基葉總督歐格白·伊本·納菲爾于公元677年在興建凱魯萬城時同時興建,并以其名字命名。該寺由宣禮塔、廣場、日晷、禮拜堂等組成,建寺所用石材均從200公里外的迦太基城運過來。嚴格來講奧克巴大清真寺是遺跡又不是遺跡,說它是遺跡是因為它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說它不是遺跡是因為它仍在使用。遺憾的是,盡管“小杏仁”和突尼斯國家旅游局的官員做了很多的努力,我們還是沒有獲準到寺內的塔上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