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霞
2011年6月,一張歷經(jīng)劫難的傳世名畫終于在臺灣合璧,無數(shù)世人為之欣慰、贊嘆,這到底是一幅怎么樣的畫,怎么會有著中國山水畫長卷“第一神品”的美譽(yù),有著傳世661年,分離361年傳奇命運(yùn)?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走近《富春山居圖》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身出名門,神品贊
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是元代大師黃公望為無用和尚所繪?!陡淮荷骄訄D》歷經(jīng)傳奇,是從其作者開始的,畫家黃公望原姓名陸堅,因過繼黃氏,便改了姓名,黃公望50歲后才開始畫山水,師法趙孟、董源、巨然、荊浩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他的很多名畫作品都是70歲以后創(chuàng)作完成的,創(chuàng)作《富春山居圖》時,他已經(jīng)是79歲高齡的老人了,不得不說是大器晚成的杰出代表。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古代山水長卷登峰造極之作,幾乎是所有學(xué)習(xí)中國山水畫的人一定會臨摹的作品。黃公望完成畫作后贈與無用和尚,不久便溘然長逝,至此《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顛沛流離。
身首異處,命多舛
此畫作成之初,無用和尚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后來此圖又出現(xiàn)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于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
300多年前的明朝,此畫為吳洪裕所有,洪裕愛此畫若珍寶,臨終之際囑咐家人將此畫焚以為殉。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把畫搶救了出來,這人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后,將此損卷燒焦部分重新接拼后發(fā)現(xiàn)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于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nèi)容的另外一段,便是《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值此,一幅傳世名畫就這樣斷為兩截,開始了一分為二的傳奇。
真假難辨,盼團(tuán)圓
《無用師卷》從吳家流散后,曾經(jīng)歷多人收藏,后被送往紫禁城。有意思的是,號稱風(fēng)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rèn)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贊,又是題跋又是加蓋印章。如今這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不論是真、是摹,都已成了畫苑奇葩,這也為《富春山居圖》增添了傳奇色彩。
20世紀(jì)30年代,《無用師卷》隨故宮重要文物南遷,最終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而《剩山圖》則流落民間,直至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當(dāng)時在浙江博物館供職的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多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于同意割愛;《剩山圖》遂成為浙江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至此,一寶藏兩地,皆為海峽兩岸兩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一直以來,名畫合璧幾乎是所有有志之士的心愿,許多人為此奔走努力,終于完成2011年6月《剩山圖》的臺灣之行。
這畫卷歷盡了浩劫,分離361年終于相聚在一起?;蛟S從中我們也看到了藝術(shù)的力量,看到了什么是永恒。
編輯劉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