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靜
摘要: 酒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中德兩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兩國優(yōu)秀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英語學習者除了具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外,還應該具備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對比兩國酒文化的異同點,加深理解,以減緩文化沖擊,避免交際失敗。
關鍵詞: 酒中德酒文化跨文化交際異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越來越像一個“地球村”,中西文化相互沖擊、相互交融。跨國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和社會交往與日俱增,這雖然有利于加深我們對西方社會的理解,但我們也要面對來自陌生的文化和國家迥然不同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在與之交往的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現(xiàn)象??缥幕浑H研究范圍較廣,本文僅分析中德酒文化間的差異,以減緩文化沖擊(Kultur Schock),避免交際中的文化沖突。
“無酒不成席”,在中國,不管是知己小聚、探親訪友,還是婚喪嫁娶,都離不開酒。在德國人的餐桌聚會中酒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tǒng)計,德國人每年每人的啤酒消費量在130升左右。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會飲酒,但是各個民族的酒文化迥然不同。酒在中文中指的是含有酒精的飲品,在中國,酒主要指白酒(Schnaps),還有葡萄酒、啤酒、黃酒(Reiswein)等。而在德國,提到酒,則主要指的就是葡萄酒(Wein)、啤酒(Bier),葡萄酒還細分為紅葡萄酒(Rotwein)和白葡萄酒(Wei wein)。所以說中國的酒文化主要指白酒文化,而德國的酒文化則分為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本文從以下方面對比中德酒文化的異同。
一、酒與溫度
酒的種類繁多,飲酒不僅要有合適的酒器,飲酒的最佳溫度還各不相同。
我國古人歷來喜飲溫酒,這樣口感較為柔和,香氣也濃郁。考古中不但有溫酒爐出土,還有銅溫酒樽,三國時還有關公“溫酒斬華雄”的故事,這些都是有力的證明。酒為什么要溫了喝呢?元人賈銘說:“凡飲酒宜溫,不宜熱。”“飲冷酒成手戰(zhàn)(即顫抖)。”這種喝法是有其科學依據的: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在酒加熱的過程中,乙醇也會隨之揮發(fā)一些,酒中的一些低沸點的有害成分,如乙醛、甲醇等也隨之揮發(fā),這些成分通常都含有較辛辣的口感,這樣一來,不僅提升了酒的口感,而且對人體的損害會少些。當然,酒的溫度也不能加得太高,否則會使乙醇揮發(fā)得太多,再好的酒也沒味了。隨著釀酒技術的純熟,現(xiàn)在雖然大多數人不再溫酒,通常在室溫下飲用,但在東北等地還保留著溫酒的傳統(tǒng)。
德國的酒法(Das deutsche Weingesetz)把葡萄酒分為兩大類:普通酒(Tafelwein),亦稱餐酒和高質酒(Qualitaetswein)。按色澤,葡萄酒可分為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不同的葡萄酒適宜的飲酒溫度也有所不同: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8—12℃;香檳酒、汽酒和甜型白葡萄酒6—8℃;新鮮紅葡萄酒12—14℃;陳年紅葡萄酒15—18℃。
德國被譽為“啤酒王國”,啤酒是德國人的日常飲品,究其原因主要是:德國地處西歐,冬季寒冷,啤酒不僅可以御寒,而且跟洋蔥一樣被當成藥物,用來醫(yī)治壞血病,加上當地不適宜種植葡萄,啤酒便成了德國的飲料之王。啤酒作為一種含有二氧化碳氣、起泡的低酒精度飲料,較適宜的飲用溫度為7—10℃,有的在5℃左右。如果喝德國黑啤酒(Alt Bier),溫度就要更低些,較為流行的方法是將酒置于冰箱內凍至表面有一層薄霜時拿出來喝。
二、酒與食物
中國人喝酒,往往在吃主食前喝,先上一些冷盤,一邊飲酒,一邊吃菜,邊吃邊喝,吃主食時和主食后一般不再飲酒。中國人喝酒也不講究什么菜配什么酒,不管是雞鴨魚肉的豐盛大餐,還是只有一碟花生米,白酒都是不變的飲品。中國人在餐桌上除了共享美食外,喝酒時還有花樣繁多的酒令,酒令增添了飲酒的“食外之趣”,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內涵。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則是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較豐富文化知識的人士間流令,從古至今有很多酒令,比如猜拳、骰子令、接龍令、擊鼓傳花令等。酒令是中國酒文化的精華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體現(xiàn)了一種灑脫的生活態(tài)度。
德國人飲酒十分有講究,酒一般分為三類:即開胃酒(der Aperitif)、佐餐酒(der Tafelwein)、飯后酒(der Lik?觟r)。開胃酒就是飯前飲的酒,能增加食欲。佐餐酒是在進餐時飲的酒,常用葡萄酒。在上葡萄酒時,如有多種葡萄酒,哪種酒先上,哪種酒后上,國際上有幾條通用規(guī)則:
先上白葡萄酒,后上紅葡萄酒;
先上新酒,后上陳酒;
先上淡酒,后上醇酒;
先上干酒,后上甜酒。
飯后,德國人還習慣于飲些酒,這種酒叫飯后酒。飯后酒的種類主要是白蘭地和利口酒(der Lik?觟r)。德國人做事嚴謹,飲酒也有一定之規(guī),這三類酒嚴格按照先后順序飲用,從不顛倒次序。除此之外,德國人吃飯時也很注重飯菜與酒的搭配。比如說如果吃的是魚排(das Fischfilet),就一定會喝白葡萄酒;而如果吃的是牛排(der Rinderbraten),就一定會喝紅葡萄酒。這樣的搭配和營養(yǎng)或口感沒有太大的關聯(lián),只是由于食物顏色和酒的顏色的搭配而已。德國人的餐桌上較為安靜,觥籌交錯,卻不見喧鬧。為表達熱情,中國人常會勸酒,但是這種現(xiàn)象在德國人的酒桌上是看不到的。
三、酒與節(jié)日
酒并非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飲品、物質的飲料,不論是在擁有悠久釀酒歷史的中國,還是在歐洲大陸的德國,酒自出現(xiàn)以后,都融入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可以說酒是連接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間媒介。飲酒的意義遠不止口腹之樂,在許多場合,它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一種文化消費,營造了一種氛圍,表達了一種心境,陶冶了人的性情,體現(xiàn)著各邦禮儀。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jié)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清明節(jié)掃墓飲酒,寄托哀思之情;端午節(jié)為了辟邪、除惡、解毒,飲用“菖蒲酒”、“雄黃酒”;中秋節(jié)摯友相會都離不開“飲酒賞月”;重陽節(jié)登高飲酒;除夕夜全家聚餐喝團圓酒,向長輩敬辭歲酒,等等。
在中國雖然沒有哪個節(jié)日以酒命名,但是差不多每個重要的節(jié)日都與酒有關。與此不同的是,在德國卻有以酒命名,而且以酒聞名的節(jié)日——十月節(jié)(Oktoberfest)。人們習慣上稱這一節(jié)日為“啤酒節(jié)”,該節(jié)日源于1810年,巴伐利亞邦王儲路德維希大婚,王府與民眾舉行一系列慶?;顒樱敃r正是啤酒花豐收時節(jié),飲酒、唱歌、跳舞就是主要的表現(xiàn)歡樂方式。流傳至今,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至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就固定成為啤酒節(jié)。啤酒節(jié)的第一天早上,身穿傳統(tǒng)服裝的德國各邦代表和其他國家的游行隊伍聚在一起,由慕尼黑市長與酒廠老板帶領游行至主要的舉辦場地——特蕾莎廣場(Theresienwiese),那里架設起數座巨型帳篷,里面擺滿各種品牌的啤酒供人暢飲。
除此之外還有每年一度的葡萄酒節(jié),借著這個節(jié)日各個葡萄酒廠家都展示各自的產品。仲夏剛過,借著秋陽,人們合家出游或與親朋相約,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葡萄酒產地,品嘗好酒,享受美好生活,而每年推出的“葡萄酒公主”更增添了節(jié)日風采。
四、酒與文學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chuàng)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自古以來,中國眾多的文人墨客飲酒賦詩,抒發(fā)胸臆。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酒不僅在作詩時給予人靈感,給人寬慰,中國歷史上還有許多以酒為載體的精彩故事,比如杯酒釋兵權;《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溫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張飛醉服嚴顏;《水滸傳》中的景陽岡武松醉打老虎,魯智深大鬧五臺山;《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偷飲長生不老酒;《紅樓夢》中的“萬艷同杯(悲)”,等等,可見酒與文學作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人類文化多樣性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人類文化的共性則是我們彼此理解的基礎,盡管東方與西方文化起點不同,差異諸多,但總有一些不期而遇融會于一體的結合點。德國文豪歌德曾作詩:
Meinen Wein trinke ich allein,
Niemand setzet mir Schranken,
Ich habe so meinen Gedanken.
我自獨酌,
無人作陪,
思想由此而出。(筆者譯)
此詩與詩仙李白的佳作《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庇挟惽ぶ?。可見,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酒都存在于人們的物質生活之中,溝通著世人的精神世界。
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產生了流光溢彩的賞酒具、評酒知識、飲酒養(yǎng)生學說,豐富多彩的說酒禮,花樣繁多的說酒令,不少文人學士寫下了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寫詩、作畫、養(yǎng)生、宴會、餞行等佳話。酒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在人類交往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即使是在現(xiàn)代,在各國政要的聚會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飲品,比如周恩來用茅臺宴請尼克松。德國也有其異彩紛呈的酒文化,德國人還在科?。―ortmund)建立了啤酒博物館(Biermuseum),在代德斯海姆(Deidesheim)建立了葡萄酒文化博物館(Museum für Weinkultur)。豐富多彩的兩國酒文化,包含深刻的哲學、詩文、科技、藝術知識,透過兩國酒文化的差異也能窺見兩國不同的名族性,是兩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外語學習者就應該學習對比文化的異同,做好文化的傳遞交流工作,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失敗。
參考文獻:
[1]胡小偉.中國酒文化.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
[2]郭泮溪.中國飲酒習俗.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
[3]劉芳本.萊茵浪花:德國社會面面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4]http://www.mio-gmbh.de/Weinzitate.14669.0.html.
[5]http://www.gutzitiert.de/zitat_autor_johann_wolfgang_von_ goethe_thema_trinken_zitat_20413.html.
[6]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bjjt/400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