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書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寫文章要以情動人。高考語文學科的《考試說明》明確提出作文要感情真摯,其內涵是指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征和審視角度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感悟生活。
但是,高中學生的作文寫作現(xiàn)狀令人擔憂:作文教學的功利性太強,教師為高考而教作文,學生為應付高考而寫作文。教師著重講模式、講方法,學生寫作就是為了應付考試,有的唱高歌、說假話、說套話,內容單薄、語言蒼白、毫無感情抒發(fā);有的尋章摘句,機械模仿,甚至胡編亂造,感情失真。學生對付作文形成了“套子”模式:結構上為了形成鳳頭,濫用排比、比喻,不管是否扣題;選材上翻來覆去就是運用那一點老掉牙的材料,如講到勤奮的就是牛頓、愛因斯坦,講到不幸便是失去父母、變成孤兒。學生作文缺少的是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那么怎樣才能寫出真摯感情?怎樣才能寫好真摯的感情?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我”,做一個現(xiàn)實生活的體驗者
真情從“實感”中產生,沒有生活實感,就不可能有真情。我們要善于感動,學會感恩。英國作家康拉德說:“天下沒有一個光明的地方或黑暗的角落不值得投以驚羨和同情的一瞥,哪怕是匆匆一瞥也罷?!?/p>
親情、友情、愛情、人情都是在點點滴滴的平常小事中體現(xiàn)出來的。朱自清的《背影》不就借父親為兒子買橘子這一平凡小事來表現(xiàn)濃濃父愛嗎?感恩不一定要感謝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善于發(fā)現(xiàn)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感謝父母辛勤工作,感謝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和理解……對人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都有一顆感恩的心,你就能時時感念父母,就能明白父母心甘情愿不辭勞苦地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有了一顆感動的心,你就會覺得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有意義的。
二、有“物”,尋找感情的“承載物”
情感往往要借助于某一具體的事情、景物等作為“憑借物”“承載體”來抒發(fā)。李清照“淡蕩春光寒食天”,雖不著一“情”字,然情采畢出,情味無窮;辛棄疾“落日樓頭,斷鴻聲里”,雖未言一“愁”字,然誰不知詞人的滿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二詞何以取得如此的藝術效果,一是情感使然,二是其情皆有恰當?shù)某休d物。
大凡文章者,或借事,則要選準事;或借景,則需找定景;而說理文,議論是龍身,論點為龍眼,抒情是靈魂,其立足點當在一個“理”字。
1.借敘事來抒情。借敘事來抒情,敘事不過是用作抒情的手段,它不追求事件的完整過程,往往只是片斷式介紹,而把濃厚的情感融于事情的敘述中。
要選擇生動感人的細節(jié)作為情感的凝聚點,著力用情。如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選擇了母子別離前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針針線線中連綴著慈母的一片篤深之情。朱自清的《背影》更是把對父親的摯愛之情都凝結在“背影”這個點上:
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色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作者用簡練的筆法,寫了父親的體態(tài)、穿著、步履,最后將情感聚焦于父親為買橘子而翻越車站月臺時的浮雕式“背影”上。雖是片斷性動作的外部勾畫,沒一句直白抒情,卻展示出父親對兒子的骨肉至情和依依惜別的內心活動,含而不露卻情蘊豐厚。隨著時間的流逝,事情的情節(jié)、原委等都可能淡忘了,但那“慈母縫衣”“老父背影”的“點”會永遠銘記。所以,借敘事抒情,要在選擇上下工夫,不能讓情感全面鋪開,四處流散。
2.借寫景來抒情。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血不能流在外面,頭破血流就不美了。所以“情”要隱,隱到不直說而別人也能感覺到,效果會更好。借寫景來抒情,關鍵是選擇善于引發(fā)情的景物。我們來看巴金的《繁星》:
如今在海上每晚每晚我都和繁星相對。我把它們認得很熟了。我躺在艙面上,仰望著天空。深藍色的天空正懸著無數(shù)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那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就像看見無數(shù)的螢蟲在我周圍飛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他們在眨眼,我仿佛聽見他們在低聲說話。這時候我真忘掉一切。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xiàn)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
“一切景語皆情語”。船行海上,疾駛異鄉(xiāng),看到這滿天繁星,作者怎能不產生思念故國、懷念往事的感情?但他并沒有直接抒寫這種離情,而是寫自己與繁星融成一片,親密無間,巧妙地把一個游子孤寂而渺茫的心情反映出來。
3.借細節(jié)來顯情。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起于至微?!薄爸廖ⅰ本褪侵改切╋@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細節(jié)。成功的細節(jié)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藝術境界。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一文中寫自己的母親,就成功地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母親想幫助兒子,卻不知道怎么幫;想替兒子受苦也無奈不能;她只能無言地幫兒子上輪椅車,悄悄地注視兒子的背影。當兒子久久不歸家時,“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fā)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視力不好,端著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找不到兒子,她焦慮、急切;找到了兒子,她只能默默地注視、無助地祈禱。此時我們看到一個堅韌又偉大的母親,她心甘情愿為兒子默默承受著一切,毫無怨言。
語文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說:“忠實于自己的心靈和生活,是打開作文大門的第一把鑰匙。學作文的過程也是學做人的過程。所謂寫作文,就是讓真摯的思想感情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閱卷者都是感情最豐富的教師,他們是最理解學生,也最善解人意的。我們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真情去撥動閱卷人喜、怒、哀、樂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