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
源于孩童時的一個愛好,書法藝術成為我一生最重要的旅伴。
而書法之于我,更多時候是個若隱若現的影子朋友。這些年,奔波南北,闖蕩四海,幾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無論是負笈求學京城,還是南下尋夢深圳,抑或客居上海,最終落腳六朝古都金陵,每到一處安頓下來,即便斗室之地,也要頑固地給自己留一方書桌,一片可以恣意撒野的空間。
幼時習書,多是被大人所牽引,未必能感悟黑白方寸之間的大美。走過而立之后,人生歷經坎坷,不敢輕易落筆,更多的是喜歡夜半讀帖臨帖,漸漸悟出了書家背后的那份心悸。沉寂千年的墨跡紙張背后,靈動著的是一副副鮮活的生命形象。那一根根充滿生命的黑色線條,仿若已化為我身體里的神經和血脈,貫通我的周身。自從與這位“黑美人”相識到相知到相互融為一體,黑色,儼然構建了我的靈魂。從蒙童涂鴉、坐在長凳上寫下歪歪斜斜的對聯(lián)起,仿佛是上天的旨意,就注定我這輩子將與墨色結緣。
中國書法真是一項神奇的藝術,沒有具象之形,未有金石之聲。而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卻是一種態(tài)度、一種境界。尤其是在紛擾繁雜的市囂紅塵中,尋一處清凈,研磨運筆,自是一番超然心境。
書法是和哲學、文學、歷史、文明都休戚相關的集大成之藝術。
它比哲學更形象生動。同樣是探尋,有國家與個人的關系調和,有出世入世避世,有儒家、道家、佛家的不同理念,但哲學理性深邃、敏銳獨到,涉及真理、人生等共性問題的思索,有章有法,而書法更感性,描摹的是真性情,有點有線有面有章,抑揚頓挫、騰挪跌宕,有情有理、有血有肉,可以看到每個不同的人。
它比歷史更鮮活恒久。同樣是記錄,歷史記錄的是我們民族的發(fā)展史,是嚴正的凜然不可親近的,而書法書寫刻畫的是人物某時某刻的心理活動、喜怒哀樂,所以我們講歷史常用一段來說,而人的心靈伴隨著人類永恒。
它比文明更人性化。文明意味著不斷地開發(fā)什么,又不斷地淘汰什么,文明能將算盤、毛筆淘汰出歷史舞臺,改為更普遍通用的計算機、鋼筆,因為文明更新得快,所以容易膚淺、機械化,不及書法這千年的藝術般人性化。
而今,在鋼筆文化逐步取代毛筆文化,繼而鍵盤文化取代書寫文化的電子時代,書法成了沒落貴族的象征。提筆寫字似乎成了奢侈品,人們似乎很快習慣了在快餐時代的各種速成。書法文化在不遠的將來或許成為我們面向歷史長河的一份祭奠。
“筆墨祭”一詞固然有些危言聳聽,但內心的那份情結還是有些失落感的。對于我這類書法愛好者來說,個人與書法的關系,以及在書法活動中所產生的個人體驗,也許多多少少成為那種失落感的一個注腳。隨著時間的流轉,我越來越感覺到我與這位密友“親熱”的時間愈來愈少了,這讓我倍感難過,在工作的繁忙中,偶爾與她接觸,竟成了一種奢侈。
這,難道是人生成長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如今,我已身處鬧市之中,都市那張無形的巨手在不停地推動著我向前邁步。我想停下來,卻成了一種難得的奢想。案頭上的那一管柔毫,像是被遺棄的愛人,毛發(fā)蓬松,毛色有被風久吹之后的灰白。工作之余手執(zhí)竹管,儼然久別重逢的戀人,感情雖熱烈卻又難免有點欲語凝噎。而最能開懷縱情之時,莫過于每年的新春前夕的揮春了。我早早地在臘月到來之際,就準備了大卷的灑金宣,給親友們送上親自撰寫的對聯(lián)。在好友們手持我揮寫的春聯(lián)高興辭別時,當是最開心的時刻了。
許多有關生活哲理的書時常在提醒我們,在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東西是你不得不放棄的,只要你經歷過了、體驗過了,就已足矣。我不知道用這種近乎圣經般的哲理于我而言是否合適,但我只是覺得,有些東西是一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的,她是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社會再怎么進步、物質再怎么豐富,沒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是無法想象的,也是可怕的。
伏案工作之余,我習慣信手涂涂畫畫。書法,至少可以成為一種狀態(tài)、一種休閑方式。對那一桿毛筆,那一方墨,離開愈久,愈加覺得那才是我的根。而這一切,只待我有一天解甲歸田退隱江湖了。彼時,兒孫繞膝,不再為稻粱謀,可以恣意縱橫。定當守候一方孤硯,臨池筆耕。該是何等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