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玉梅
在當今信息社會,新聞這個概念隨著電子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jīng)深入到經(jīng)濟社會和思維心理的每一個角落。但是“到底什么是新聞”這個問題還沒有清晰的定義。人們在交流過程中頻繁出現(xiàn)的新聞,含義千差萬別。在學術討論中,對新聞定義的理解也莫衷一是。這直接導致新聞理論研究躑躅不前,造成新聞工作實踐亂象叢生。因此,精確定義新聞這個概念已經(jīng)成為當務之急。
在學術以上,西方對新聞這個概念從性質、過程、關系、功用等方面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探討,他們認為,新聞這個概念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多少新聞工作者,就有多少新聞定義,所以給出的定義眾多。這其中有商品說、報道說、事實說、記錄說、信息說、見聞說、反常說、手段說、傳播說。這些定義從不同角度共同強調(diào)新奇、刺激、反常、跌宕、興趣、人情。超短篇小說“上帝啊,女王懷孕了,這是誰干的?”是其經(jīng)典形象的解讀。
在漢語里,新聞一詞的本意是指剛聽到的新鮮事,新知識。宋朝時,還指有別于正式朝報的小報。當NEWS這個概念從西方引入我國后,被我國新聞學者翻譯成新聞,并對其定義進行了眾多的表述。在限制選項上淡化了西方因社會背景不同而造成的傾向性。但從本質上基本限定在事實說和報道說上。1943年陸定一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中提出:“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這個定義到目前一直被現(xiàn)代中學語文教科書引用。新版《辭?!范x為為:“報社、通訊社、廣播電臺、電視臺等新聞機構對當前政治事件或社會事件所作的報道。”我國市場經(jīng)濟確立后,西方的觀念大舉來襲,各種說法均有倪端。但值得關注的是“商品說”雖然沒有得到一致認可,但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我國市場化媒體的信條。
從學術意義上講,我國目前比較通行的三種說法都有一定缺欠?!笆聦嵳f”的弊端在于混淆了主客體。因為,沒有人的參與任何事實都不是新聞?!皥蟮勒f”的弊端在于混淆了內(nèi)容和載體、本質和表象。因為,沒有經(jīng)過媒體報道的事實也可能成為新聞。而“商品說”則是單純在功能上進行定義,因而是片面的、功利的,在實踐中危害極大。在這個定義的指導下,新聞最終會淪落為滿足窺陰癖的真實謊言。由這三種說法衍生的信息說、記錄說、見聞說、手段說、傳播說、反常說也無一精確概括新聞這個概念的含義。
那么是不是真的像西方新聞理論界所說的那樣,新聞無法定義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新聞作為一種社會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有著自身的產(chǎn)生和運行的規(guī)律,自然也是可以為人所認知的。目前這種混亂局面只能說明新聞作為一個新興學科不成熟性,尤其是新聞理論體系的不成熟性。目前我國的新聞定義,盲從于西方的學說,片面孤立地考察新聞的性質、過程、關系、功用,封閉僵硬地糾結于語言表述的結構方式和形式的邏輯關系,盲目功利地關注新聞的表象,形成了新聞定義上的難以自拔的誤區(qū)。
在邏輯學上,給一個概念下定義無外乎抽象、解釋、描繪三種方法,最科學的當然是最前者—抽象法。而新聞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從性質上來說,對于發(fā)布者是工具,對于傳播者是報道話題,對于受眾是客觀需求。從過程上,新聞的產(chǎn)生源頭是事實。然后,個別人(發(fā)布者)對事實認知加工。再后,個別人(含記者和媒體)對事實再加工、傳播。最后,加工過的事實為更為廣泛的人們(受眾)所認識。從關系狀態(tài)上來說,發(fā)布者是初加工者,是生產(chǎn)方,處于已知狀態(tài)。傳播者是再加工者,是供給方,處于得知狀態(tài)。受眾是消費者,是接收方,處于未知狀態(tài)。從功能上來說,實現(xiàn)發(fā)布者和傳播者的意圖,滿足受眾的需求。
就像世界觀是看法而不是言行、歷史是過程而不是典籍、政治是關系而不是人、法律是規(guī)范而不是條文一樣,從性質、過程、關系、功能四個方面考察新聞,看似雜亂無章,但他們有一個共同指向的“屬”。從整體意義來說,這個屬首先不是事實。事實只是源頭,人們參與后,已經(jīng)變成一種描述或認識。事實起到介質的作用。其次不是報道。報道僅是新聞的載體和表象。最后也不是商品。新聞本身不具備直接的交換價值。事實上,新聞包含的整體共性特征就是事物相互的區(qū)別和自身的區(qū)別,也就是差異。這個差異是人們基于自身所處環(huán)境,對比已知和未知事實的結果,這也是新聞的核心內(nèi)容和實現(xiàn)手段。發(fā)布者和傳播者是這個差異的挖掘者和表述者,受眾是消費者。
從種差的角度考察新聞這個被定義項,首先它源于事實,是客觀存在,這是新聞的前提和基礎,虛構的差異只能稱為謠諑,而不能稱之為新聞。其次,它是生產(chǎn)供給方根據(jù)主觀意圖選擇的,針對的是現(xiàn)實的社會,受眾是具體環(huán)境中的人們。這個具體環(huán)境包含具體的時空,由生態(tài)、世態(tài)、心態(tài)組成。最后,它在傳播后要滿足受眾的客觀需求,這必須要通過未知的才能實現(xiàn)。已知的是舊聞,是不可能實現(xiàn)這一功能的。
綜上所述,按照被定義項=種差+屬的公式,把新聞的每個側面、每個過程抽取完整的意義,歸納共同特征,舍棄個別的、非本質,抽象為本質屬性,最終形成的新聞定義,就是不為具體環(huán)境中的人們普遍認識的客觀存在的差異。
(作者單位:長春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