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發(fā)現(xiàn)的敦煌隋代彌勒圖像

2012-04-29 11:19:13楊郁如王惠民
敦煌研究 2012年2期

楊郁如 王惠民

內容摘要:莫高窟隋代洞窟里出現(xiàn)較多的彌勒圖像,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考察發(fā)現(xiàn)第262窟彌勒上生經(jīng)變、第419窟彌勒經(jīng)變中的七寶供養(yǎng)榜題和來自《法華經(jīng)》的榜題,豐富了我們對敦煌隋代彌勒圖像的認識。文中還分析了隋代彌勒經(jīng)變中對稱分布的樹下思惟、摩頂授記的圖像來源,并指出第314窟西壁龕外兩側下方的樹下思惟、摩頂授記圖像也是脫胎于彌勒經(jīng)變。

關鍵詞:彌勒經(jīng)變;思惟菩薩;摩頂授記

中圖分類號:K874.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2)02-0035-04

莫高窟隋代洞窟中有1鋪彌勒下生經(jīng)變和8鋪彌勒上生經(jīng)變,下生經(jīng)變見于第62窟南壁,有魔王勸化、迦葉禪定等畫面[1]。上生經(jīng)變分布在第262、416、417、419、423、425、433、436等窟,主要描繪彌勒在兜率天宮說法情景,多繪于窟頂:彌勒著菩薩裝,交腳坐于表示兜率天宮的大殿內,作說法印,殿兩側樓閣上層有天人奏樂,下層有天王守護,殿外兩側有彌勒為剛往生者摩頂授記、彌勒作思惟狀等內容。最為奇特的是,一些作為主尊的彌勒手持凈瓶(第417、419、425窟)。持凈瓶彌勒在中原并不流行,主要出現(xiàn)在中亞一帶,敦煌也僅見于隋代的彌勒說法圖、彌勒經(jīng)變中{1}。本文則介紹在石窟考察中新發(fā)現(xiàn)的一些彌勒圖像。

一 第262窟彌勒上生經(jīng)變

第262窟為一南北寬約1.8m的小型窟,進深不明(東壁坍毀。敦煌石窟多數(shù)為平面方形,則東西進深約1.8m)。窟頂前部為人字披頂,后部為平頂,西壁開一龕。人字披西披的壁畫因漫漶,過去未曾確認其內容,《敦煌石窟內容總錄》記錄為“窟頂前部畫說法圖(殘)”[2]。主要內容有:中央為交腳菩薩說法,正中單開間的殿堂內繪有一交腳菩薩,左手說法印,右手置胸前,持物不明,兩側各有二身菩薩以為脅侍;殿堂兩側各與一雙層樓閣相連,下層各繪一天王,北側樓閣的上層繪有二供養(yǎng)天人,南側相對位置則已漫漶無法辨識;緊鄰殿堂樓閣的兩側各繪一組站立的天人(菩薩)像;南側天人群像之南繪有思惟菩薩一身(圖版1);北側與思惟像相對位置依稀可見一菩薩坐像及跪于其前的人物。

菩薩在樓閣中說法的畫面,雖然也有可能是表現(xiàn)釋迦未誕生前在兜率天宮之場景,但是更多是表現(xiàn)彌勒菩薩天宮說法。敦煌隋代彌勒上生經(jīng)變一般以交腳菩薩說法圖為主、左右兩側分別配置思惟菩薩、摩頂授記。第262窟人字披西披壁畫內容雖然殘破,但是從構圖和殘存畫面的內容上仍可以判定這是一鋪彌勒上生經(jīng)變。

二 第419窟彌勒上生經(jīng)變的榜題

第419窟是一個進深約4.3、寬約3.9m的中型窟,西壁開一方形敞口龕;窟頂前部人字披頂,后部平頂。后部平頂中央畫彌勒兜率天宮說法,彌勒菩薩交腳坐于五開間歇山頂式殿堂中,左手執(zhí)凈瓶于胸前,右手屈肘仰掌,兩側各一脅侍菩薩、二天王。殿堂兩側各有一座四層樓閣,內繪奏樂、供養(yǎng)天人。殿堂樓閣南、北兩側,分別畫乘鳳車的帝釋天妃(西王母)、乘龍車的帝釋天(東王公),并有飛天、翼獸等簇著擁隨行。北側帝釋天下方畫一菩薩坐在束腰草座上,伸出右手為跪在膝前的俗人摩頂授記,左手置胸前,不持物,背后有一棵大樹,兩旁侍立供養(yǎng)菩薩三身;與之對稱的帝釋天妃下方畫一菩薩坐在束腰草座上思惟,背后有一棵大樹,前面有二供養(yǎng)菩薩侍立(無俗人禮拜場面)。該彌勒上生經(jīng)變的人物比較多,以下幾組內容似乎未見提及。

1.迦葉神通。彌勒經(jīng)變北側東王公上方有二身飛行的比丘,前面一身雙手持經(jīng)卷,后面一身雙手不持物,而是張開雙臂作揮舞狀。值得注意的是,后面的比丘身上有一團火(圖版2)。身上出火是佛、弟子等的一種神通,見于許多佛經(jīng)。后秦鳩摩羅什譯《佛說彌勒大成佛經(jīng)》提到彌勒佛、迦葉都顯示“身上出火”等十八般神通,其中迦葉神通是“爾時摩訶迦葉踴身虛空,作十八變:或現(xiàn)大身,滿虛空中,大復現(xiàn)小,如葶藶子,小復現(xiàn)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臥空中,身不陷墜。東踴西沒,西踴東沒,南踴北沒,北踴南沒,邊踴中沒,中踴邊沒,上踴下沒,下踴上沒。于虛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聲說釋迦牟尼佛十二部經(jīng)。大眾聞已,怪未曾有,八十億人遠塵離垢,于諸法中不受諸法,得阿羅漢。無數(shù)天人發(fā)菩提心,繞佛三匝還從空下。為佛作禮,說有為法皆悉無常。辭佛而退,還耆阇崛山本所住處。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頂起塔。”若第419窟身上出火的比丘與上述經(jīng)文存在關聯(lián),則屬于下生信仰之內容,值得關注。身上出火比丘是迦葉見彌勒時的十八種神通之一,還是涅槃前的荼毗?迦葉是在山中涅槃,而身有火焰的比丘是飛行空中的,可能還是彌勒見迦葉時,迦葉顯現(xiàn)十八種神通之一吧。

2.“勇施菩薩”、“無量力菩薩”題記。彌勒經(jīng)變的榜題多數(shù)已經(jīng)漫漶,但有數(shù)處尚存若干文字,經(jīng)變南側樹下思惟菩薩前方有二身脅侍菩薩,第一身菩薩題記為“勇施菩薩囗(氾?)仲賢供養(yǎng)”,第二身菩薩題記為“無量力菩薩囗囗囗囗”(圖版3)。檢索大藏經(jīng),同時提到勇施菩薩和無量力菩薩的,大約只有鳩摩羅什譯《法華經(jīng)》,該經(jīng)序品中提到8萬菩薩赴會,其中有18尊大菩薩名字:“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按:疑偽經(jīng)《大通方廣經(jīng)》也援引這些菩薩名。

3.“馬寶供養(yǎng)”題記。主尊彌勒北側脅侍菩薩題記:“□□菩薩馬寶供養(yǎng)”(圖版4)。馬寶為七寶之一,在彌勒經(jīng)典中,只有下生經(jīng)典提到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主藏寶、主兵寶等七寶。據(jù)鳩摩羅什所譯之《佛說彌勒菩薩下生成佛經(jīng)》和《佛說彌勒大成佛經(jīng)》記載,彌勒下生成佛時,轉輪圣王蠰佉王統(tǒng)領世間,擁有七寶。因此在唐代彌勒下生經(jīng)變中一般都有七寶圖像。問題是,第419窟窟頂?shù)膹浝战?jīng)變是依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繪制的,內容主要描繪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說法的場景。而《上生經(jīng)》并未提及七寶,何以榜題出現(xiàn)七寶內容?目前筆者只能簡單推測是:這鋪經(jīng)變有結合《上生經(jīng)》與《下生經(jīng)》的意圖,限于壁面,沒有畫出七寶。另一種可能是:“馬寶”是人名,這一推測根據(jù)是經(jīng)變南側思惟菩薩前方第一身脅侍菩薩之“勇施菩薩囗(氾?)仲賢供養(yǎng)”題記,其中“囗(氾?)仲賢”可能是一位供養(yǎng)人,但將供養(yǎng)人題名寫在經(jīng)變畫中,十分罕見。第419窟彌勒經(jīng)變中的榜題值得進一步推敲。

三 第314窟思惟菩薩、摩頂授記圖像

第314窟主室平面方形,西壁開龕,東西進深、南北寬均為3.1m,龕外南側畫維摩詰經(jīng)變之文殊,下方畫樹下思惟菩薩(無眷屬)(圖版5);龕外北側畫維摩詰經(jīng)變之維摩詰,下畫一菩薩坐樹下,為一俗人摩頂授記(無眷屬)(圖版6)。龕內塑像為清代新塑,原塑像是釋迦還是彌勒,無法考知;龕外兩側的思惟菩薩、摩頂授記當與彌勒信仰有關。其中摩頂授記圖是莫高窟隋代新出現(xiàn)的圖像,值得關注。

半跏思惟像至少在2世紀時已在印度出現(xiàn),有時表示釋迦太子出家后的修行,有時表示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宮的修行。半跏思惟像傳入中國后卻主要與彌勒菩薩聯(lián)系起來,最好的證明就是石窟或造像碑上有很多以成對的半跏思惟像作為交腳菩薩脅侍的情形,如果主尊是交腳菩薩,則兩側的思惟菩薩就是彌勒的變化身。如日本私人收藏的一件北魏造像碑,正面上層主龕刻交腳菩薩,兩側小龕刻思惟菩薩各一身,下層龕刻釋迦多寶并座說法像;另一件日本根津美術館藏北魏四面造像碑,三面的龕內主尊是結跏趺坐佛(二說法、一禪定),另一面龕內主尊是交腳菩薩像,兩側龕刻思惟菩薩[3]。雖然有學者認為交腳菩薩也可能是釋迦下生前在兜率天宮補處的形像,但有題記說明主尊交腳菩薩為彌勒,并以半跏思惟為脅侍的情形也不少。如云岡第17窟明窗東側佛龕的上層龕刻一交腳菩薩、二脅侍思惟菩薩,下層釋迦多寶并座說法像龕下有太和十三年(489)《比丘尼惠定造像記》,提到“發(fā)愿造釋迦、多寶、彌勒像三區(qū)”{1}。而以釋迦太子思惟像作為彌勒菩薩的脅侍在造像意義上來說是不合理的,因此,目前學者一般將思惟菩薩視為主尊彌勒在兜率天宮的分身。李玉珉先生在《半跏思惟像再探》一文中引用DavidL.Snellgrove的觀點,認為“在佛教美術中,主尊兩側的脅侍往往可視為主尊的變身(manifestation)”[4]。筆者同意思惟菩薩為彌勒在兜率天宮的變化身。南北朝時期流行交腳菩薩為主尊、左右以半跏思惟菩薩為脅侍的彌勒三尊像的淵源,宮治昭先生撰文指出:“在云岡、敦煌的北魏石窟雕刻中,經(jīng)??梢砸姷揭粚Π膈仕嘉┢兴_,作為交腳菩薩的二脅侍表現(xiàn),其原形大概可以導源于這種迦畢試的佛教雕刻?!盵5]也有學者認為彌勒經(jīng)變中的思惟菩薩是下生圖像。郭祐孟先生在解釋莫高窟第419窟窟頂彌勒上生經(jīng)變時,認為思惟菩薩是表現(xiàn)彌勒下生后在成就佛道前的修行:“回頭看第419窟,我們不妨依時間順序試做如下的推演:補處彌勒現(xiàn)在兜率天宮說法,若行者愿生其前,則得菩薩授記,當來彌勒下生時,必在樹下思惟圣諦后成佛?!盵6]

筆者認為敦煌隋代彌勒經(jīng)變中的思惟菩薩屬于上生圖像,而不是下生圖像。隋代彌勒上生經(jīng)變中,有的思惟菩薩前面跪著一身俗裝人物(第416、417窟。另外,第423窟彌勒上生經(jīng)變中,思惟菩薩前面是雙手執(zhí)供器的供養(yǎng)菩薩),這一人物至關重要,筆者認為這是表示往生者在兜率天宮禮拜彌勒。據(jù)《上生經(jīng)》記載,在兜率天宮,“百千天子……贊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閻浮提廣修福業(yè),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是時(彌勒)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钡?16、417窟思惟菩薩前面跪著的俗裝人物當是“應聲即禮(彌勒菩薩)”者,即思惟菩薩仍是兜率天宮的彌勒。

在以半跏思惟像為主尊的造像中,有的是釋迦,這要結合其他圖像進行判定,如在佛傳故事畫中的思惟菩薩就應考慮是釋迦出家后、成佛前的思惟修行。另外,在中原北朝時期的幾個造像碑上還出現(xiàn)了樹下思惟菩薩前有一合掌跪姿人物的圖像,如日本久??傆浤蠲佬g館藏北周武成元年(559)石造四面像、北周顯武將軍別將天水郡公曹權松造石塔中,有樹下半跏思惟像[7]。宮治昭先生在論及佛傳中的思惟菩薩時,提到一件日本私人收藏的犍陀羅佛傳圖像,左側龕內是佛說法圖,右側龕內是思惟菩薩。思惟菩薩前面有一胡跪人物,有侍者打著傘蓋?!昂险乒蛟谔用媲暗馁F人,那是太子的父親凈飯王。根據(jù)佛傳文獻記載,得知太子休息處出現(xiàn)樹影靜止不動的奇跡,父王因而趕來禮拜太子”[8]。但在隋代敦煌彌勒經(jīng)變中出現(xiàn)的思惟菩薩及其前面的俗人,仍可判定為彌勒和禮拜彌勒的信仰者。

半跏思惟像的起源及其身份的判斷雖然復雜,但是已經(jīng)有許多學者關注到這一形象而有相當豐富的討論。相反,摩頂授記像也許因目前僅見于敦煌,且數(shù)量相當少,而沒有學者論述過其出現(xiàn)的原因。其實,在上生圖像中,思惟菩薩與授記菩薩均可用《上生經(jīng)》來解釋。該經(jīng)提到,在釋迦說法會上,“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倍鼗蛷浝丈仙?jīng)變將思惟像與授記像成對表現(xiàn)在經(jīng)變兩側,盡管第314窟思惟像和授記像脫離了交腳菩薩而獨立存在,但可以依稀看出與彌勒圖像存在著關聯(lián)。

四 彌勒經(jīng)變與其他經(jīng)變的關聯(lián)問題

關于敦煌隋窟中彌勒上生經(jīng)變的思想或信仰依據(jù),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李玉珉先生認為從第417、433、436窟的彌勒經(jīng)變皆與藥師經(jīng)變一并繪制于窟頂,位置呈對應關系來看,藥師信仰與彌勒信仰存在關聯(lián)[9]。郭祐孟先生在研究第419、420窟中的法華圖像時,以法華意旨整合說明窟中各圖像的意蘊,并引《法華經(jīng)·勸發(fā)品》中“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一段經(jīng)文作為第419等窟彌勒圖像的依據(jù)[6]。敦煌隋代彌勒上生經(jīng)變中出現(xiàn)的授記圖,過去學者多半將之與法華思想相聯(lián)系,認為由于《法華經(jīng)》中曾經(jīng)提到持誦《法華》者當生彌勒佛前、得佛授記,故而彌勒菩薩摩頂授記的圖像表現(xiàn)的是持誦《法華經(jīng)》而得彌勒授記的思想。由于北朝許多依據(jù)法華思想造的碑刻乃至石窟都同時表現(xiàn)了彌勒菩薩的形象,加上文獻上也有法華思想與彌勒信仰相結合的關系,將彌勒授記與《法華經(jīng)》聯(lián)系起來是很自然的。然而,考察繪有彌勒授記圖像的隋代諸窟,殘損較嚴重而無法確認各壁內容的第262、416窟暫且不論,第417、423、436、314窟都未出現(xiàn)法華經(jīng)變或二佛并坐等與《法華經(jīng)》有關圖像,唯一法華經(jīng)變與彌勒經(jīng)變同時出現(xiàn)的只有第419窟,而且該窟彌勒經(jīng)變榜題中的勇施菩薩和無量力菩薩也見于《法華經(jīng)》。但從構圖上看,無論是否與法華經(jīng)變、藥師經(jīng)變相對應,彌勒經(jīng)變都保持著自己特點,并未因為依據(jù)法華思想、藥師信仰而有差異,第419窟勇施菩薩和無量力菩薩榜題也許是畫工的誤植。

參考文獻:

[1]王惠民.敦煌隋至初唐的彌勒圖像考察[C]//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石窟考古卷.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33-35.

[2]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內容總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07.

[3]金申.海外及港臺藏歷代佛像珍品紀年圖鑒[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6,39.

[4]李玉珉.半跏思惟像再探[J].故宮學術季刊,1986(3).

[5]宮治昭.彌勒信仰與美術——從印度到中國[C]//藝術史研究:第8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230.

[6]郭祐孟.敦煌隋代法華主題洞窟初探[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48.

[7]松原三郎.中國佛教雕刻史論[M].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361.

[8][日]宮治昭著,李萍等譯.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從印度到中亞[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273.

[9]李玉珉.敦煌藥師經(jīng)變研究[J].故宮學術季刊,1990(3).

淮南市| 垫江县| 溧阳市| 横峰县| 多伦县| 沧州市| 监利县| 淅川县| 淳安县| 中江县| 晋中市| 聂拉木县| 嘉祥县| 和田市| 微博| 兴化市| 孝昌县| 衡南县| 宝清县| 和田市| 宜良县| 江都市| 视频| 绿春县| 龙口市| 栾城县| 宁陵县| 宿迁市| 仲巴县| 桓台县| 富源县| 柏乡县| 浮梁县| 靖远县| 靖安县| 仁寿县| 宁强县| 托克逊县| 贡觉县| 灵川县| 平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