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峰
視角是攝影實踐中的大問題,一邊關乎著作者的個性,一邊關乎著作品的呈現(xiàn)風格。
一個人學習攝影,開始階段,總是被所拍攝的對象所吸引,以為只要把相機對著那個對象,正確曝光,照片就可以呈現(xiàn)自己的現(xiàn)場感受,并把這感受傳遞給看照片的人。拍得多了,時間長了,才發(fā)現(xiàn)事情沒有那么簡單,把自己的現(xiàn)場感受通過照片傳遞給讀者,是很難的事情。
從拍攝過程看,一個人到達現(xiàn)場,首先要產(chǎn)生認識和感受。這個認識和感受是拍攝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選擇和判斷,才有了相機設定、瞄準、構圖、按動快門的動作。對著不同的對象,認識和感受自然不同;對著同一個對象,不同的人的認識和感受也有差別。而這些差別正是視角獨特性的來源。比如,你在阿尼瑪卿雪山腳下,對著神山觀看,有的人會取正對面看,有的人卻沿著一面山脊往上延伸看,有的人不看山頂,只看山腳。這些觀察方式并無對錯,只是在如何讓大家對這座雪山產(chǎn)生新認識和新感受上有差異,在對讀者的傳播效果上有差異。
就一個正常人來說,無論看什么,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就攝影家來說,這種判斷和選擇應該有超乎常規(guī)的地方。不論你看什么,都應該看出常人看不見的東西來,不是隨便看幾眼拔腿就走,而是要反復看、全方位看,一直到找到自己沒見過的角度,能體現(xiàn)強烈自我感受的地點為止。
搞攝影最常見的情況是,在“依賴器材”階段,剛買一個什么鏡頭,就千方百計用這個鏡頭拍,剛買一個什么機身,就手癢地想試驗這個機身的特殊功能,凡不足以體現(xiàn)機身和鏡頭特點的東西不看、不拍;在“依賴題材”階段,東奔西走,看風景、看民俗、看家庭、看社會,獵奇之心很濃厚,專找與城鄉(xiāng)一般情況不同的、少見的風景和人物拍??窗?,雪山!看啊,白胡子老頭!這樣搞過幾年,拍了不少,但看了照片服氣的人很少。問題出在哪里了呢?相當多的人,是沒有獨特視角,拍了誰也能拍的東西。
視角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在比較和提煉中形成的,拿自己與別人比,明白了異同;拿自己的照片與別人的照片比,明白了差距和優(yōu)勢所在??磩e人的東西多,才知道目前有什么,自己的獨特貢獻在哪個方向上,從而不至于重復別人的老調(diào)。比較、反思、提煉,這是一個自覺和不自覺相混合的過程。
視角,從根本上說,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關系,并不單純是形式問題,內(nèi)容也與其深刻關聯(lián)著。視角,不僅指與拍攝對象形成的高低、遠近、左右等幾何角度,也指與拍攝對象之間的情感關系—融合時間的長與短,相互了解、認識的深與淺,思想、情感交流的多與少。這些關系決定了你的立場和態(tài)度—肯定與否定,同情與厭惡,支持、幫助還是揭露、批判。
所以,作為攝影人,我們一邊行走、探訪、拍攝,一邊要不斷反省和思考:我的立場在哪里?我的視角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