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宏
摘要: 應試教育是制約我國發(fā)展的瓶頸,是中國民族強大和偉大復興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素質教育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創(chuàng)新
一般來說,一個教育搞得好的國家建國30年左右就會出現(xiàn)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大批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在很多國家得到了驗證。美國在我國近海演習倚仗的就是自己強大的實力,此外,靠高科技產(chǎn)品壟斷,靠高精尖人才不斷創(chuàng)新稱霸世界。錢學森曾對溫家寶總理說:“為什么我們總是沒有自己的東西,總是‘冒不出人才來?”溫家寶總理也說:“為什么總是沒有‘大師級的人才出現(xiàn)?”我國發(fā)展的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板是什么?制約我們發(fā)展的瓶頸是什么?說到底,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一個國家優(yōu)秀的人才從哪里來?從優(yōu)質的教育中來,從真正的素質教育中來,素質教育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溫床,制約我們發(fā)展的瓶頸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是指脫離社會發(fā)展需要,違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應付升學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是教育工作弊端的集中表現(xiàn)。它以升學率的高低檢驗學校的教育質量,教師的工作成績,以及學生的學業(yè)水平。以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與考試方法限制了學生能力的充分發(fā)揮,學生被動地學習,難以適應工作和社會的發(fā)展。我們之所以建國60多年來“很少有自己的東西,總是冒不出大批人才來”,根源就是沒有真正實施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是扼殺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罪魁禍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恢復了高考制度,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隨著高考制度的不斷深入,考試就成了我國教育評價的主要方法??荚囈渤闪烁骷壊块T衡量教育水平的主要標準,于是,就產(chǎn)生了“應試教育”。
我們的應試教育或者叫“新科舉文化”,是一種以覆蓋知識為目的、以考為本的落后的教育。這種教育扼殺了大批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磨滅了人的靈性特質和潛能,使原本具有創(chuàng)新本性的種子(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被煮熟或慢殺在搖籃中。應試教育已經(jīng)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應試教育已成為扼殺創(chuàng)新能力的劊子手。
有人說再好的教育都有考試,美國也考試。同是考試,人家和我們卻不一樣。如“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個問題,中國和美國的考法截然不同。
我們的考題: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公元哪一年西征?在中亞西亞建立哪四大汗國?最遠打到哪里?(這是考什么——記憶力。)
美國的學??嫉氖牵好晒湃水敵跞绻麤]有西征,歐洲會發(fā)生什么變化?試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三方面分析。(這是考什么——思維發(fā)散能力和想象力。)
真正的教育不僅僅只是灌輸和覆蓋知識,而是把每個人都培養(yǎng)成大我,即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開發(fā)每個人的潛能和特質,讓他真正成為他自己——成為知識的主人創(chuàng)新的主體,變“你應該”為“我想要”。我們把學習與訓練混為一談,搞不清什么是學習,什么是訓練,甚至把學習變成了訓練。這是我們的一大誤區(qū),學生天天在那里搞訓練,幾十道,幾百道,幾千道,幾萬道,幾十萬道,幾百萬道……就是做題,就是重復,就是為了考“高分”上大學。我們還以為那就是學習。這樣的認知還有很多,困擾著我們,左右著我們。這種沉重不僅僅是左右著我們學生,而是左右著我們的民族。
“減負”年年高喊,為什么減不下來,而且“越減越負”?根本問題不解決,培養(yǎng)人才的思想和理念不轉變,評價機制不改變,不懂得什么是素質教育,不知道怎么搞素質教育改革或者試點,樹根不動樹梢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們就在那里一直講“適應”,很少人講“改變”,講“改革”也只是口號。
學生一天到晚就是在那里背呀、算呀、抄呀、寫呀、模呀、仿呀、訓呀、練呀、考啊、賽啊……甚至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幼兒園就開小學的課程,就開始留家庭作業(yè),搞得孩子興趣索然。孩子不像孩子,像個小大人似的,多么可惜又可憐。
考試的陰影下,各學科教學很難呈現(xiàn)出本來應有的美麗。例如語文科教學不管對學生還是老師都應是一種享受,但現(xiàn)實中的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被考試異化了。且不說名目繁多、重復累贅的考試本身,單是課文教學一般也得服從考試的需要。至于那些五花八門的考試——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糾錯考、單元考、全市統(tǒng)考、名校聯(lián)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瓗缀醵嗟綗o以復加,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使他們望而生畏、見而生厭。這種繁復的考試、講題,對學生人格的發(fā)展、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毫無用處,在學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時候,占據(jù)大量時間,逼迫他們做大量對將來發(fā)展毫無用處的考試訓練,無疑是對學生生命的一種浪費。
面對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師生雙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敗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學。厭歸厭,但你必須日復一日從事或接受這種教育。在這種模式下,各種參考資料滿天飛;在這種模式下,催生出許許多多出題、講題、押題的“名師”,催生出許多考上名牌大學的高分低能者。
應試教育是制約我國發(fā)展的瓶頸,是中華民族強大和偉大復興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素質教育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因為未來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高精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競爭,不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的書呆子的競爭。21世紀最昂貴的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不是牽線木偶、計算機和機器人式的“人才”。
21世紀最無價的就是人才,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靠的也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應試教育是創(chuàng)新型人才成長的瓶頸和桎梏,唯有素質教育才是使創(chuàng)新型人才健康成長的必然選擇。
為此我們誠懇建議:高考制度改革與素質教育改革試點(自下而上的系統(tǒng)改革)同步推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我們希望能盡早看到我國的素質教育改革大動作,看到高考指揮棒不再像幽靈一樣,扼殺著一代又一代的潛能和靈性,看到我們自己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大量涌現(xiàn),看到美國人不再敢為所欲為。我們想什么時候說“不”,就什么時候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