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滿
【關(guān)鍵詞】西周時期;洼劉遺址;“舉父丁”鼎;管國;舌族;“舉”族
【摘要】本文對鄭州市洼劉遺址發(fā)掘的一座西周貴族墓及墓中出土的“舉父丁”鼎進行了探討,結(jié)合管國的歷史狀況,對“舉父丁”鼎的年代與“舉”族進行了分析,推斷該墓主人為商代遺民,可能是舌族的成員,且與“舉”族有密切聯(lián)系,這對研究“舉”族的歷史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fā)掘了一座西周貴族墓葬,墓內(nèi)隨葬有一批珍貴文物,包括制作精美的青銅禮器。這是鄭州地區(qū)近些年來西周考古的重要發(fā)現(xiàn),對鄭州地區(qū)西周時期的封國研究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價值。
一
這座西周貴族墓位于鄭州市洼劉遺址東南的中部,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寬2.2米,長約3.5米。墓坑南部已被排污管道所毀,墓葬的形制不詳,但墓坑中有一棺一槨。墓內(nèi)出土的青銅禮器有鼎3件,扁體卣2件,簋、■、■、觚、■、尊、圓體卣各1件,兵器有戈3件,還有一批車馬飾件、貝幣等。出土的大部分青銅禮器帶有銘文,如“舉父丁”鼎、“史父辛”鼎、“■父亥”簋、“冉父辛”■、“■”尊、“■”卣等[1]。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體型都比較大,如■高46.4厘米,■高40.8厘米,僅有一兩件器物的高度在20~30厘米之間。而且大部分青銅禮器的器表都有紋飾,特別是以云雷紋襯地的饕餮紋,精美華麗,是周代極為罕見的。此外,青銅器的銘文種類多樣,應(yīng)來自不同的族屬。從器物組合分析,洼劉西周墓出土的青銅器中,食器、酒器、水器俱全,器物組合較完備,與西周早期高級貴族墓的青銅禮器組合一致。青銅禮器是個人身份的象征,這些成組配套、組合完備的青銅重器,清晰地顯示出墓主人的高貴身份,墓主應(yīng)屬大夫以下、元士以上的高級貴族。
周初,統(tǒng)治者吸取商人酗酒而亡國的教訓(xùn),實行戒酒政策,因此影響到青銅禮器制度的發(fā)展,出現(xiàn)重食器、輕酒器的組合。近年來,隨著考古資料的豐富,我們發(fā)現(xiàn)西周重食文化的主要推動者應(yīng)是姬周族,或者是姬周族與關(guān)中西部地區(qū)其他國族聯(lián)手合作的結(jié)果。從地域上看,西周早期重食文化在關(guān)中以西地區(qū)表現(xiàn)突出,而在關(guān)中以東地區(qū)表現(xiàn)較為薄弱,那里依然是重酒文化[2]。稍具規(guī)模的中型以上墓葬,并未明顯體現(xiàn)出輕酒重食的傾向,不同類型的酒器仍在青銅禮器組合中占重要地位。鄭州洼劉西周貴族墓的青銅禮器組合雖具有明顯的重食傾向,但酒器卻仍占很大比例(約50%)。綜之,從食、酒器各自所占的比例以及墓葬的地理位置分析,洼劉西周貴族墓葬的主人可能不是姬周族。
此外,同銘“■”器有尊1件、卣2件等酒器,在墓中甚為顯眼。尊通高30.2厘米,口徑22.2厘米,體呈侈口筒狀,尖方唇,深腹微鼓,圈足稍侈;器身有四道豎扉棱,將尊面分成四等分,上頸部飾由垂身連尾鳳鳥紋構(gòu)成的八組蕉葉紋,下頸部飾一周由四條夔龍紋構(gòu)成的帶狀紋,腹部與底部各飾四組由花冠龍和大鯢狀幼龍組成的圖案;底部鑄有銘文“■作父丁寶尊彝”。兩件卣的整體造型完全相同,僅體型略異,通高分別是38.5厘米和29厘米;拱形扁體提梁,提梁兩端獸首與卣頸兩側(cè)的半圓環(huán)系套合;蓋面呈橢圓形弧突隆起,中間凸立四面人首狀圓柱鈕;整個器身由四道立戟狀扉棱分為四等分,蓋沿下折呈深子母口,直口,方唇,束頸,圓鼓腹稍下垂,矮圈足;紋飾華麗,提梁面飾兩組雙體夔龍紋,兩端近獸首圓雕處各飾變形夔龍紋,蓋面與腹部各飾四組花冠龍紋圖案,頸部飾四組四肢目紋,圈足一周亦飾四組四肢目紋,四肢目紋后附有一個爬行狀的團龍;蓋內(nèi)和器底部鑄有銘文“■作父丁寶尊彝”[3]。
從形制上分析,卣鼓腹稍下垂,蓋上兩側(cè)無犄角,與商卣相似;尊鼓腹圜底,圈足稍侈,與父戊尊相似;而商卣(集成05406)與父戊尊(集成05800)都是西周早期器。從紋飾上看,尊、卣的紋飾與西周早期紋飾相吻合,所以此三器應(yīng)屬于同一時期,年代約相當于西周早期前段。再從組合上分析,此三器是一套1尊2卣的酒器組合,而且體型較大,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西周早期高級貴族的墓中。此外,這組銅器中,“■”尊與“■”卣的組合,在數(shù)量上占主導(dǎo)地位,據(jù)此我們推斷,墓主人很可能就是“■”,為西周早期的高級貴族。
銘文“■作父丁寶尊彝”,意思是“■”為其父親丁所作之器。據(jù)《金文人名匯編》,“■”為西周早期人,但其族屬卻無記載。在商及商末周初的青銅器中,凡言某作某某器者,作器者“某”基本都是國族名,少見私名。根據(jù)張懋■先生的《周人不用日名說》[4],可以斷定該器應(yīng)屬于殷民族。此外,有學(xué)者認為,“■”是舌地的特稱。舌地是舌族的居住地之一,舌族在商代屬于高級貴族,主要分布于滎陽與鄭州之間[5]。從地理位置看,舌地正處于西周初管國的管轄范圍內(nèi)。既然洼劉西周貴族墓的主人不是姬周族,再從墓中出土青銅禮器的組合與形制來看,墓主人的地位較高而且重酒之風(fēng)濃厚,因此我們進一步推斷:墓主人為殷代遺民,即舌族的成員,在殷商滅亡后歸附西周政權(quán),因為軍功而成為新的高級貴族,臣事于管國。
管國作為武王滅商后的一個重要封國,屢見于史書。武王滅商之后,封其三弟于管(今河南管城),稱管國,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zhèn)[6]。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杜預(yù)注曰:“管國在滎陽京縣東北?!薄妒酚洝す懿淌兰摇贰凹狻币蓬A(yù)說:“管在滎陽京縣東北。”《括地志》云:“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周武王弟叔鮮所封。”經(jīng)考證,古管國都城在今滎陽的京襄城,位于今鄭州市西偏南12.5公里處,與古滎澤相鄰,與文獻記載的西周初之管國的地望相吻合。
再從出土的青銅器組合、形制、紋飾及銘文來看,既沿承商代銅器之遺韻,又有西周早期銅器之新制,與陜西高家堡戈國墓M4[7]的時代相近,應(yīng)為西周早期武王滅商后至成王時期的遺存。
綜上所述,洼劉墓葬應(yīng)為西周早期管國貴族的墓地。
二
該墓既然為管國貴族——舌族的墓地,為何卻有“舉”族等其他族屬的東西,令人費解。就“舉父丁”鼎而言,它是以何種形式進入該墓葬的呢?有三種可能:1、本族的器物,該墓主人就是“舉”族成員,商滅亡后歸附西周政權(quán);2、掠奪而來,周滅商后,從商人那里搶奪而來;3、媵器,與“舉”族聯(lián)姻,女方帶來的陪嫁品。種種證據(jù)表明,墓主人與“舉”族一定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或是姻親,或與之敵對。所以,關(guān)于此墓及墓中出土青銅器的研究,對進一步分析和研究“舉”族的性質(zhì)具有重要意義。
“舉父丁”鼎,通高40厘米,口徑32厘米,腹深21.6厘米。圓口微侈,寬折沿,方唇,沿上豎立對稱的半環(huán)形雙耳,耳外側(cè)凹槽內(nèi)有一凸脊。腹較深,下腹微鼓,圜底下承三柱形足,足上粗下細。腹上部近口沿處飾一周饕餮紋,以細線云雷紋襯地,饕餮紋由扉棱分為三組,獸面寬扁,帶菱形額飾,橫臣字形目,圓角方睛,寬鼻,闊嘴露出四顆獠牙。獸頭兩側(cè)飾簡化的軀體、肢爪和粗尾,尾部上翹后向下反卷。足上部是饕餮紋,間有扉棱,中部飾凸弦紋三周。鼎內(nèi)壁一側(cè)有銘文“ ■ 父丁”[8]。
從形制分析,雙立耳外撇,腹部較商代晚期變淺,柱足粗短,器壁較厚。根據(jù)朱鳳瀚先生的《中國青銅器綜論》,此鼎歸于盆鼎中的Ae型Ⅱ式,其中戍嗣子鼎也屬于此式,朱先生把它定為殷末周初之器[9]。
再從紋飾分析,獸面紋只在頸部一周,腹部無紋飾;橫臣字形目,圓角方睛,闊嘴獠牙,沒有商代饕餮紋的那種威嚴、神秘感,而略顯溫和,獸角所占范圍較大;這都是西周早期獸面紋的特點。根據(jù)段勇的《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此類獸面紋被稱為M型豕耳類獸面紋,被歸為MaⅡ式,僅見于西周早期[10]。
最后從銘文字體分析,“舉”作為族徽,其它的寫法還有 ■、 ■、 ■、 ■,而 ■ 為后期的一種寫法[11](圖一)。
綜之,根據(jù)最晚因素定名法,“舉父丁”鼎雖具有晚商銅器的風(fēng)格,但在形制和紋飾細節(jié)上與商代晚期還有一定區(qū)別,故應(yīng)屬于西周早期偏早的器物。鑒于筆者的水平有限,對“舉父丁”鼎的研究或有不足之處,所以該鼎的確切年代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探討。
關(guān)于“舉”族的解釋,學(xué)術(shù)界存在不同的觀點,但當前大都采用于省吾先生的觀點,把它釋為“舉”[12]。根據(jù)文獻和出土甲骨文、金文資料記載,“舉”族存在于殷二期到西周康王時期。
相關(guān)資料記載,殷時“舉”族作為商王的同姓貴族,擁有較高的地位,這從現(xiàn)今所看到的屬于殷代的數(shù)量眾多標有該族族氏銘文的銅器中,亦可窺見當時“舉”族的勢力。根據(jù)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與“舉”族合署族徽的其它族的情況,我們得知“舉”族原居地應(yīng)在商都之西北,而主要居住地是殷的國都安陽、山東的費縣和長清縣一帶。
從帶“舉”字銘文青銅器的龐大組合和廣泛分布來看,“舉”族在商代不但地位顯赫,而且活動范圍也很大。出土的殷代“舉”族銅器較為集中的地點有河南安陽、山東費縣和長清縣,西周時期主要是在北京琉璃河。由這些地點“舉”族銅器的出土情況可以推測,這些地點可能在當時都曾分布有“舉”族的成員。其中,在山東出土應(yīng)與該族曾參與伐人方有關(guān),是參與伐人方的一支的首領(lǐng)遺留之物。殷滅亡后,作為殷遺民的“舉”族部分成員臣服于周,由“■”所代表的家族臣事于燕國。這部分殷遺民臣事于燕國,可能和西周初年大分封諸侯和功臣時,對殷遺民的分配和遷徙有關(guān)。
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搜集到有此類銘文的青銅器170多件。建國以后,在京、魯、陜、甘等地也屢有發(fā)現(xiàn),總數(shù)多達200件以上。據(jù)統(tǒng)計,西周早期的青銅器體型大都較小,以秀美精致而著稱,沒有商代晚期那種如后母戊大方鼎之類厚重大方的重器?!芭e父丁”鼎的器型,在“舉”族的青銅器組中屬于較大者,這進一步表明了作器者地位之高。由此可見,“舉”族在西周早期前段仍有顯赫的地位,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何在康王以后衰落甚至消失了。
洼劉墓的時代,可以從出土的青銅禮器中看出。從整體組合分析,其中應(yīng)有商代末期遺器,但由于西周早期銅器的存在,只能將該墓定為西周早期遺存。對于墓主人的族屬問題,我們推斷其可能是舌族的成員,在殷商滅亡后歸附西周政權(quán),因為軍功而成為新的高級貴族。但這一結(jié)論只是筆者個人的推斷,至于墓主人的真實身份,還需要今后進一步的考證。
[1][3][8]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鄭州洼劉西周貴族墓出土青銅器》,《中原文物》2001年2期。
[2]陜西師范大學(xué)中國青銅文化研究中心:《西周重食文化的新認識——從甘泉縣閻家溝新出青銅器談起》,《考古與文物》2009年1期。
[4]張懋■:《周人不用日名說》,載《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科學(xué)出版社,2002年。
[5]苗麗娟:《商代舌族地理蠡測》,《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2期。
[6]《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7]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國墓》,《文物》1972年7期。
[9]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10]段勇:《商周青銅器幻想動物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1]何景成:《商周青銅器族氏銘文研究》,載《吉林大學(xué)博士論文》,2005年。
[12]于省吾:《釋■》,《考古》1979年4期。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