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婷
【摘要】本文從概念出發(fā),探討了“偽新聞”與“假新聞”兩者的區(qū)別,盤點了當今“偽新聞”存在的各種形式,進而從受眾的成熟度和新聞從業(yè)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職業(yè)道德等方面剖析了其產生的原因,并最終提出加強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成熟受眾等解決之道。
【關鍵詞】偽新聞;現(xiàn)象;原因;防治
“偽新聞”的定義
何謂“偽”?常言道“難辨真?zhèn)巍?,即“偽”與“真”相對而生,反義之詞也,由此便常有人將之取“假”之同義,把“偽新聞”和“假新聞”混為一談。在通常情況下,“假”與“偽”確有互通之處,但與“新聞”配成詞組,并放在新聞實際業(yè)務中,內涵便迥異了?!凹傩侣劇笔侵该襟w所報道的內容之偽,即內容不真實?!皞涡侣劇眲t是指媒體所報道的事實其新聞性之偽。所謂的新聞性之偽,就是事實沒有成為新聞的特質,即事實是事實,但不能謂之新聞。那么要成為新聞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特性呢?新聞前輩梁衡曾說“新聞是為廣大受眾所關心的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信息傳遞”。由此可知,新聞除了“新近發(fā)生”之外,最重要的特質就是“為廣大受眾所關心”——具備滿足人們新聞消費需求的素質,而“偽新聞”不具備這種素質。歸結起來,所謂“偽新聞”,即報道的內容不是新聞話題,或所言事情缺乏新聞要素,對滿足讀者的新聞需求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偽裝成“新聞”的模樣出爐而已。
“偽新聞”現(xiàn)象盤點
“偽新聞”因其偽裝性,使其具有一定的隱秘性,所以其很難被受眾察覺,也很少會像“假新聞”般受到受眾的群起而攻,于是,在這種間接的縱容之下,喬裝的“偽新聞”便充斥各大熒屏、橫掃各大版面。
套用模式報道節(jié)日新聞,缺乏新意。美國著名專欄評論員沃爾特·李普曼曾經說過:“新聞并非一面社會的鏡子,而是對不合常規(guī)的事情的報道。”簡言之,突破正常軌道或出乎意料的事件才有資格入選為新聞。但是,綜觀現(xiàn)在的許多新聞卻“年年歲歲花相似”,比如植樹節(jié),某領導和群眾一起植樹;高考了,家長們在學校外等候;十一長假人們外出旅行,吃好了、喝好了、玩好了、樂暈了等諸如此類的新聞,將時間一改,便舊木偶換新裝了,此類新聞已完全淪為一種套路、一種模式,無任何新穎之處,很難引起讀者的關注。再者,反過來想,十一長假百姓外出旅游,歡樂和諧本是最常見的景象,如果將之作為新聞、當做不同尋常的新聞事實來報道,那么是不是說明過節(jié)時其他的正常情況或局面都很糟糕很混亂?
以新聞形式撰寫商業(yè)軟文,實現(xiàn)盈利目的。大公報曾經提出辦報的“四不”方針,即“不黨、不賣、不私、不盲”,這其中就包括“不賣”,即“是以吾人之言論,或不免囿于知識及感情,而斷不為金錢所左右”,也就是說,絕不會拿言論作為交易的籌碼,換取金錢。可是時至今日,商業(yè)入侵新聞的現(xiàn)象卻日益嚴重。比如,一些房地產商開盤、公司開張營業(yè)等活動前,為了預熱造勢、宣傳自己,常常邀請記者以新聞稿的形式廣而告之,借新聞之體,行廣告之實;也有媒體收取人家好處費后,幫助企業(yè)作宣傳、樹立形象,以專訪企業(yè)領導人、專題報道等形式,介紹該企業(yè)的文化、業(yè)績……諸如此類的偽新聞在各大媒體屢見不鮮。于是,許多整版的新聞報道,看似是深度專題,實為利益關系,在為企業(yè)作宣傳、打廣告,這些魚目混珠的新聞讓受眾難辨真?zhèn)巍?/p>
幫助領導吹噓政績,誤導群眾。為配合政治宣傳而產生的“偽新聞”在國家直接掌管的媒體中出現(xiàn)較多。媒體純粹為了配合政府宣傳最近出臺的新精神和新政策,常常報道并無實際新聞價值的事件。如,若某地方政府剛開完會,提倡人們貫徹實施某種生活理念,隨之而來,必定有很多媒體開始選取典型,報道某平民百姓以自己的方式踐行這種理念,以示這種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事實上,新聞里所報道的行為并不是社會的一種主流做法,并不具有代表性,其報道的其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新聞。更為嚴重的現(xiàn)象是,一些媒體趨炎附勢,放棄自身所承擔的監(jiān)督職責,幫助領導大肆宣傳當?shù)氐摹靶蜗蠊こ獭?,吹噓政績,最終勞民傷財,誤導群眾。
羅列百姓瑣碎生活,消解受眾的注意力?,F(xiàn)在的“民生新聞”里充斥著夫妻感情糾紛、家庭財產爭奪、鄰里關系緊張等題材,內容既不離奇,也不新穎,故事講完之后,既沒有提供解決之道,也沒有留下發(fā)人深省的啟示,只純粹滿足了人們窺探他人隱私的欲望,無一點現(xiàn)實的新聞意義。還有一些所謂的“社會新聞”,今天抓了一個毛賊、明天處理了一場糾紛,其實,社會中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自己的工作職責,警察抓小偷就好比臘月翻完轉正月一樣正常,根本沒必要長篇累牘地去渲染,但一些媒體卻樂此不疲。
跟風網絡事件,被“網絡推手”利用。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興起,一種叫“網絡推手”的新職業(yè)應運而生,他們擅長抓住受眾心理,策劃出為許多人津津樂道的網絡事件,比如,犀利哥事件、小月月事件、“獸獸門”事件……這些事件常常吊足了受眾的胃口,卻往往撲朔迷離、真假難辨。許多媒體為了搶占先機,瓜分受眾注意力,不探求事情真?zhèn)?,盲目跟風報道,更有甚者還添油加醋、煽風點火,為事情作系列追蹤報道,成為幕后策劃高手如意算盤中的棋子,為其成就一樁天下“美談”做了墊腳石。
“偽新聞”產生的原因
偽新聞,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生的特定事物,是新聞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產生的衍生物,具體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傳播渠道增加,新聞質量下降。當今世界,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fā)展,導致傳播渠道也相對過剩,傳播成本相對降低,這種特征之于許多新媒體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這便導致很多新聞不再過多地被媒體的版面大小所束縛,編輯對于新聞的題材、內容等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精挑細選、再三斟酌了。而且,新聞時效性成了媒體追逐的首要目標,現(xiàn)在的傳媒人比任何一個時代的傳媒人都更加追求信息的時效性和豐富性,于是,在對新聞進行編寫和審核時,也就很難像傳統(tǒng)媒體時代那樣再三斟酌、反復醞釀,這便使得“偽新聞”無孔不入,從而滲透到各媒體中。
“偽新聞”具有隱蔽性,難被受眾察覺?!皞涡侣劇毕鄬τ凇凹傩侣劇备哂须[蔽性,具有不被一般受眾所察覺的特點,因為報道的事情真實性無可挑剔,似乎也就無追究的把柄了,當人們發(fā)現(xiàn)其食而無味時,最多一掃而過,棄之,不會像對待“假新聞”一樣不停地追問,產生反感、憤恨的情緒,所以“偽新聞”很難像“假新聞”一樣得到受眾有效的監(jiān)督,這便縱容了一些記者在沒有獲得有價值的新聞時,就拿一些無關痛癢的報道充數(shù),最終致使“偽新聞”有恃無恐、到處橫行。
采編者采訪不深入,未察覺新聞的價值。一些新聞采編者敬業(yè)精神不強、采訪作風不實,也導致了“偽新聞”的產生。有的記者因為懶于深入生活、深入社會、深入百姓去挖掘鮮活的新聞素材,尋找新聞看點,每逢一年一度的節(jié)假日便找來歷年的素材,套用一貫的報道模式,敷衍了事。如2009年《新聞聯(lián)播》播出的一則高考新聞,背景用的竟然是2008年的視頻素材,這就說明一些記者采訪作風不深入、不扎實。也有的記者在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時,僅僅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不肯深入新聞現(xiàn)場去捕捉信息,深入采訪事發(fā)各方的當事人,挖掘新聞的真正價值所在,致使寫出來的新聞食之無味,缺乏看點。
采編者缺乏新聞敏感,使新聞價值流失。一些新聞報道缺乏應有的新聞價值,和部分新聞采寫者的業(yè)務素質不高有直接關系。部分新聞采寫者因為在政治水平、思想水平、業(yè)務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方面都比較欠缺,缺乏必要的新聞敏感,不能切中要害,正確把握住新聞價值,以致在報道重要的新聞事件時,人為地將事件本身最具新聞價值的要素流失,更有甚者,將重要的新聞當成一般的新聞報道或丟棄,而對毫無新聞價值的東西卻以新聞的形式出爐,最終生產出一些毫無價值的“偽新聞”。
采編者思想作風不正,被各種利益左右。有些新聞采編者在新聞采寫和編發(fā)的過程中,明知有些事件根本不值得報道,但是受到社會各種利益的驅使和關系的左右,故意將事件以新聞的形式刊發(fā)。比如,迫于當?shù)卣賳T的壓力,做一些宣傳當?shù)亍懊孀庸こ獭钡膶n}報道,對領導歌功頌德;有時因為商業(yè)利益的驅使,幫助前來投資廣告的企業(yè)以新聞的形式做一些免費的宣傳和報道,以表饋贈;也有一些記者礙于朋友的面子,將媒介公器私用,做一些不得已的新聞報道……于是,通過多方利益的博弈,許多“偽新聞”便大搖大擺、冠冕堂皇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偽新聞”的杜絕和防治
“偽新聞”泛濫成災,常讓受眾出現(xiàn)“審美疲勞”。厚厚一沓報紙,幾分鐘就翻完了,一檔新聞節(jié)目聽了半個小時覺得收獲甚少,這不僅消解了受眾對媒體的注意力,而且也荒廢了媒介自身的資源。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采寫出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遵循新聞規(guī)律、有價值含量的新聞,最終使我國整體的新聞事業(yè)真正強大起來。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培養(yǎng)成熟的受眾,抵制“偽新聞”。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什么樣的消費者,就有什么樣的產品。如果受眾都成熟到一看到“偽新聞”就如見到上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拒絕閱讀、馬上換臺,那么“偽新聞”就也很難找到生存的土壤,便會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所以,培養(yǎng)成熟的受眾是抵制“偽新聞”之根本。筆者認為,提高的途徑主要有兩種:一方面,從小培養(yǎng)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教育者們有必要考慮在教科書中編入適當?shù)拿浇橹R,以提高孩子們的媒介素養(yǎng),提高其對信息的辨別力,增強應對信息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知識講座、社區(qū)宣傳欄、電視節(jié)目普及等不同的形式,培養(yǎng)人們鑒別新聞真?zhèn)?、提取有用信息,甚至獨自采編新聞、發(fā)布新聞等能力。
采編者要加強業(yè)務素質,提高新聞敏感。加強新聞業(yè)務人員的業(yè)務素質,主要應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提高采編人員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與知識水平,從整體上提升新聞采編者的理論水平。采編者只有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在采寫新聞的時候才能站在理論的高度,洞察到新聞事件背后所蘊藏的重大意義,挖掘出新聞之于受眾的真正價值。另一方面,加強新聞采編者實際業(yè)務能力,讓他們通過實踐鍛煉積累從業(yè)經驗,提高新聞敏感。戈公振曾說:“空氣中充滿了新聞,就看你能否抓得住?!彼?,對于新聞采編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擁有在實際生活中捕捉有價值新聞的能力。
采編者的采訪應深入實際,挖掘新聞價值。被譽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現(xiàn)代意義上的記者”的黃遠生曾提出“記者四能”,其中有一“能”就是“腿腳能奔跑”。他特別強調新聞深入采訪調查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交游肆應,能深知各方面勢力之所存”。所以,采編者只有深入現(xiàn)場調查才能把握住事件的核心價值,深入研究追蹤采訪才能知道新聞背后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關系,才能寫出有厚重感的新聞。僅僅靠打電話、坐在會議室里開開座談會寫新聞,只會讓人覺得言之無物毫無價值,遭人唾棄。
采編者要提高職業(yè)道德,堅持新聞理想。由于媒體巨大的影響力,社會各種利益都會相互博弈搶占對公眾的話語權,媒體早已成了眾人爭搶占領的陣地,與此同時,新聞從業(yè)者也開始受到社會各方勢力的影響和誘惑,甚至還有威脅。于是,一些新聞理想不堅定的新聞從業(yè)者便抵制不住誘惑,或者屈從于外界的壓力,打著新聞的幌子為他人作宣傳。因此,要加強新聞人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堅決抵制以稿謀私的不正之風。同時,要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和獎勵采發(fā)優(yōu)質稿件的記者和編輯,在媒體內部形成一種“用好稿光榮、發(fā)差稿羞愧”的輿論氛圍。對收取他人“紅包”就替人說話的記者、編輯,要堅決給予懲處。
參考文獻:
[1]朱金平.偽新聞——報紙的第一公害[J].軍事記者,2009(8).
[2]何平平.拒絕偽新聞[J].新聞實踐,2004(11).
[3]孫杉.電視新聞里的“偽新聞”[J].中國記者,2008(1).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