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潘冬
摘要本文從專題式教學內涵,課題研究步驟和過程,教學實踐效果等方面介紹了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在促進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教學改革研究性學習專題式教學植物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植物學實驗教學作為高師植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高校本科階段學習方法的形成、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建立以及繼續(xù)學習深造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培養(yǎng)各類社會人才(如高素質中學生物學教師)的重要環(huán)節(jié)。①如何根據植物學專業(yè)課程特點,實施研究性教學,推動研究性學習,深化教學改革,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高校植物學專業(yè)本科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
1 開展專題式教學,推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將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進展引入教學活動中,以研究的形式組織教學活動,學生積極參與研究過程,師生之間處于民主、和諧、文明關系的一種實踐活動。研究性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合作性、參與性和選擇性,即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研究性學習。研究的特點之一是專題性,即對事物進行全面而深刻的析理,學習、鞏固已有知識,創(chuàng)造新知識。教師采用專題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梳理所學的知識,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
在高師本科階段大三上學期專門開設植物學實驗課程專題,是對高校本科課程教學改革的一種開創(chuàng)性嘗試。學生作為研究者,以專題性課題為導向,在教師指導下,結合植物分類、植物生理、植物生態(tài)保護等植物學課程內容的學習,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優(yōu)長,自主選題、合作探究。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較多的研究體驗和研究經驗,提高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
2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
研究性學習體現了“學習和研究相結合”的思想;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問題來學習;學生在相對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擺脫對老師的依賴而積極參與到研究中的實踐過程。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植物學的實驗研究學習,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的相關要素。
2.1 理論教學
課程內容不在于知識的多寡、教材的重點難點,而是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有促進作用的、經過精心選擇的、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開放性的一些文獻;教學方法應該堅持多樣性、靈活性、針對性,并注重對學生順利開展研究地指導和幫助,而非機械、凝固、重復地講授書本知識。
專題式授課主要克服了理論課程過多、學生自主學習時間過少,而專門提供盡可能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能夠保證學生順利進行自主合作研究所需的時間。植物學實驗課程共54個課時,但理論課只安排一次。教師簡要地闡述植物學實驗專題課程目標、要求,介紹相關的研究熱點、方向,培訓學生如何開展、實施植物學實驗專題研究。所謂理論課,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研究理念,引導學生自主選題、合作研究。
2.2 分組選題
成立3~5個人的學生課題研究小組。小組成員合理分工合作,就感興趣的問題開展討論,最終確定研究題目。其中包括尋找課題,查閱文獻,確定題目,準備開題等環(huán)節(jié)。選題包括兩種:一是學生自行尋找;二則老師提供,即實在找不出課題,或者因為課題缺乏可行性,可以選擇教師的課題作為小組研究的題目。學生可以通過電話、QQ等聯系方式與老師保持聯系;從最初課題選擇到最后論文撰寫及學生實施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中,教師都能夠提供及時、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選題的時間一般是兩周。
2.3 開題答辯
開題答辯是促進各個小組之間互相交流、借鑒、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通力合作、集思廣益,共同完成開題報告地撰寫。同時,小組代表以PPT向老師和其他小組同學展示本小組研究課題的選題意義、研究現狀、前期準備、研究計劃、寫作大綱以及預期研究成果等內容,并對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進行答辯。最后,教師通過審閱、答疑、點評各個小組的開題報告,指出研究課題的創(chuàng)新和不足之處,幫助學生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課題方案,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2.4 自主探究
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自主開展各項工作,完成課題計劃。其包括:查閱文獻,野外實地調查研究,采集和整理實驗數據,撰寫論文等。自主探究的過程是由課題小組學生團結合作、分工進行、共同完成,教師階段檢查和指導。
小組成員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合理分工,綜合利用現代網絡、圖書館等途徑查閱資料,自主、靈活利用課余零散時間、周末和假期時間,開展植物學實驗專題研究,研究區(qū)域包括學校周邊地區(qū),貓兒山國家自然保護區(qū)、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2.5 成果展示
課程結束后,每個小組必須提交一份小組合作完成的課題論文和一份PPT演示的科研成果海報。利用計算機專門軟件制作的科研論文海報,形式可以多樣,只要客觀反映論文研究成果即可。教師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認真評閱批改,提出修改意見,并合理評定成績;教師利用各種途徑展示與宣傳學生的科研成果——學生研究成果匯編成專輯或推薦優(yōu)秀成果給有關報刊雜志公開發(fā)表,以激發(fā)學生研究的積極性。
2.6 成績評定
考核方式強調過程、注重能力。課程成績的評定綜合了開題答辯、論文寫作、海報展示等多個方面;課程論文成績不封頂,以鼓勵學生無限的創(chuàng)造積極性。
3 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效果
研究性學習以專題研究為導向,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優(yōu)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撰寫調查報告和研究論文,這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極富挑戰(zhàn)。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去學習、研究自己所喜歡的問題,使他們學其所好、用其所長,激發(fā)學生學習植物學實驗課程的興趣及成就感,滿足學生的成才欲望,使相對枯燥的學習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富有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3.1 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目標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探究式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實現了三個轉變:(1)教學觀念的轉變;(2)教學模式的轉變;(3)由經驗型到研究型的轉變。教師更多的是“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授課模式更具創(chuàng)造性、靈活性和開放性;教師和學生在友好、寬松、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開展教與學實踐活動,有助于教學相長,相互促進,有利于學生同老師的交流與互動;師生關系密切,是學習和研究的合作伙伴。
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主體,通過知、情、意的積極投入與主動參與,使學習與研究并進、學習與生活相統(tǒng)一,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較好地鍛煉,甚至對他們參加工作或考研讀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2 形成科學思維,提升科研能力
學生經過分組合作,自主探究,課題選擇,文獻查閱,論文設計,論文寫作等環(huán)節(jié)的鍛煉,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與研究能力得到很好培養(yǎng)。從查閱文獻資料到選擇研究課題,從精心設計研究方案到靈活運用研究方法,從數據或資料采集到整理成文,甚至公開發(fā)表,經歷了一個活生生的研究過程,學生的論文寫作能力得到較好的提升。
很多學生在課程學習之后,開始嘗試主持或參加本科生科研課題,如參加學?!皠?chuàng)新杯”和廣西區(qū)“挑戰(zhàn)杯”、全國“挑戰(zhàn)杯”等大學生學術科技競賽活動,均取得較好成績,如學生作品《湘西洛塔植物區(qū)系開發(fā)利用研究》、《大石圍地區(qū)植物區(qū)系與生態(tài)旅游資源研究》分別獲得第六、七屆全國“挑戰(zhàn)杯”二等獎和三等獎;同時,也為學生撰寫畢業(yè)論文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