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
漫步在繁華的上海南京路,在鱗次桎比的高樓之間,有一典雅、格致的所在,那是綿延千載的佛教寺院……靜安寺。
一、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壁畫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西晉建興元年(313),吳人朱膺將浮于吳淞江上的兩尊石佛,虔誠地迎請至滬瀆重元寺簡陋的廟堂里。或許生活在那時的人們不會想到:1700多年后,靜安寺莊嚴(yán)雄偉的大雄寶殿內(nèi),安坐著一尊由15噸白銀整體鑄造的氣勢恢弘的釋迦牟尼佛像。
大唐永泰大歷元年(765),剛剛更名的永泰禪院,低沉的晨鐘暮鼓和著悠揚的經(jīng)誦禪曲、伴著裊裊青煙升騰,或許當(dāng)時的人們不會想到:現(xiàn)時靜安寺金碧輝煌的鐘鼓樓里,撞響7.3噸重的和平大鐘、擂動3.38米直徑的牛皮大鼓之時,干頭攢動、余音繞梁的盛況。
一直到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這座古老的寺院始名靜安寺。
南宋淳熙十年(1183),宋光宗在東宮得知靜安寺的廟宇香火鼎盛,聲名遠(yuǎn)播,心緒大振,提筆御書“云漢昭回之閣”碑文,仰天慨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時,或許彼時的大宋皇帝不會想到:千年之后的靜安寺,雖然依舊彌漫著宋古遺風(fēng),但其巍巍殿宇,壯觀景色,更非昔日可比!
明洪武二年(1369),靜安寺舉行6000斤銅鑄大鐘鳴響儀式,在屢經(jīng)風(fēng)雨滄桑而殘存的孤寂的大雄寶殿前,恭請當(dāng)時著名詩人王逢唱誦百字銘文、祈禱寺廟重鑄輝煌的時候,或許當(dāng)時的人們不會想到:在等待了漫長的641個春夏秋冬以后,他們祈愿的廡殿重檐、廟宇群落,真的會成為現(xiàn)實!
當(dāng)歷經(jīng)浩劫,寺內(nèi)所有的佛像、法器毀于一旦,大雄寶殿失火焚毀,古寺徹底廢圮的時候,或許當(dāng)時的僧眾們不會想到:一個嶄新的靜安寺在改革開放的春天里,萌生著質(zhì)的變化。1700多年的漫長歲月,靜安寺有過太多的滄桑變化,但是它始終如一,安靜地存在于此…它只是靜待因緣的聚合。
終于,在13年前,靜安寺開始改建,從此進(jìn)入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史上古剎曾經(jīng)有過的勝景,如今都像鳳凰涅槃般地得到復(fù)原;歷史上未曾有過的愿景,今天也正在奇跡般地見證。
二、靜安寺之建寺,早于上海之建城。早在元代,詩僧壽寧將寺院之景吟為“靜安八景”,歷代文人對此題詠很多,元明以來為滬上旅覽勝地。
直至清末,中西文化大交流,靜安寺身處交匯的中心——上海,自然也不能置身于外。清同治元年(1862),上海租界筑跑馬道至靜安寺,形成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其后百余年間,因地利之便,以靜安寺為中心構(gòu)成的交通網(wǎng)絡(luò),最終成為滬西城市化進(jìn)程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