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強
中圖分類號:S858.2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11-0038-02
2012年4~5月,鄖縣某豬場從外地購進19頭種豬和110頭保育豬,引進15 d后保育豬出現(xiàn)嚴重腹瀉,至6月底共死亡96頭,死亡率達87%。病程長達1個半月,經(jīng)多方治療無效,損失慘重。現(xiàn)將病例的診治過程報告如下,供同行參考。
1發(fā)病情況
該豬場原存欄生豬360余頭,其中地方良種母豬62頭,肉豬300余頭。為改良品種,于4月下旬引進5月齡種公豬2頭(體重75 kg左右),3月齡種母豬17頭(體重35 kg左右),5月中旬又在同一場購進保育仔豬110頭(體重15 kg左右)。先后兩批次共引進豬129頭。生豬購進后分別飼養(yǎng)在該場相鄰的兩棟豬舍內,由同一飼養(yǎng)員使用全價配合飼料飼喂;進場后1周按常規(guī)程序每天消毒1次,飼喂保健藥物5 d。6月3日對所有購進生豬用豬瘟脾淋疫苗普免1次(2頭份/頭),10d后用豬口蹄疫疫苗全群普免1次。至6月15日,30%的保育豬開始出現(xiàn)腹瀉,6月17日,保育豬群90%以上出現(xiàn)腹瀉,1周后開始出現(xiàn)死亡。至7月中旬共死亡96頭,剩余成活的14頭豬食欲、精神逐漸恢復。
2臨床癥狀
發(fā)病初期病豬體溫正常或略偏高,排黑色或灰白色稀糞,大部分豬精神狀態(tài)較好,投喂青飼料或精料搶食狀態(tài)良好;發(fā)病1周后隨著脫水加重,病豬明顯消瘦,精神沉郁,大部分豬排棕紅色或黃褐色腥臭、黏稠稀糞,粘附于后軀尾根周圍。多數(shù)豬后期飲食欲廢絕,衰竭而亡。
3剖檢變化
病死豬眼球凹陷,皮膚蒼白,肌肉彈性下降;心、肺、肝、脾、腎質地、色澤正常,彈性下降,萎縮明顯;淋巴結不腫大,切面充血;胸、腹腔水量少、色黃;腸道無內容物、腸壁變薄,內含大量棕紅色或黃褐色稀便。
4診斷
取新鮮病料送至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傳染病診斷中心進行病原學檢測,在病死豬消化道內檢出Kobu病毒和大腸桿菌,未檢出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病毒。結合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確診該病例是由Kobu病毒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引起的豬傳染性腹瀉病。
5治療措施
發(fā)病突然、病較急,懷疑為傳染性胃腸炎或流行性腹瀉,采取了“環(huán)境消毒、全群控食、補充體液、抗菌消炎”的綜合防控措施。
(1)減少人員及物品流動,每天用1∶250碘酸鹽溶液對全場豬群帶豬消毒,對排泄物用生石灰粉覆蓋消毒。
(2)全群豬控食,日糧飼喂量減少50%。
(3)配制補液鹽水。按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粉20 g,對水1 000 mL的比例配制補液鹽,每頭豬每天補液1 500 mL,早晚2次集中飲用;其余時間提供清潔的飲水自由飲用。
(3)藥物治療。該次發(fā)病期間使用的藥物較多,基本沒有明顯效果。發(fā)病第一周,在飼料中添加中藥止痢散浸膏+多西環(huán)素,補液鹽水中添加干擾肽+多維;第二周補液鹽水中添加干擾肽、能量合劑,群體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恩諾沙星治療3 d;同時分2個試驗組,每組各5頭豬,分別用干擾素+磺胺藥、干擾素+新霉素肌肉注射治療3 d,均無效;第三周在補液鹽飲水中添加腸道黏膜保護劑+中藥止痢散浸膏,3周后除補液鹽水繼續(xù)飲用外,放棄使用其他藥物。
6小結與體會
(1)該豬場發(fā)生的全群豬腹瀉有別于以往所見的豬傳染性腸胃炎、流行性腹瀉、中毒性腹瀉、寄生蟲性腹瀉及應激性腹瀉,其發(fā)病突然、來勢兇猛,治療無明顯效果。
(2)從同一場引進的兩批次豬,年齡、體重較大的19頭種豬中僅有少數(shù)幾頭出現(xiàn)一過性腹瀉,未進行治療,2~3 d后自然痊愈,可能與機體自身抵抗力較強有關。耐過痊愈的14頭保育豬應是個體差異的結果。
(3)該豬場嚴格消毒,原有的300多頭豬至今未發(fā)病,推測原因可能是該次購進豬檢疫不嚴,存在帶入疫病的隱患。此外,免疫接種應激也是該病的誘因之一。由Kobu病毒引發(fā)的傳染性腹瀉基層尚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