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黛姮 張越
通過虛擬復原,可使大遺址從沉睡中解放出來,重現輝煌。
18世紀,通過傳教士的書信,圓明園引發(fā)了歐洲人對中國園林的震驚、向往,隨之一度掀起了中國園林熱。20世紀以后中國開始有更多的人關注圓明園,收集資料,舉辦展覽,勘測遺址。1930年以后研究論著增多。1980年以后,進入研究高潮,針對圓明園的歷史、建筑、造園、旅游、文物保護等方面發(fā)表論文、專著。進入21世紀后,引入了“總體史”的理念,采用多種類型的研究方法,揭示出這座皇家園林的獨特性。今天隨著數字技術的發(fā)展,通過虛擬復原的手段,可以將圓明園輝煌壯麗的形象展現出來,同時建立數字檔案館、網站,發(fā)布研究成果。這樣的做法不僅適用于圓明園,而且可以成為“大遺址”保護與展示的新途徑。
對圓明園的研究
對于圓明園的研究,是從18世紀傳教士寄回歐洲的書信開始的,當時這些傳教士以圓明園為例,報道園林中的景物,涉及園林總體風格、山水尺度、環(huán)境特征、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后來,人們逐漸厭倦歐洲園林的幾何形圖案,開始關注自然式園林。建筑師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1723-1796)便把“中國式”園林植入歐洲,并發(fā)表了有關的專著,使對中國園林的研究進一步深化,隨之在歐洲掀起了一陣中國園林熱。
王致誠神父( P.Jean-Denis Attiret,1702-1768)1743年寫給巴黎友人達索( M.D Assaut)的信,詳細描述了圓明園的景物,字里行間透露出對圓明園造園藝術風格和手法的綜合印象,并與歐洲園林作了比較。他寫到,“離宮里的人們幾乎處處喜歡美麗的無秩序,喜歡不對稱”,跟歐洲“處處喜歡統(tǒng)一和對稱”截然不同,感覺到圓明園具有“成自天然”的特點,稱圓明園為“萬園之園”、“人世間之天堂”、“神仙宮闕”。
1752年這些書信以《中國第一園林特寫》的書名在英國出版。1767年蔣友仁神父( P.Michel Benoit/Benoist,1715-1774)給巴比翁(M.Papillon dAuteroche)的信中,具體地描述了圓明園中的建筑、山石、花木等眾多層面。他說:“你看到了一個景,它的美麗打動你,使你迷醉,而走過幾百步之后,又有新的景在你眼前呈現,又引起你新的贊賞?!彼貏e描寫了園中的村舍和買賣街,“花園里有種稻麥雜糧的地方,農民住在村中,……花園里還有兩側全是街道的商店……”,他認為“中國人成功地運用藝術去使自然完善”。
1757年英國建筑師錢伯斯在《紳士雜志》(The Gentlemans Magazine)上發(fā)表了《中國園林的布局藝術》(Of The Art of Laying out Garden Among the Chinese)一文,稱“中國人的花園布局是杰出的,他們在那上面表現出來的趣味,是英國長期追求而沒有達到的”。他在1772年出版的《東方造園藝術泛論》(A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不僅談到了中國花園的設計原則,并且還在歐洲造園實踐中建造出中國園林式的景物。中國園林的設計理念對當時的英國自然式園林產生了重要影響。
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以后,隨員巴羅(John Barrow)在1804年出版的《中國游記》(Travels in China)中記錄了他對圓明園的看法:“我們的花園和中國花園十分相像,不過,我們擅長于改善自然,而他們擅長于征服自然,二者殊途同歸?!麄儼训孛娓愕闷鸱黄?,壘起山丘,挖出溝谷,再加上幾塊石頭,它使生硬的地方緩和些,使荒野的地方富有樂趣,用樹林使單調沉悶的開闊地生動起來?!傮w上說,主要的面貌是興高采烈的,每個景色都氣色明朗。為了使景色更有生氣,就借助于建筑物;所有的建筑都是那一類中的佼佼者,根據預定要求的效果,不是雅致簡潔,就是堂皇華麗,間隔合宜,恰到好處地互相襯托?!?/p>
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劫掠焚毀,同治十二年(1873)開始打算重修,于是樣式房的工程技術人員進園測量一些建筑遺址的尺寸。當時對建筑的復原,并未完全采用原有的建筑平面,而是添加了新的內容,有的改變了原有的布局,有的個體建筑形式改變。如對綺春園寢宮區(qū)建筑群的設計,將原有的宮門內寢宮區(qū)布局完全改變了,并把其中的“天地一家春”設計成四卷殿,這在圓明園的歷史上是從未出現過的形式,反映了設計者為適應新的功能要求所做的創(chuàng)新。
1861年雨果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在斥責“兩個強盜”的同時,對圓明園的造園藝術成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啊诘厍虻哪硞€地方,曾有一個世界奇跡,它的名字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原則,理念與夢幻。理念產生了西方藝術,夢幻產生了東方藝術。如同巴黛農是理念藝術的代表一樣,圓明園是夢幻藝術的代表,與巴黛農不同的是,圓明園不但是一個絕無僅有的舉世無雙的杰作,它匯集了一個民族的近乎超人類的想象力所創(chuàng)作的全部成果,而且堪稱夢幻藝術之崇高典范?!?/p>
1870年王闿運的《圓明園詞》,是有代表性的作品,這首詞對于圓明園這座皇家園林所反映的帝王審美情趣作了準確的提煉:“誰道江南風景佳?移天縮地在君懷?!?/p>
此后有少量到過圓明園的人寫過圓明園被毀后的感想,其中多為“嘆故園之零落,憫國事之日非”。
遺址的保護與展示的新途徑
從20世紀 70年代末開始,圓明園重新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從民間到人代會,曾展開如何對待圓明園遺址問題的大討論。也出現了一些極端的論點,如“廢墟美”、“全復建”等等。雖然圓明園遺址公園規(guī)劃出臺,成為圓明園保護的指導性文件,但這樣的爭論并未停止,討論仍在繼續(xù)。
這一階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歷史研究方面以張寶章《圓明園始建年代的探討》為代表,本書確立了圓明園的始建時間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法國學者伯納·布立賽的《1860:圓明園大劫難》,最詳盡地研究了英法聯(lián)軍劫掠并焚毀圓明園前后的史實,作者在書中所加的按語更是異常精彩,它引導讀者更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該書在法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說此書“為澄清我們共同歷史上的片斷作出了貢獻”。前總統(tǒng)德斯坦說:“在法國,我們有我們所稱的‘記憶的責任,這意味著必須承認和不忘記過去的錯誤與罪行,……焚掠圓明園,對中國至為殘酷,而英法兩國殖民軍則極其可恥,但愿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互相傷害的國家間的和解?!?/p>
這段時期,各個學科分門別類的研究盡管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缺乏整體性的考慮。近十年來經過前一段的學術積累,在全面整合不同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進一步的研究工作,從圓明園建造的社會文化背景、圓明園使用者的特殊身份出發(fā),將人與物相結合,重新認識圓明園的特點,進一步剖析它在建筑、園林實體上所反映的當時社會文化狀況,以及在150年中的發(fā)展變化,這一階段所涉及的研究范圍空前廣泛,從總體上看,包括圓明園的山水環(huán)境、建筑藝術、造園藝術、園林植物、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與保護等,引入“總體史”的理念,突破某個學科的單一視角。
從2009年開始,“再現圓明園”課題啟動,這是前一段科研工作的繼續(xù)。
深入地科研是進行虛擬復原的首要條件。這次的工作選擇有檔案記載的景區(qū)進行復原,然而檔案中的記載往往很簡單,僅有只言片語。因此每棟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圖的繪制,必須建立在對樣式房圖、文獻、史料,或考古發(fā)掘成果等進行深入研究、全面理解的基礎之上,才能使圖紙具有科學性。例如長春園含經堂群組,其中的三友軒處在淳化軒耳房的位置,由于檔案中有一處記載三友軒條文時,出現“樓上”二字,有人認為三友軒可能是二層樓,但經過研究,發(fā)現“樓上”二字乃為前面敘述淳化軒仙樓的裝修內容的補充,同時其所述內容與樣式房圖紙所畫三友軒室內裝修不符,因此判斷三友軒不可能是兩層樓。這個例子說明,如果看不懂室內裝修的敘述條文,當然對整體結構也就無法判斷了,復原圖中畫出來的雖然僅僅是一棟建筑的外部,但必須掌握其全部資料。
要畫好虛擬復原圖,就要全面了解建筑本身的所有信息,譬如房屋之間彼此相接處如何交代,只有經過廣泛的實物調查,史料研究,才能有把握地繪出。又如彩畫,是建筑表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圖紙無記載,在《圓明園內工則例》中雖然記載了幾十種彩畫,但點出建筑名稱的很少,大多未注明使用的具體部位。這樣便需要研究彩畫使用的時代風格特點,并尋找已有建筑上使用過的彩畫,然后再判斷圓明園中每棟建筑上應使用的彩畫題材,及其所在年代應當具有的風格,區(qū)別出乾嘉時期與清末的不同。在園林中還要解決個體建筑與山水、花木之間的關系,只有這些問題一一落實,才能將圓明園的面貌真實地體現出來。虛擬復原也檢驗著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廣度,哪里研究得不到位,復原時便會發(fā)生問題,一塊匾的名稱、字體、顏色,一棵樹的品種、種植部位,一座山的高低,一池水的廣窄,都要進行仔細推敲。
建立圓明園數字檔案館的迫切性。對圓明園部分景區(qū)進行虛擬復原,需要隨時方便地查找所需資料,以便將各個層面的信息全方位地整合到園林與建筑之上。因此建立海量存儲的數字檔案館已經非常必要。目前面臨的狀況是資料分散,查找困難,一幢建筑的檔案和相關資料分別藏在幾十處不同的地方,僅以“圓明園則例”這個帶有官方性質的文獻為例,其不同內容的版本達11種,儲存的圖書館就有8處之多,其中3處在大陸以外,即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國會圖書館、臺北中央研究院。又如樣式房圓明園圖紙的儲存地點,據不完全統(tǒng)計,已知有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華大學、美國國會圖書館、法國集美博物館等6處。數字檔案館的建立將有可能把這些資料整合到一處,給使用者帶來極大的方便。
建立網站,在網上發(fā)布研究成果。虛擬復原成果在網上發(fā)布,不但為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也可使公眾方便地了解圓明園的面貌。通過網站,公眾可以虛擬漫游,使數字圓明園成為受眾廣泛的研究成果,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
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tǒng)的問世
2012年10月18日,作為“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數字化國際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舉辦了數字圓明園發(fā)布儀式。
移動導覽系統(tǒng)基于“再現圓明園”科研平臺的嚴謹研究,凝聚了郭黛姮教授帶領的交叉學科的團隊歷時數年的研究成果,是文化遺產數字化領域的創(chuàng)新應用。和以往的導覽系統(tǒng)相比,該系統(tǒng)提供了更加豐富、權威性的內容,以及身臨其境的增強現實體驗。
九州清晏、坦坦蕩蕩、含經堂等10個最具代表性的景區(qū)首次上線,這些景區(qū)類型豐富,代表了很高的造園水平,而且很多經過多次改建,在不同歷史時期面貌大不相同,遺憾的是這些景區(qū)建筑物已蕩然無存,僅存部分遺址。導覽系統(tǒng)不僅提供了游覽路線、實時定位等游覽幫助,還有圖文并茂的景區(qū)介紹、全景環(huán)視、數字影片等供游客欣賞,體驗者輕輕撥動時間滾輪,就可以輕松跨越時空,看到多個歷史時期的精美復原圖像,還可以在特定信息點360度環(huán)視圓明園盛時景象,如身臨其境,導覽系統(tǒng)獨特的增強現實效果讓體驗者饒有興趣,復原場景與遺址現場的強烈對比更讓人感慨。
再現圓明園網站全新改版上線,這次改版,推出了360度全景圖模塊,讓公眾可在線游覽圓明園,也讓用戶和開發(fā)者更多互動。
同時,還發(fā)布了《數字再現圓明園》、《圓明園勝景》圖冊和《再現·圓明園》影片?!秷A明園勝景》基于數字圓明園復原研究,通過透明插頁將復原的歷史場景與遺址原地相疊合,展示這座皇家園林遠逝的輝煌景象。
通過數字圓明園的實踐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我們認為數字虛擬復原技術,可以借鑒推廣到大型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中?,F在許多大型文化遺址都曾經是歷史上某一時段最輝煌成果的代表,由于面積太大,無法建博物館之類加以展示,目前一般只好原地埋藏,或改造成公園綠地,對大遺址逝去的輝煌卻難認知。而通過虛擬復原,將可使這些大遺址在原地保護的情況下,從沉睡中解放出來,重現輝煌,也可節(jié)省耗資巨大的博物館建設,使遺產保護與展示更加貼近民眾、貼近生活,兩者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