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強 楊長艷
峽谷經(jīng)過一億年的風削雨蝕,形成龐大的峰林和山群,就像電影《魔戒》中的場景。
努爾加古墓群的發(fā)現(xiàn)展示了游牧民族的古老歷史:兩三千年前的“塞種人”生活在天山以北,建立了諸如“單桓”、“劫國”這樣的小國,而后又逐漸消失在這片土地……
“霍斯布拉克”在哈薩克語里意為“鴛鴦泉”,生活在這里的哈薩克族人熱情好客,每年夏季都會舉辦一場浩大的“阿肯彈唱會”。
如果不是被人偶然發(fā)現(xiàn),努爾加大峽谷或許還靜靜地隱藏在北疆深處,千百年來獨自歷經(jīng)春秋的絢爛、寒冬的冰霜。蜿蜒流過此地的三屯河水,留下了關(guān)于游牧民族的歷史傳說;峽谷內(nèi)發(fā)掘出的古墓群,年復一年孤獨地守衛(wèi)著祖先的靈魂。
這里就像是一處神圣的秘境,陽光從明麗的不染纖塵的天空中一傾而下,赭色的河岸山脈延綿。整個峽谷色澤奇異,目之所及的廣袤世界里,“鬼斧神工”的峰林和“流光溢彩”的山石帶著魔幻意境佇立在天地間。
《魔戒》般的努爾加大峽谷
紅柳的“常見”與阿魏的“難得”
在“大美新疆”的盛宴里,努爾加大峽谷確實還沒有足夠大的“名氣”。但從2003年被人發(fā)現(xiàn)后,就逐漸傳到了各位驢友、攝影師的耳朵里。一時間很多人都在問:“努爾加大峽谷在哪里?努爾加大峽谷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筆者生長在昌吉,離位于昌吉境內(nèi)阿什里鄉(xiāng)的努爾加大峽谷只有30公里。不過也是今年才有緣見到其真正面目:千溝萬壑中險象叢生,一不小心就會“誤入歧途”;高聳的峭谷與色彩斑斕的石壁“合二為一”,就像電影《魔戒》中的場景。
努爾加大峽谷發(fā)源于西天山天格雪峰的三屯河,整個峽谷呈南北直線走向,主谷全長約20公里。每至夏季,河流順著峽谷奔瀉,宛如一條閃光的彩帶;到了冬天,河水則會封凍整個峽谷,潔白的雪落在冰面上,沉寂蒼涼,唯有兩岸一簇簇枝條密布的紅柳散發(fā)著生的氣息。
紅柳是當?shù)厝俗钕矚g的一種植物,也是遍布新疆的特色菜“紅柳烤肉”的原材料。剝?nèi)ゼt柳的表皮,把新鮮的羊肉串在上面,用木炭熏烤,在烤的過程中,紅柳會分泌出具有淡淡植物清香的油脂,滲入進羊肉的味道里,口感非常特別,牧民們經(jīng)常以此招待遠方的來客。
從昌吉驅(qū)車去往努爾加大峽谷的途中,偶爾能看見老鷹從深山中突然躥出,嘶鳴長空,隨即消失于曠野。而“登山高手”山羊們,在紅綠相間的山體上悠然吃草,從遠處看,就像綻開的白色花朵。這里人煙稀少,發(fā)現(xiàn)各種“活物”便成了一大樂趣。
不過,最令人驚喜和震撼的,還是努爾加大峽谷兩側(cè)龐大的紅褐色山體群。這些由紅色砂巖、砂礫巖構(gòu)成的山石,形成于距今1.3億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經(jīng)過時光的風削雨蝕,才變幻出如此奇崛的色彩和氣勢。臨風而立,將這樣壯美的景色納入鏡頭,這趟“落寞之旅”才可以說是不虛此行。
除此之外,在峽谷的河谷出口處,還有一片巨大的沖積扇,當?shù)厝朔Q“阿魏灘”——也就是阿魏曾經(jīng)集中分布的地方。阿魏是新疆獨有的一味藥材,長久以來,在醫(yī)藥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黃金無假,阿魏無真”,說的就是阿魏的珍貴和稀少。隨著環(huán)境惡化等原因,阿魏已經(jīng)瀕臨消亡,難得找到一株自然生長的阿魏,如果在這里碰見了,便是極佳的運氣。
隱秘山間的往事
千年古墓與游牧民族“塞種人”
今天的努爾加大峽谷人跡罕至,若是時光回溯到兩千多年前,卻是另一番欣榮的景象。那時候,游牧民族在清澈蜿蜒、水草豐茂的三屯河流域沿河而居,繁衍生息——后來,隨著氣候變化、過度放牧和戰(zhàn)亂頻繁等原因,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牧民只有趕著羊群向別處遷徙,從此消失無蹤……只剩下一座座深埋的墓地在述說著往事。
2009年10月,昌吉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有關(guān)部門,在努爾加大峽谷內(nèi)意外發(fā)現(xiàn)了兩處漢、唐時期的游牧民族古墓葬群和生活遺跡。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了解天山以北游牧民族的歷史和生活習慣有著重大的意義。
這兩處被搶救性發(fā)掘的古墓有五十余座,葬式均為頭朝西、腳向東,有少量的雙人葬、曲肢葬以及多人葬。墓葬類型大多為卵石堆積的圓形石堆墓,還有部分在中國比較少見的墓葬類型,比如其中的一種游牧墓葬——最外層是方形石圍,最里面是圓形石圈,墓室結(jié)構(gòu)的下層有圓形篷木,上層也用樹木封蓋,這種墓葬曾經(jīng)只在歐亞草原上被發(fā)現(xiàn)過……
據(jù)專家說,這片古墓葬遺址應該是古代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而這些墓地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流落天山北部的“塞種人”。沒過多久,在阿什里鄉(xiāng)二道水村的崖壁上,專家們又發(fā)現(xiàn)了兩組很奇特的巖畫,巖畫邊緣光滑,線條深峻,內(nèi)容有人物騎馬、射獵、山羊哺乳、山羊跪立、梅花鹿以及壯觀駝隊等。這組“山羊圈巖畫”的制作方法與著名的呼圖壁康家石門子巖畫極為相似。有資料考證,這都是出自距今二千至三千多年前的塞種人之作。
塞種人曾是上古亞洲最活躍的游牧部族之一,他們有著很明顯的印歐人種特征,喜歡戴尖頂帽子,穿長氈高靴,隨身持長弓和短箭。同眾多的游牧民族一樣,他們“隨畜逐水草”,并兼冶煉和加工鐵器。塞種人驍勇好戰(zhàn),作戰(zhàn)中會割下敵人的首級,以此作為分取戰(zhàn)利品的憑證,隨后再把頭顱的眉毛以下鋸去,洗干凈做成飲酒的器具。
不過歷史上記載,塞種人主要分布在伊犁河流域,那么,他們又怎么會遷徙到昌吉一帶呢——《漢書·張騫傳》中這樣提到:“月氏已為匈奴所破,西擊塞王。塞王南走遠徙,月氏居其地?!边@副民族遷徙的“多米諾骨牌”被推到之后,塞種人也不得不拱手讓出伊犁河流域的土地,逃離他鄉(xiāng)。他們中的一支開始南下,征服尼泊爾等地,最后進入印度;另一支則留居原地,與烏孫人混合,建立了烏孫國,而逃亡至昌吉地區(qū)的,則建立了單桓、劫國兩個部落小國。
這些隱秘山間的墓地,也許就是這個游牧民族唯一能留下的印記。
阿肯彈唱會
美景中的動人情歌
歷史和傳說平添了這塊土地的神秘,暮色中的努爾加大峽谷也顯得格外靜謐和肅穆?;氐浆F(xiàn)代,峽谷不遠處的霍斯布拉克草原上已經(jīng)升起裊裊炊煙,那是哈薩克牧民們愜意而溫馨的生活畫面。
“霍斯布拉克”在哈薩克語里意為“鴛鴦泉”,顧名思義,此地的泉水清澈純凈、甘甜爽口,孕育出了森林蔥翠,山花動人的美景。尤其是到了盛夏,漫山遍野的小黃花如同童話世界般讓人心曠神怡。這里的牧民熱情好客,每逢有外人到來,無論是走到哪一戶牧民的氈房里,主人都會端上噴香的奶茶和面點,高興時還會彈唱起歡快的曲調(diào)。
哈薩克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來到當?shù)兀畈荒苠e過的就是他們的“阿肯彈唱會”。哈薩克人把會唱歌的人稱作“阿肯”,每年夏季,風和日麗,他們就會舉行這場彈唱盛會。屆時各地的阿肯們將穿著自己最華麗的衣服,戴著最漂亮的飾物,或騎馬、或步行、還有的騎摩托車,從四面八方、三鄉(xiāng)五嶺趕過來參加自己的節(jié)日盛會。
彈唱會場十分熱鬧,他們且歌且彈。當“冬不拉”聲響一起,歌聲婉轉(zhuǎn)而出。有時高亢嘹亮,有時淺吟低沉,歌詠彈撥聲直入耳鼓,印入腦際,沁入心田。讓人不由自主地駐足坐地,屏息聆聽。
關(guān)于阿肯彈唱會的來歷,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從前,一位善良的哈薩克姑娘愛上了一位勤勞勇敢的小伙子,他們的歌聲連草原上的鳥兒都能打動,可是后來姑娘被一位壞心的頭人搶去,無助的她彈起了冬不拉,唱著凄涼的歌曲……突然,天上飛來一匹駿馬,把她帶上天空,她手里的冬不拉在半空落下的一剎那變成了成千上萬把,像雪花一樣飄落到人們的手中。于是,每年夏天,人們便聚集在草原上盡情歌唱,用以懷念這對向往幸福和自由的戀人。
現(xiàn)在的阿肯們比以前更加多才多藝,除了傳統(tǒng)的曲目外,還往往即興編詞,其中彈唱時間最長、口才流利、聲音嘹亮、最吸引聽眾者為優(yōu)勝,會受到人們的尊敬。聽當?shù)厝苏f,真正的高手,會對唱一天一夜仍不間斷,直到對方認輸……
游牧民族的倔強、堅韌與努爾加大峽谷的氣質(zhì)仿佛一脈相承。他們固守著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并為之驕傲,即使逐漸被外人叨擾,也維護著自己的那份坦然和樂觀。來到這樣的境地,你感受的不僅是自然的神奇,還有濃情厚意的民族文化,如同阿肯們唱的那樣: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就有阿媽的奶茶飄香,每當月亮爬上了山崗,就聽到冬不拉的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