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強
為了藝術再現四川災后重建的巨大成果,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fā)表70周年之際,由中國僑聯(lián)、中國美協(xié)等主辦的張清智《中國汶川:從悲壯走向豪邁》大型國畫展于4月24日至5月7日在四川博物院舉行。
畫展期間,展示了張清智記錄抗震救災過程的《2008中國汶川》、講述災后重建新成果的《2011中國新汶川》這兩個分別為高2米、長100米的國畫百米長卷,以及其近年來精心創(chuàng)作的三十余幅國畫作品。
張清智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華僑畫院院長。兩幅百余米的國畫長卷上,記錄了汶川大地震后,數十個地震發(fā)生時的驚魂時刻、上百個感天動地的營救瞬間、上千個汗流浹背的抗震英雄,以及災后重建熱火朝天的恢宏場面。
他用畫筆訴說內心的感動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后,張清智作為一名畫家迅速從北京奔赴災區(qū),親身見證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他冒著余震和山石塌方的危險,奔波在北川、茂縣、綿竹、綿陽、唐家山等重災區(qū),用畫筆記下了人民子弟兵以及社會各界展開生死大營救的感人場面。
回憶起當時的創(chuàng)作過程,張清智告訴記者,從地震災區(qū)返回北京后,他立刻投入到創(chuàng)作中。當時,因畫室太小無法揮毫潑墨進行大畫創(chuàng)作,他就想出一個辦法,一次把數張八尺宣紙連接在一起,固定在畫室的墻壁上,然后憑著記憶在宣紙上一次性成稿。
25天后,一幅高2米、長120米的巨幅國畫《2008·中國汶川》再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共御天災的恢宏場面。百米長卷用黑白灰三色來表現,氣氛凝重肅穆,與主題相適應。畫中人物多達千人,場面宏大,背景復雜,但是作品的構圖起承轉合自然,一個場面合理地切入另一個場面,注重人物動作和神情的細微變化,猶如電影分鏡頭,牢牢地吸引住觀眾。畫中既有洪鐘大呂、氣壯山河般的大場面的鋪排,也有細致入微、如泣如訴的人物神情的雕琢,讓觀者在驚嘆畫家精湛的藝術功力的同時,也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被一幅幅可歌可泣的畫面背后凸顯的生命價值、人性尊嚴和民族大義所震撼。站在長卷前,猶如置身山崩地裂、家破人亡的災難現場,在無比悲愴焦急的同時,又不由自主地迸發(fā)出激昂奮進的力量——中國人民是震不垮、壓不倒、摧不毀的!
2011年,四川地震災后重建任務完成之際,張清智再次深入災區(qū)寫生,創(chuàng)作了《2011·中國新汶川》百米長卷,謳歌了四川災區(qū)人民從悲壯走向豪邁,加快建設災后美好新家園,取得災后重建重大勝利的偉績。人們記憶中山河破碎的殘酷景象,在張清智的筆下,變成碧綠的青山、漂亮的民居、堅固的學校、整潔的村莊……那灑脫雄勁、意境深遠的畫面呈現的自然山川之美,讓人不由得發(fā)出“換了人間”的驚嘆。
這兩幅繪畫巨制,能出自張清智的筆下,同他成長的環(huán)境,同他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和對繪畫藝術執(zhí)著的追求是分不開的。這位來自沂蒙山區(qū)的山東漢子少時家境貧寒,早年喪母,曾有過逃荒討飯的心酸經歷。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張清智堅強執(zhí)著的性格。1974年他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后,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也練就了全面的中國畫造型功力,作品頻頻參加全國美展,并在軍事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成功舉辦過個展。早在1986年,他在京舉辦畫展時,便引起首都畫壇的關注,吸引了啟功、黃胄、張愛萍等前輩藝術家前來觀展。
“這些奇跡的創(chuàng)造是靠民族精神、社會的凝聚力和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的。作為一個藝術家,我有責任用手中的畫筆來訴說內心的感動,記錄下這段重大的民族歷史?!睆埱逯钦f。
他用畫筆推動社會的變革
“筆墨當隨時代。無論西方還是東方,藝術家只有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與人民心心相印,表現出民族精神這一永恒的主題,才能創(chuàng)作出跨越時空的傳世之作?!睆埱逯钦J為,中國美術的唯一出路就是表現支撐我們民族賴以生存的民族精神。具體講就是調動一切藝術手段去表現我們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時期的橫斷面和歷史重大事件,去表現幾千年來中國人民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偉大實踐活動。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是與我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相對應的作品,才能稱為國粹。百米長卷正是張清智藝術主張的具體實踐。
對哲學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頗有建樹的張清智,身居鬧市,心在禪境,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近幾年,他的人品、畫作得到海內外藝術界的肯定。劉大為先生曾撰文贊道:“他無功利可言,完全是出于一個藝術家的良知、天性和高超的藝術手段?!睆埱逯遣坏趧?chuàng)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藝術理論上也有重大突破,他詮釋了儒釋道“三個一”在繪畫上的應用,解決了黃金律在審美領域的比率關系,同時還發(fā)現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數字原始構成中的三條黃金律。這些發(fā)現不僅指導著張清智的藝術實踐,也將對中國美術乃至世界美術產生很大的影響。他以自己建構在藝術良知、社會責任、文化積淀、學術背景基礎上的精神立場,站在藝術思想和哲學思考探索的前沿,妙寫民族魂魄,詮釋大美和諧。他的主題性繪畫創(chuàng)作,已超越以往作品單純紀錄再現歷史事件,圖解式的“詮釋”表述和宣傳固定概念的局限,由簡單地對某種觀念、意志的轉達表述進入到以畫家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根據自己的感受和體驗,進行獨特的創(chuàng)造表現的新階段。這是張清智一直身體力行的“天人合一”創(chuàng)作理念的結果。唯有秉承這一理念,才能誕生出不同于前人、不同于當代、不同于西方的史詩般的鴻篇巨制。
當代中國美術理論家、中央美院博士生導師邵大箴曾如是評價他,“張清智是一位很有社會責任感的畫家,他把繪畫的創(chuàng)造原理與社會歷史聯(lián)系起來思考,從中發(fā)現它們共同的哲學思想基礎。他對儒道釋思想的研究,使他對歷史、對現實和未來有許多新的認識,這自然也賦予他繪畫創(chuàng)作以新的特色,那就是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當代事件反應的敏感和用自己的畫筆推動社會的變革?!?/p>
張清智提出,國畫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需要藝術家調動一切手段去塑造中華民族的橫斷面和歷史的重大事件。在浮躁氣彌漫畫壇的當下,面對重復和模仿的作品充斥市場的現狀,張清智大聲疾呼,藝術家要做不到淡泊名利,就難以有激情和精力創(chuàng)作出劃時代的偉大作品。“當今藝術家的浮躁是普遍的,滿腦子是利益。這一問題不解決,國畫休想跨入新高度,邁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