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捐不但救不了慈善事業(yè),還會把公益慈善帶入絕境。
近日有網友發(fā)帖稱,四川攀枝花市公務員、事業(yè)單位在編員工、教師和一些企業(yè)等,被強制捐出一個月基本工資給一個新成立的基金。盡管此事得到包括攀枝花團市委一名副書記在內的數名當地人士證實,但該市外宣辦負責人稱,這個“扶貧幫困基金”的捐款屬于自愿,募捐發(fā)起方攀枝花市慈善會也否認存在強捐。
捐款到底是自愿還是強制?且讓我們來看一看記者的調查。在攀枝花市,已有數名網友對記者證實,他們近期的確被要求捐出一個月的工資;團市委一名副書記也證實,捐款數額“原則上不低于一個月的基本工資”;還有網友證明,攀枝花市東區(qū)的所有教師都要求按職稱等級進行“自愿”捐款,高級職稱1700元,中級職稱1300元,其他人員900元。
不難看出,有關部門對強制捐款的否認并沒有錯,因為他們要求的就是“自愿捐款”;但問題在于,面對上級領導的嚴厲要求,誰敢不“自愿”呢?——就教師而言,捐款與年終考核掛鉤;若不能“自愿”完成捐款任務,教師的績效工資就會大受影響。
此外,在攀枝花市,還有一份文件可確?!白栽妇杩睢钡娜蝿枕樌瓿伞_@份文件稱,“由人社局、財政局負責核定各單位公務員和全額撥款事業(yè)人員,按原則捐贈1個月基本工資標準,核定到每個單位,每個單位按核定標準只能多捐,原則上不能少于核定的標準”。如此重壓之下,還有誰敢不掏錢?更可怕的是,當地一個名為“gogo攀枝花”的論壇因為討論“強制募捐”而被關閉。這種做法,恰恰證明了有關部門色厲內荏,否則的話,干嗎怕別人談論“強制募捐”呢?
由此可見,攀枝花市有關部門一方面打著“自愿”的旗號,宣稱捐款自愿;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利用手中的權力,強制別人捐款。如此行徑,令慈善事業(yè)蒙羞。
既然引起這么大爭議,當地有必要作出說明。若果真如此,不妨誠懇致歉,盡快糾正,這才是挽回政府部門和慈善機構公信力的正確方式。大家都知道,即便存在誤讀,類似做法卻并不鮮見,甚至被一些地方政府當作推動慈善事業(yè)的慣常舉措。正視這個問題,尤顯重要。
近年來不斷有丑聞曝光,一些慈善機構面臨不被信任的尷尬處境。在這種背景下,任何違背慈善事業(yè)原則的事情,都可能成為壓倒官方慈善機構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人可能會說,攀枝花有關方面這樣做的初衷與目標都是良善的。問題是,一旦在操作中違反捐款自愿原則,任何高尚的目的都會被打折扣,也將污損慈善事業(yè)的美好形象。即便采取類似手段能更有效地募捐,這也不能成為發(fā)展慈善事業(yè)的正常途徑。強捐不但救不了慈善事業(yè),還會把公益慈善帶入絕境。郭美美事件發(fā)生后,社會捐款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就表明了這一點。
只有尊重個人意愿的捐款才是真正的慈善,強捐既不可能激發(fā)公眾善心,也不可能推動慈善事業(yè)發(fā)展。在官辦慈善機構屢遭質疑的今天,相關慈善機構更應通過主動公布賬目、透明化操作公益項目等方式,來贏得公眾的認可與參與。
當前社會階層越來越多元化,與此相適應,應當鼓勵有余力者“勿以善小而不為”,高收入階層主動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在制度上,要相對應地建立起吸納不同收入人群參與的慈善事業(yè)體制。重點在于,突破現(xiàn)有制度瓶頸,允許成立民間慈善組織,鼓勵人們根據個人意愿參與慈善事業(yè)。
慈善事業(yè)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總有人需要幫助。光靠官辦慈善機構,難以準確、全面地找到這部分人群,并給予恰當、體貼的幫助。因此,能夠讓社會成員積極主動地參與慈善活動,才是一個社會慈善事業(yè)正常、有效運作的標志。在任何情況下,強捐都不該是慈善事業(yè)的合理手段。
時評人物:魏英杰
筆名孤云。媒體人、專欄作家、時事評論員。曾任關天茶舍版主。作品入選各種雜文年選?!睹娉嫦?,春暖花開》入選南方周末2009年十大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