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哲
青海穆斯林主要有回族、撒拉族。回族通用漢語,撒拉族通用撒拉語,在宗教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仍保留些阿拉伯語、波斯語?,F主要居住在河湟谷地一帶的西寧、大通、湟中、化隆、民和、門源、循化等地區(qū)的山鄉(xiāng)城鎮(zhèn)。
雕刻是建筑的重要裝飾手段,穆斯林建筑之中的石刻作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受實用功能的制約,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風格又受到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社會審美意識的影響。它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擴建、改建,形成了較固定的內容和型式,也是青海地方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
青海穆斯林石刻的特點
青海穆斯林石刻包括:世代居住于青海的回族、撒拉族所創(chuàng)造、享有和傳承使用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及與之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回族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石刻遺存。
青海穆斯林石刻以清真寺和民居遺存為主,“伊斯蘭建筑中的磚石建筑多有精品,特別是在清代西北陜、甘、寧、青等地,是國內回族雕磚藝術的最精之區(qū),這也是與西方伊斯蘭建筑的影響分不開的。”這些石刻藝術品,既有宗教故事,也反映吉祥文化,還有表現其他民俗文化內容的,工藝十分精美,而且數量眾多。青海穆斯林民間素來有良好的石刻、磚雕傳統(tǒng),明、清以來歷代均有石刻遺存散落民間。民間石刻是穆斯林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是伊斯蘭文化作用于青海傳統(tǒng)文化的產物,是青海穆斯林形成過程的歷史見證和青海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與象征。
(一)在年代上早期遺物不多,但很具代表性。雕造鐫刻與裝飾以建筑為主,其中以建寺碑、功德碑、墓碑、墓蓋石為多,記述和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在各地定居、生存、發(fā)展的歷史際遇,多用于清真寺、拱北的碑銘中,其內容大多是關于清真寺、拱北的歷史等。在禮拜殿的窯壁、梁柱、門窗以及寺內宣禮樓、碑文石刻上均能看到阿拉伯文書法作品,包括各種匾額、錦旗、楹聯。如《重建西寧大寺碑記》和《重建西寧東關大寺碑記》都是特定時期石刻文化的精品。
(二)具有強烈的穆斯林民族文化特點。青海地處中原文化與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交匯點,自元、明、清多為少數民族統(tǒng)治的政權,這些民族在統(tǒng)治期間、在與穆斯林文化交融中留下了本民族鮮明的烙印。石刻不僅在文字上有阿拉伯文、藏文、漢文等,在圖飾造型民族融合的風格也十分鮮明。在清真寺、道堂、拱北門楣與壁面上,或在居家與店鋪門楣與室內、或在匾額、招牌、器具上,回族喜愛書寫、鐫刻、懸掛、鑲嵌阿拉伯文經語組成對聯、中堂、屏聯或圖案畫等;內容為《古蘭經》和《圣訓》中的警句、格言,或是止惡揚善、扶危濟困、修身養(yǎng)性之類的話語,成為穆斯林民族的特殊標識。
(三)河湟地區(qū)作為青海穆斯林的聚居中心,石刻遺存歷史年代較易區(qū)分,時間跨度不大。特別是清代至民國時期,在石碑、石構建筑上體現了用材講究、刻工精細的特點,而且篆額、書丹、撰文、立石多為權貴、名人。由于,阿拉伯文書法最初伴隨伊斯蘭教一同傳播到青海,多用于清真寺的裝飾和碑文銘記,后來隨著經堂教育的發(fā)展,阿拉伯文書法藝術經眾多寫書法和雕刻藝人的創(chuàng)意,融合漢字書法的風格,款式形狀多呈圖形畫意,形成了“書畫合一”的中國體阿拉伯書法。如《新設循化營記》、《修浩門河渡船碑》、《循化縣城東門肉丘墳碑》、《青海省政府主席馬公閣臣墓表》等。造碑立石很有講究,精雕細刻,大都有形可依,有圖可查,有譜可據。
青海穆斯林石刻的內容與題材
青海遺存有許多伊斯蘭石刻文物古跡,有古老的先賢墓、明代的墓碑、清真寺等。石刻藝術遵守了伊斯蘭教嚴禁偶像崇拜、認主獨一的教律,反對教民崇拜任何偶像,所以無論是建筑雕刻還是民居裝飾圖案很少見到人物、飛禽走獸、動物紋樣,均以奇花異草圖案和幾何圖案雕刻為主。青海穆斯林石刻的題材內容,除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雕刻題材內容外,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內容和題材。
(一)內容有石碑:按使用內容和性質分為墓碑(表)、功德碑、記事碑、題名碑、宗教碑、會館碑、家譜碑、書法碑等。既有清真寺中的題記、石門、石窗、石殿宇等,也有墳陵建筑不可缺少的石牌坊、石墓門、石享堂等,還有遍布傳統(tǒng)四合院中的門枕石、柱礎、建筑飾件、石牌匾等。其中,清真寺、拱北、道堂、民居裝飾中,禮拜大殿的凹壁、宣講臺、梁柱、門楹、墻壁以及拱北、道堂的八卦亭上的墻壁、門洞、房檐和房屋墻頭具有不同類型的雕刻類型,并充分運用了傳統(tǒng)的石雕、磚雕等工藝做法,結合當地的技藝特色,使穆斯林建筑呈現出豐姿多彩的風貌。
(二)題材既有《古蘭經》、“圣訓”、阿拉伯文書法,又有怡情養(yǎng)性、陶冶情操的山水、花草內容;既有宗教道德倫理、德化教育內容;也有伊斯蘭教教義的中阿文對聯。圖案可分為祥禽瑞獸類、植物類、文字類、幾何紋、器物組合類等,藝術直觀的表達了穆斯林民族獨特的人生觀、道德觀、宗教觀、藝術觀念意識。
青海穆斯林石刻遺存與分類
青海穆斯林石刻遍布全省各地,城鎮(zhèn)內比較集中,郊區(qū)比較分散,東部多于西部,北部少于南部。主要有:大通縣后子河拱北、西寧東關清真大寺碑刻、南關清真寺、南山拱北、平安縣洪水泉清真寺磚雕、化隆縣西關清真寺、循化縣街子清真寺等。它們多經歷了數百年戰(zhàn)爭動亂、自然災害、政治風云等的歷史變遷,石刻文物也是屢建屢毀,屢毀屢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青海城鎮(zhèn)大規(guī)模基本建設的展開,陸續(xù)不斷有新的石刻文物被發(fā)現,使原有石刻的數量不斷增加,其中不乏有價值的石刻藝術品。
(一)磚雕藝術
磚雕,亦稱河州磚雕,青海回族磚雕藝術源于甘肅河州(今臨夏回族自治州),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將阿拉伯文字圖案與中國山水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具有回族石刻藝術的特色。
回族的磚雕主要用于清真寺、拱北以及住宅建筑,集中在建筑的檐頭、檀榫、磚墻、門窗、廊前等處。磚雕以“刻活”為主,“提活”為輔,即在特別的青磚上用镩、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各種花卉、烏蟲、翠竹、勁松、荷花、葡萄以及阿拉伯幾何圖紋等,形象生動,立體感強,民族氣息和鄉(xiāng)土氣息濃厚。從磚雕藝術風格來說,回族的磚雕風格比較古拙樸素,用刀剛勁洗練,雄渾有力。注重整體效果。手法一般為浮雕或淺圓雕。景物前后緊貼,多借助于線刻造型,富于裝飾趣味。整個工藝過程一般要經過燒制、打磨、格方、落樣、雕刻等工序。磚雕技法復雜多樣,主要有平面雕、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陰刻。磚雕可以在一塊磚上進行,也可以用若干磚組合雕成,一般是預先雕好再進行安裝。操作次序是先將磚刨光,加施雕刻,然后打磨,遇有空隙則以油灰填補,隨添隨磨;還要修補,最后還要上色。例如: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中國現存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的平安洪水泉清真大寺,為一四合院式古典建筑群落,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迎門的磚影
壁,在向門的一面,整個用六角形繡珠式的花瓣雕成,華麗大方的氣氛,令人如入花叢、大門左右八字墻上布滿了青磚磨雕,花卉瓣紋,在陽光照射時,會形成柔和的清雅韻律。整個照壁設計精巧,刀法熟練,妙趣橫生,堪稱近代回族磚雕的頂峰之作。還有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卷棚左右八字墻上的磚雕,精雕細刻的一草一木,玲瓏剔透,活靈活現,它充分顯示了青磚磨雕后,所呈現的優(yōu)美的質感及線、面所組成的古樸靜雅紋樣,屬國內少見的精品。著名建筑學家劉致在六十年代來青??疾煲了固m教建筑時,贊譽東關清真大寺的卷棚內部左右山墻的裝飾,是磚雕中的精品。他認為洪水泉清真寺的“小木作裝飾等極精美可觀……全是難得之物”。大通縣后子河拱北“……高臺上的墓祠建筑部分,是相當精美可觀的”。此外,還有始建于明代中期的循化孟達大莊清真寺,迄今已有450多年的歷史。規(guī)模宏大,布局嚴謹,結構獨特,雕梁畫棟,設計靈巧,磚木雕飾工藝精致,獨具匠心。它們同西寧北關清真寺、玉帶橋清真寺、南關清真寺、楊家巷清真寺等典型的建筑風格磚雕石刻,較為清晰地詮釋著青海穆斯林民族文化的變遷。
(二)碑刻藝術
青海的清真寺眾多,明清興旺,歷代碑刻數不勝數。這些碑分為墓葬碑刻和清真寺碑刻兩類,約百余方。清真寺寺觀碑主要記載宗教場所興建、重修、四至、傳承、戒條等的碑刻。碑上既有阿拉伯文,又有漢文和藏文,阿拉伯書法藝術在這些石碑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有庫法體、大楷、小楷、草書、花體、方體等等。除此以外,石碑圍邊上還有豐富多彩的裝飾雕刻:有螺旋紋、纏枝、如意雙環(huán)等圖案,有的石碑上雕刻有蓮花瓣、蓮花蕊等幾十種花卉圖案,還有的以枝葉烘托圓月的精美圖案。例如: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間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在青海省內規(guī)模最大,歷史悠久,與西北地區(qū)著名的西安化覺寺、蘭州橋門寺、新疆喀什艾提卡爾清真寺并稱為西北四大清真寺),據現存寺內的《重建西寧大寺碑記》(1914年5月立)和《重建西寧東關大寺碑記》(1948年8月立)兩塊碑文記載,可以看出這座大寺已經具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中阿合璧式建筑,氣勢宏壯。據當地老人所述“大寺對面原有一處記載大寺歷史的碑亭院,院內豎有十幾座石碑,其中有座高達1丈有余的紅沙石碑,有歷代皇帝的圣旨和明太祖朱元漳所賜的“百字贊”。這些資料多已不存,現寺內僅存有3座石碑,其中兩座石碑立于民國37年(1948年),即重刻的《重建西寧大寺碑記》和《重建西寧東關大寺碑記》,另一塊是立于民國3年的書有《重建西寧大寺碑記》的原碑,碑面剝落,有些字跡模糊不清,現立于大殿左側。另外在循化縣遺存有:《積石關護林碑》,立于光緒8年(1882年),原立于積石關,現保存于孟達鄉(xiāng)木廠村清真寺內,高160厘米,寬73厘米,厚34厘米。碑文豎楷書17行,字體工整秀麗,共384字;《查加工水利章程碑》,立于光緒十二年(1886年),原立于循化廳署頭門,1958年被遷至化隆縣烈士陵園后置放至今,高2米,寬1米,厚20厘米,碑文斷殘,無上下款,只688字,缺30字,碑文后列有各工“頭人、軍功”17人署名。《大理院水章判案碑》,立于民國11年(1922年),現藏于積石鎮(zhèn)草灘壩清真寺,保護完整,高2.4米,寬0.76米,厚0.22米。中部陰刻“鐵案如山”字,碑文陰刻楷書,書寫字體清晰可認,共有511字,其中16字風化脫落,無法辯認。以上諸碑刻,風格健康、樸實,表現手法簡練,重在以神傳形,既有濃厚的裝飾趣味,又頗具藝術魅力。碑壁上主題劃一,但形式手法各異,刻工們在很小的面積中將實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結合。
(三)石雕藝術
石雕是以石為原料雕刻成各種造型的藝術品?!爸袊钤绲囊了固m石刻中就有豐富的藝術裝飾圖案,如碑紋邊框中的螺旋紋、纏枝、如意雙環(huán)以及墓蓋石各層的蓮花瓣、蓮花圖案等”。在青海石雕與建筑相輝映,平添幾分情趣。
傳統(tǒng)回族民居多在大門口做石灰石或水泥裝飾的照壁,刻繪有秀麗的自然景色和各式圖畫。石雕因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磚雕復雜,主要是博古紋樣和中阿文書法,至于人物故事則很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與平面雕為主,圓雕整合趨勢明顯,刀法融精致于古樸大方,不像磚雕那樣細膩繁瑣。
撒拉族清真寺建筑風格也是中國傳統(tǒng)飛檐歇山式。清真寺外廓、內部梁柱壁面上大多雕有植物圖案和阿文書法,屋脊下中則放有寶瓶,殿頂龍頭秀出。民居建筑一般為宮殿式風格。大房(撒拉族稱“薩日”)坐北朝南,房檐前雕刻有程式精美花草圖案。墻面多掛《古蘭經》中堂,山水屏條等為主。位于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街子鄉(xiāng)三蘭巴海村的駱駝泉,是撒拉族發(fā)祥地的一處圣跡。相傳,撒拉族先民于元初從中亞撒馬爾罕率領同族牽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xiāng)的水土和一部《古蘭經》,輾轉來到循化境。經夕昌溝、越孟達山、上烏土斯山時,天色已黑,蒼茫中走失駱駝,第二天發(fā)現駱駝臥在一眼清泉中,已化為白石,他們試量水土與故鄉(xiāng)相同,于是定居此地,隨起名“駱駝泉”。二十世紀80年代初,循化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駱駝泉,泉邊用花崗石雕刻3個不同造型的駱駝石像,精雕細琢的石駱駝,佇立泉傍,昂首崢嶸,栩栩如生。在循化為紀念已故伊斯蘭教回族宗教領袖馬天喜而建立的天喜陵園清真石牌坊,為五門石雕牌坊,由福建花崗巖制作而成,總跨度16.8米,為中國少有的伊斯蘭教風格清真石牌坊。整個石刻莊嚴獨特,氣勢輝煌,富有時代氣息。穆斯林石雕的技法與磚雕基本相同,材料多采用青石、花崗巖、白石等。
(四)水泥雕藝術
二十世紀80年代,由于水泥的普及,在青海穆斯林建筑裝飾中創(chuàng)造興起了一種仿磚雕水泥制品,當地也稱之為“水泥雕”。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初創(chuàng)建于元代,至今有700年歷史的西寧鳳凰山(南山)拱北。此處長眠著元代傳教士圣裔固圖布,蘭巴尼,此后漫長的歲月里,鳳凰山拱北幾經毀焚,多次重建。后仿照河州大拱北圖案,以固圖布,蘭巴尼墓為中心,于1987年重建。拱北八掛上花窗子水泥雕成八角三層大拱北一座,坐北朝南,基座周長32米,直徑13米,內直徑9.5米,高27米。飛檐秀出,造工精細,八面堂子水泥預制雕刻花卉圖案,栩栩如生,攢尖頂端裝有寶瓶,直插云天?!胺从沉饲嗪D滤沽謱ο让竦臒o限緬懷和中阿人民的深厚情誼”。而彌足珍貴。后面修筑水泥雕照壁,橫貫東西。前面修建卷柵三間,東西兩壁水泥雕刻阿拉伯文對聯及經語。
綜上所述,以石、磚結構為主體的青海穆斯林石刻,經受歲月的考驗,數百年來依然聳立,從建筑、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等多個方面展示著自身的生命力。在布局上,是藝術、宗教、科學、自然的巧妙結合。在審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體,具有鮮明而獨特的藝術體裁形式特征,同時對其他傳統(tǒng)的藝術體裁有著明顯的兼容性,從而使大量關于青海穆斯林歷史、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民俗等社會化信息成為石刻造型形式類別的藝術主題。它充分體現了穆斯林民族傳統(tǒng)文化重鑒戒的審美要求,形成了自己的類型和風格,蘊含著豐富的穆斯林傳統(tǒng)文化價值。
項目說明:
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青海民族民間石刻藝術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11YJC760069。
注釋:
[1][2][3]劉致平,中國伊斯蘭教建筑[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6:159,211.
[4]阿達生,論中國東南沿海古代阿拉伯波斯文碑銘之研究[J]回族研究.
[5]古文義,青海穆斯林[M]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09,[6]李鴻濤,回族圖案的民族風格[J]民族藝林,1988,(1).
參考文獻:
[1]喇秉德,馬小琴,青海回族史[M],民族出版社,2009,[2]馬忠,青海回族、撒拉族金石錄[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徐自強,古代石刻通論[M],紫禁城出版社,2003.
[4][明]劉敏寬,龍膺,西寧衛(wèi)志[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5]馬建春,回族的清真寺及其制度[J]青海民族研究,1991,(02).
[6]趙生琛,青海古代文化[M],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