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祥
興安嶺雖不稱山,卻亦頗高。所以,人們都習慣曰其“高高的興安嶺”。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是鮮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鄂倫春人的發(fā)祥地。我人生的許多夢,開始都發(fā)祥于那片深深的崇山峻嶺中。那廣袤、蒼茫、原始、濃郁的綠色之海,乃是我理想、事業(yè)和愛情最早生根、發(fā)芽和成長的地方。我的人生列車就是從那里始發(fā)的。大興安嶺就像慈父般有恩于我,是我一生所居四大“山寨”(盤山、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中,最為特殊的一個棲居地。
我孩提時就坐火車,喜歡上了鐵路,心想長大后找份鐵路工作,和父親一樣當個鐵路職工。上世紀50年代末,我中學畢業(yè)后,懷揣著一顆赤子之心,和一張新嶄嶄的《畢業(yè)證書》,雛鷹展翅般飛臨父親身旁,暖暖地投入一座大山的懷抱。當時,我極其渴望進哈爾濱鐵路工程學校繼續(xù)讀書,但終因父親能力所限未果,最后考入海拉爾鐵路工程局根河臨管運輸指揮所(相當于現在的運輸段),學習鐵路運輸。學習期間,我不斷擰緊心鐘的發(fā)條,除學好鐵路行車業(yè)務,還經常幫助黨委和工會搞板報宣傳、寫材料、刻鋼板。小荷剛露尖尖角,領導發(fā)現我的文筆不錯,也畫得不錯,就讓我給機關大門的門楣和門柱用鉛油涂上去一些花鳥和山水。因我在校時就是班里的美術課代表,多少有點繪畫基礎。我雖初出茅廬,可卻像一只乳犢,斗膽地幾次涂抹之后,領導和職工都認為還行,其實好多都是臨摹來的,只是沒把貓畫成虎罷了。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做秀,也是從學生通向社會的第一道門檻。一次在全系統(tǒng)文藝匯演中,我學寫的快板書《我是一個列車員》榮獲三等獎。從此,進一步鋪墊了我的人生之路,也為創(chuàng)作埋下伏筆。一年后學習結業(yè),一天旗桿未摸,即握起了槍桿,當上一名頭頂國徽、肩扛紅旗的人民鐵路警察。
根河車站公安派出所,乃是我事業(yè)的根。日夜奔流不息的根河水,嘩啦啦地哺育并滋養(yǎng)了我事業(yè)之基的干田旱土。
甜蜜的事業(yè),有形或無形地為我的理想插上翅膀,也為我的愛情注入生機。隨著事業(yè)之根一天天地漸深漸壯,愛情之樹亦枝繁葉茂起來,直至綻放出燦爛的花朵。大興安嶺植被異常肥沃,風清水美草香樹高,空氣里的負氧離子日夜氤氳著仙氣,那是最適宜愛情生根、發(fā)芽、成長的地方。當時,根河雖算不上風月繁華之地,可小鎮(zhèn)雖小,卻像麻雀一樣五臟俱全,青年宮、俱樂部、電影院都有。小鎮(zhèn)豐富的文化生活氛圍,為我們星火燎原的愛情,給予了強大的動力和張力,讓我們很快卷入熱戀的漩渦。當時雖少有花前月下,可秋后,大把大把撫摸秋陽與山嵐的味道,徜徉在激情燃燒的白樺林中,或漫步在田間阡陌,感覺空曠俱寂的天籟之音,也滿夠羅曼蒂克的。尤其是躑躅在小鎮(zhèn)坡頭,那一片片結滿枝頭圓溜溜、紫巴溜秋的樾桔果,讓我們喜愛得不行,沒法不去采摘,不去品嘗。至今,我的舌尖上還流淌著那酸酸甜甜的果汁呢!
我愛人是我當時的同學,她是學習客運的,鐵路世家出身,哥哥姐姐早年都在錦州鐵路局供職,還有一個當調車員的堂兄,在朝鮮戰(zhàn)爭中犧牲。她本人較好地承繼了兄輩的優(yōu)良品質和作風,多次被評為模范列車員,多次在報紙上露臉。
我們結婚時,除各自有了一只鋼鐵般、手拿把掐的鐵飯碗,其它再一無所有,不僅我們身無分文,親屬們也愛莫能助。我們僅靠精神支撐和歲月的鞭撻,駕馭著愛情和婚姻的列車穿越一個個人生驛站,直至今天。我們的婚禮當時是由黨委和工會操辦的,會場就在機關的大會議室,除常規(guī)的形式外一切從簡,幾斤糖果把四五十號人甜得樂不可支。房間以及我們的渾身不見一點紅,連個紅喜字也沒有。愛人只穿一身普通女式藍色翻領制服,白色內衣領子翻在其外,不加任何粉飾的臉上,顯得格外質樸白皙。我著裝好些,一套筆挺的深藍色毛料中山裝,或多或少還像個新郎官的樣子,不過,那衣服純屬舶來品。派出所一位叫奚貴明的同志看我太寒酸,就把他準備結婚用的毛料中山裝,讓我搶先試用了。那人身材最少高我五六公分,可想而知,我當時的尷尬是何等窘狀。我們的洞房就是我在派出所的內勤辦公室,房舍是仿俄式建筑風格,紅磚灰瓦,房間結構新穎開闊。幾張辦公桌拼湊起來就是我們的婚床,唯有兩床被褥是里外三新的。那晚,老天爺也許是看我們婚禮不夠朝氣,抑或不大喜慶,連下瓢潑大雨,電閃雷鳴,為我們婚禮推波助瀾,增光添彩?;槎Y舉行罷,我們兩人立即鉆入一頂雨傘下,穿越濛濛雨霧,奔回派出所,水淋淋地走進很難稱其為洞房的“洞房”。三天婚假三天大雨傾盆,清澈圣潔、滾滾流淌的根河水像從銀河而來,帶著天的旨意,以其少有的亢奮,三天三夜為我們鳴唱佳音,祝福吉祥,短短三天“蜜月”,如同三秋兮。瑞士一位名人說過:“婚姻是一種巡禮,一種煉獄?!蔽蚁?,經過風雨盛大洗禮和歷練的婚姻大廈,焉為固若金湯吧!
結婚之前,我已從根河派出所調到圖里河鐵路公安段乘警隊,從車下來到車上。
在圖里河鐵路乘警隊的那段日子,讓我刻骨銘心地難忘,歷史的車輪似乎在經常敲打我的無眠。由根河開往海拉爾的旅客列車,一路大多穿行在由塔頭墩托起的綠地、沼澤和草原,以及低矮的農田、湍急的流水上,只有幾段短距離的山嶺和森林。我每每置身于列車上時,總有一種在浩浩綠云里馳騁與飄逸的欲仙之感,心里經常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一首歌:“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你是我親愛的家鄉(xiāng)/你像一朵盛開的鮮花/永遠吐著芳香……”特別是車過牙克石,駛上濱州線,至海拉爾一段,驟然風馳電掣般提速起來。我領略著沿線兩側如詩如畫的風景,在車輪哐哐的鏗鏘聲中,感慨尤多,激動更甚。真的猶如那曲《呼倫貝爾美》唱的:“巍巍興安嶺/滾滾呼倫水/千里草原鋪翡翠/天鵝飛來不想回”。呼倫貝爾盡管不是我的家鄉(xiāng),但那是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雖然時間不長,可千里草原卻賜予了我許多許多的美好。我雖非天鵝,可我有像天鵝一樣的羽翼,一樣的思想和情懷。至今,我向往和留念呼倫貝爾,我的左心房宛若呼倫,右心房就如同貝爾,滿心跳動著呼倫貝爾啊!
當年主要由于自然災害,國家正值經濟困難時期,因為我們這趟列車是呼倫貝爾盟唯一的一趟客車,盟委和盟公署對這趟列車像寶貝似的關心呵護。旅客餐車和食品都保證供給,乘務員的乘務飯不僅便宜并且豐富可口。中午和晚上開兩餐旅客飯,食品憑車票發(fā)售,每人每次兩個面包或餅子。我記得,局里有的干部因托乘務員在車上買幾個餅子,或吃了一頓不該享受的乘務飯,被知道后在黨員生活會上還專門做了檢查。那年月困難得簡直使人六親不認。我們在車上常聽由山上下來的工人講,山上的施工人員經常吃不上青菜,白菜土豆也極少,長時間不見一滴油水,有時只能就著咸鹽水啃窩窩頭。由于缺乏營養(yǎng),好多人的手腳以及四肢一摁一個坑。我們共和國的筑路工人,就是這樣克服高寒、凍土和饑餓,以土籃子、手推車等最原始最落后的施工工具,常年堅守在崇山峻嶺中忘我施工,他們是何等不拔的堅韌啊!他們何嘗不是大興安嶺上,不懼風吹雨打、頂天立地、冬夏常青的一棵松?。空怯捎谒麄兊膫ゴ蟾冻?,大興安嶺的鐵路線,才得寸進尺地延伸,越鋪越長,路越走越寬。
由于經濟困難,列車上的“滾大個”(專偷行李、包裹)案件時有發(fā)生。有一次,一名由新帳房車站下車的旅客,下車時發(fā)現行李架上的麻袋不見了,里面有30斤土豆,我聽完他哭哭啼啼的報案后,與其一路下車追趕,終于在新帳房林木場,把犯罪嫌疑人抓獲,押回公安段看守所拘留。雖然僅是30斤土豆,可在當時能讓一個人活上月余!
我婚后不久,就從根河臨管調至加格達奇四處機關。那是1960年國慶節(jié)后的一天,我剛吃著從街上買回的很硬很硬、干干巴巴、不見半點光澤與油的玉米面月餅,走進公安段人事室時,人事主任很鄭重地告訴我:“經組織決定,同意你調加格達奇四處保衛(wèi)科……”主任見我表情很淡,便提高了嗓門,“青年人在年輕的時候,不要盡想去北京,要多想到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夫妻團聚不是很好嗎?”雖說頭兩句話聽著太政治,可后一句讓我心里熱乎乎的。我想,我雖不是自己要求調動,可我不該有半點躊躇,組織幫助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照顧我們團聚豈不是天大的美事?況且,圖里河列車段是美女如云的地方,雖說色不迷人人自迷,可久而久之,我萬一因生理慣性失控咋辦?更況且,那調動乃是公安處一位副處長一手敲定的。這位副處長曾在加格達奇組織偵破一起兇殺案時,聽四處的領導介紹,我愛人的愛人在圖里河公安段工作,他聽后,當即把我的名字寫在手心上,回局不久就下令辦了。我就像人們常說的一塊磚,被一張薄薄的紙頁輕輕搬到了另一處工地,成了另一條鐵路線上的鋪路石。
加格達奇究竟是個什么樣子?當時,即使在內蒙古的地圖上,也找不見一個像針鼻大的小圈圈或黑點點。但我知道那里與根河、圖里河同宗同祖,同屬大興安嶺的血脈,也有高山、峻嶺、森林、草原與河流,還有獐狍野鹿、蠓蟲、蚊子、小咬等可愛的動物。加格達奇當時隸屬鄂倫春自治旗,因鐵路修到這里,才剛剛開發(fā)成林區(qū)小鎮(zhèn)。說是小鎮(zhèn),其實頂多是個中等的自然村,由于四處機關的進駐,才初見一點鎮(zhèn)的端倪。幾個月的時間里,我雖未見滿山滿嶺的獐狍野鹿,可食過鎮(zhèn)長一次贈予我們科里的鹿肉,那野味濃濃的肉香,至今讓我回味無窮,口齒生香。
我赴任那天,先乘營業(yè)線火車,后乘臨管線火車,再后乘汽車,幾經輾轉周折,由阿里河抵達加格達奇,沿線的草木已經凋零枯黃。在逶迤蜿蜒、坎坷不平的施工小路上,汽車不停顛簸,塵埃四起,幸虧我坐在駕駛室里,才免遭暴土之苦。晚上八九點鐘,一進四處機關大院,我一切都意興索然了,雖見愛人兩頰艷若玫瑰,可這里畢竟不是北京??!一片黑乎乎的大坯房,與圖里河的木垛房,尤其與樓房相比,水平的落差之大,不及黃果樹瀑布,也像黃河壺口瀑布。保衛(wèi)科的董子華和李玉昌把我領到機關食堂,值班的炊事員立即端來一碗二米飯(大米和玉米兩摻),還有一盤咸帶魚和一碗干白菜湯(湯里有幾根粗粉條),既艱苦又熱情地為我接風洗塵。
有家的感覺真的很好。不管怎么說,我與愛人婚后終于第一次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雖說是大坯房,十幾平方米大,但是獨門獨戶,進門是廚房,再里面是炕。當晚,我與愛人心旌搖蕩,幸福地入住了大坯房。一只松木箱,兩只帆布包,三床新被褥,是我們的全部家當。保衛(wèi)科的同志雖已提前把火炕和火墻燒好,但因炕和墻都是土坯壘的,我們盡管鋪蓋了很多,第二天起床時,被頭以及我們的頭發(fā)還是結滿霜花,可謂一夜“百感交集潛入夢,鬢發(fā)斑白結霜冰”。
1960年冬天,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個冬天。當時,四處的職工和民工大約有一萬五六千人,由于治安形勢嚴峻,盜竊案件頻發(fā),科里十幾個人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審訊犯人,整理材料。每至半夜又困又乏又冷又餓,常有人餓得兩眼昏花,甚至暈倒在案頭上。實在招架不住了,我們就到食堂轉悠一圈,踅摸點吃的,只要有剩飯剩菜也不管好賴,大師傅都盡力照顧我們。因為大師傅知道我們的生命線,與他們的生命線乃至鐵路線是緊密相連的,就如周恩來曾經說過的,“國家安危公安工作系于一半”,我們心之蒼穹所系,就是那一半。
當時,牙克石是加格達奇唯一的進出口,可謂咽喉,牙林線是這里的唯一交通通道。由于山高路遠,運力不足,糧食運不進去,加之當時糧食也緊缺,機關限定每人每月18斤糧食,每天6兩,吃兩頓飯,用“增量法”長時間把米蒸成干不是干飯,粥不是粥飯,有時在大米或小米、玉米里摻上豆餅一起蒸吃。為緩解人們的思想壓力,機關每周三、周六日舉辦兩場交際舞會,以精神代物質,為人們充饑、提神、鼓勁。這種精神激勵法還奏效,機關、醫(yī)院、學校、工廠的青年男女,每一次舞會都能碰撞出一些火花來。在理想與信念的支撐下,人們堅信明天一定會更美好,冬天過去,春天一定會到來的。有一次,因科里鬧人荒,我一個人押送三個犯人到圖里河公安段看守所,轉車夜宿阿里河轉運站時,我把三個人用繩子鏈在一起,吊在頭頂帳篷的橫梁上。我在他們對面的鋪上監(jiān)守著,半夜里我熬不住打了個盹,倏忽醒來后,發(fā)現一個犯人正從鋪上站起來解繩,立馬嚇出我一身冷汗。因那時沒有手銬,只能五花大綁。現在回憶起那一幕,我都心驚膽顫,因為犯人一旦解開繩子逃跑了,后果不堪設想。因為當時科里正在全力偵破發(fā)生在窟窿山的一起殺人搶劫案(罪犯攜款先翻山越嶺,后偷乘拉圓木的火車,逃跑入關。10年后才由山東地方公安機關破案),我如果再出事,豈不是嚴重添亂嗎?我丟了大蓋帽事小,可對社會危害的事就大啦!
大興安嶺的冬天出奇地冷,可謂荒謬絕倫地冷。氣溫最低值達到攝氏零下四五十度,凍死人的事時有發(fā)生。因煤火不解冷,自家取暖多靠木柴幫助,可機關附近已砍不到可燒的木柴,拉柴要到四五里以外的地方。翻山越嶺,爬冰臥雪,一旦陷入兩尺多深的雪窩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自拔。每年冬天,我與愛人上山拉柴不知多少次,有一次拉柴愛人由于戧坡用力過猛,兩次把繩子拉斷,愛人當即解下褲帶接在繩子上,再繼續(xù)拉,拉得第二天竟流產了。有時科里也組織單身干警幫我們上山拉柴,至今我非常感謝現在哈爾濱頤養(yǎng)天年,已九十歲高齡的老科長劉振安,還有老戰(zhàn)友叢樹盛和劉志國,當時他們給了我很多幫助。再后來,上山拉柴不行了,索性把機關發(fā)的準備搬家做箱子用的板材,也都劈碎燒火。縱然如此,大多時間早起時,我們的被頭和頭發(fā)仍是一片白色霜花。因坯制的火墻、火炕實在臉皮太厚,性情太憨,胃口太大,消化太快,尤其是天氣太冷的時候,我們無論怎么努力,都很難感動它,很難與其執(zhí)拗抗衡。局里一位領導到加格達奇出差時,對當地的奇冷曾賦詩曰:“大雪皚皚遮云霄,蝸牛戴上人口罩?!痹婋m夸張浪漫,但不失寒冷之真實。
轉年,機關人員陸續(xù)搬遷到大虎山新工地,我們因冷得不行,就搬到辦公室去住。由于房間太小,與另一家雙職工,8張辦公桌并成一張大鋪,中間以箱相隔,以簾為界,終于多了些溫暖,卻少了一些應有的自尊。春節(jié)時,我們就在辦公室過的,仍吃的食堂,未聞到一點肉香,更沒見過餃子的影,只比平時吃的飽一些罷了。兩個星期后,我們也去了新工地,把遺憾和嬰兒般嗷嗷待哺的路基,留給了加格達奇,留給了后來人。
三四月份,沈山線的大虎山已春意盎然,草長鶯飛。街頭的楊柳樹們,由鵝黃變成淺綠或深綠,黃色的迎春花和粉紅色的榆葉梅漸次綻開,大地里的許多野菜也能采吃了?;疖囌緝鹊娜诵刑鞓蛏?,我經常心花怒放般地在那里駐足,面對一趟趟下行的列車,朝向北方凝神眺望。20年后的1980年秋,我因故造訪了一次加格達奇,與昔時相比已天翻地覆。而今又30年過去了,加格達奇該是何等模樣?我雖未曾再去過,可我知道那里的火車,早已通向全國各地很多很遠、很美很大的地方了……
遙遠的粘豆包
一個正月快過去了,可我的思緒仍像除夕夜空里的那片云,那片五彩斑斕的云,不斷在心的蒼穹縈繞著,久久不能散去。特別是女兒春節(jié)時從千里之外的京城,迢迢帶回的大黃米面豆包,讓我好不心存感激,念想不忘。豆包如同開啟心靈的鑰匙,打開我許多的記憶閘門,斑駁、滄桑而美麗。
女兒很早的時候就知道我愛吃粘豆包,尤其曉得我特喜歡吃北大荒的大黃米面豆包。因女兒小的時候我常和她絮叨,我小時候非常愿意吃她爺爺做的粘豆包。心有靈犀的女兒就當回事記住了,粘粘、牢牢地裝在她的心里。待她參加工作在北京成家之后,每年春節(jié)她都要想方設法,給我買上一些尚好的大黃米面豆包帶回太原來。今年春節(jié)一下子就買回10袋來,5袋小的,5袋大的。小的像湯圓大小,與大個的相比較,顏色稍白。大個的約比小個的大一倍,顏色金黃金黃,泛著亮光。若以斤為單位計,價錢比小的也將近貴上一倍。盡管它們個頭大小不同,黏度、口感以及面的精細度亦不同,但其中的內容都是黑龍江特產的大飯豆,大黃米也是黑龍江特產的大黃米,大黃米面的元素都一樣真,味道都一樣清香而濃郁。女兒知道在太原這地方,大黃米面豆包是一種稀罕物很難吃到,所以除了春節(jié)之外,平時我與老伴赴京,她也去市場專找黑龍江在京做生意的老熟人,或去超市買這昂貴的豆包,供我們享用。并再三再四地叮囑我們年紀已高,豆包不好消化,我們又消化不好,慢慢用,每次一定少食,注意細嚼慢咽,飯后要下樓多走動走動。
女兒不僅知道我喜歡吃大黃米面豆包,還知道她爺爺會做大黃米面豆包,她更知道豆包在我們三代人之間所蘊含的真情和分量。她知道,我每次食用大黃米面豆包時,心里都不忘記她的爺爺和奶奶,幾乎經常把她爺爺奶奶像豆包一樣,粘粘地粘在牙上掛在嘴邊,邊嚼著豆包邊聊她爺爺奶奶過去的事情,尤其是一些與粘豆包沾邊的故事,從中體悟和緬懷一些什么。
上世紀50年代初,我父母親為嘗試一種新生活,偕我和弟弟,像幾只脫群離巢的燕子,穿越漫漫時空,從遼寧省盤山縣老家,一路呢喃展翅北飛,到了黑龍江省訥河縣一個叫仁和的大村子落腳。先棲居在父親姨夫家的屋檐下,后遷至一處極其簡陋的舊更房,才算有了自己的巢,像巴掌大的一間小土屋。屋子破得若說話聲音大一點,四壁就能震下一片片土渣來。我家曾是個比較富裕的大家庭,父親兄弟5個,他排行老二,下面還有3個妹妹。那次北漂生活,因母身體特別不服水土,在北大荒只待了短短3年,返回原籍的第二年,母親即撒手人寰,差點她一個人像只孤雁扔在北大荒。
那是父親32歲時第一次離家,從大家庭里分離出來,攜妻帶子在外闖蕩。那一年是新中國剛成立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我將滿9歲,根本不知道什么北大荒,只知道我們去了江北,知道江北那邊的生活好。嫩江以北的意思是后來知道的,“北大倉”也是后來人們摸爬滾打出來的。顛沛流離的3年獨居生活,為后來父親再次從老家出來,毅然決然投身于大興安嶺鐵路建設,可謂提前鋪就了一條人生之路。以后,父親又將這條路不斷放大延深,直至我和我的兒女以及他們的兒女,四代人一脈相承,三代人一路同行。我想,我的孫男孫女們,將來也許還會有人,繼續(xù)行走在這條路上。
天蒼蒼,地茫茫。當時的北大荒雖說十分荒涼,但那是一片人間樂土,是充滿希望與夢幻的地方。太陽下,一望無際、黑油油的黑土地極其純樸渾厚,肥沃而光芒。我們到了北大荒以后,父親的大姨夫就給我們一塊熟地,父親和母親又自力更生開出兩片荒地,那墾荒的情形我依然記憶如昨。1950年初秋,由于父親有點說書講史的特長,交了幾個朋友,有朋友便贈予我們一塊已閑置多年、半生半熟的撂荒地,面積比一個籃球場大一些,地里長滿長蒿、狗尾巴草、胡菖子,還有些叫不上名來的雜草們。父母親每天早起晚歸,刀砍鎬刨鍬翻,磨得滿手血泡,結了厚厚的老繭。看著蒼天和大地的顏色,勞累了就席地而息,渴了就喝幾口自帶的涼開水,寂寞了父親就吹幾聲口哨,要么從身邊摘幾片樹葉或草葉,著調不著調地在嘴里弄出幾個響來,想法子哄母親開心解悶。體重只有80多斤的母親因體弱多病,又小腳而負重極大,經受的苦難頗深。母親一旦“羊毛疔”病復發(fā),就滿炕翻滾號啕,因為無醫(yī)無藥,只能靠喝蘇打水止疼,或父親用女人做活的鋼針,在其胸口和肛門處胡亂剜挑,待剜挑出一些毛茸茸的絲狀物,母親才停止呼叫。第二天母親又繼續(xù)跟父親下地干活,與父親經過兩個多月時間把那塊地復墾出來。雖說開荒很累,秋雨瀟瀟,天寒地凍,可父母親從未說過一聲苦,臉上總是其樂融融的,看不出一點悵然?,F在回憶,當年看他們揮舞鍬鎬的樣子,簡直像極了《兄妹開荒》,而且還真有《兄妹開荒》的那種味道呢!
地開好了種什么?由于氣候關系,當地并不是人們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啥得啥收啥的地方。有人就建議父親多種些糜子,說糜子雖然產量低,但人吃了能禁餓,干活有力氣。后來經查:糜子,即黍和稷的總稱。黍是黏的能碾成黃米,稷即是米質不黏的糜子。古人稱糜子為谷子,為百谷之長,封建帝王奉祀為谷神。我終于找到人們崇拜糜子的道理了,也知道了繁體字的黏左邊為什么是黍。其實,北大荒當地把這種谷物就叫糜子,但米質很黏,有的地方也叫黍。北大荒地處緯度高,晝長夜短,夏日白天干活因收工晚要吃四頓飯,下午三四點鐘必須吃頓貼晌飯,以補體力透支之缺,貼晌飯大都以粘豆包為食。常言道:“聽人勸吃飽飯”,于是每年父親就種了許多糜子,大黃米也就成了4口之家的重要口糧之一。大黃米飯,大黃米面豆包,大黃米面烙餅,全家人都愛吃,而且久吃不膩??捎煞N到收到做直至到口,宛如一條長長的生命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父母親都要付出諸多辛勞??!可以說,每一個豆包都是父母親以心血和汗水凝成的。因父親心細,在別人的指導下,很快就掌握了做粘豆包的技術,簡直堪稱一絕。每次父親把大黃米淘好,攤平在飯桌上,將桌的一端抬起墊高,將淘過的米水控干。米碾成面后和好發(fā)酵,一旦面和稀了,再摻入干面反復揉搓。面發(fā)酵的適度很難掌控,萬一發(fā)酵過頭,即使放堿緩解,蒸出的豆包也多呈蜂窩麻面,軟塌塌的,甚至癱得拿不成個,味道也極酸。若面酵到好處,蒸出的豆包一個個像挺拔的“金字塔”,即使塔尖稍有塌陷,也貌似元寶狀,誰看了都食欲大增,不蘸糖也吃著香甜,并且香甜里透著一點酸。
那時買不到紅白糖,當地都是用甜菜疙瘩直接熬成“糖稀”,我們蘸著糖稀吃粘豆包,咬一口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特別筋道。尤其是甜中帶有的那種微酸讓人極其舒心爽口,那種幸福和快慰至今讓我回味無窮。我現在常想,那糜子不愧為百谷之長,被封建帝王祀為谷神。但說句老實話,我現在吃的粘豆包,很難再找回從前那種原生態(tài)的味道和感覺了,絕對沒有父親當年所做的豆包好吃。其最大不同點,就是缺少父親豆包的那種尤為適口、維妙維肖的酸甜味??捎纱?,又讓我想到從前的南大荒,即今日的“南大倉”,聞名遐邇的“小江南”。據很多人說,我老家盤錦的大米,現在吃起來也不像50多年前那么香了。2008年春,四川汶川大地震前幾天,我回盤錦探親時親自品嘗后,切實是那樣,大米的味道再沒有從前那么純那么真了。
北大荒的粘豆包與我有太多的刻骨之情,銘心之結了!我十一二歲那兩年正讀小學三四年級,一到冬天寒假期間,村里與學校就組織文藝演出隊,在村里以及外村巡演,我身為一個小演員,也跟著大孩子和大人們一樣著忙。那時因剛解放,當地一直熱演《白毛女》和《劉胡蘭》。直到今日我還記得,因為當時沒有東西包裹,光天化日之下,我抱著劉胡蘭的道具頭在大街上行走,許多村民目睹劉胡蘭血淋淋的“頭顱”,情不自禁地驚呼:“劉胡蘭,那就是劉胡蘭!”
每次下去演出,不管別人怎樣,我都把豆包當成干糧帶在身上,每到飯時就在村民家餾一餾,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吃了。偶爾在村民家吃派飯,有時也能吃上豆包子。由糜子做成的豆包真的很神,也很給力,實在是北大荒人一年四季的口頭福。
每次從外地演出回家后,無論時間早晚,準能吃上父母親從鍋里端上來的熱豆包。有一次,大約晚上10點鐘左右了,我冒著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回家,一進屋看到父母親都還沒睡,在一盞微弱的油燈下,母親手里正忙搓納鞋底子,一見我回來,她就急忙下地從鍋里夾出一碗熱騰騰的粘豆包,又端來白天熬好的糖稀,嘴里叨咕著:“熱乎的,熱乎的,快吃!”我狼吞虎咽地吃完,胃里頓時暖暖的,心里也暖暖的,像泉涌一樣咕嚕嚕地充滿幸福感。
父親已去世10年,母親更入土55年了。再過5天,就是農歷二月初二龍?zhí)ь^,就是父親誕辰93周年的日子。遙遠的北大荒那遙遠的粘豆包,雖沾滿時光的塵埃與我遙遙而去,但留給我的記憶卻一直粘粘地珍藏于心,久品而不散,愈品愈粘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