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鳳娥
【摘要】新聞采訪是記者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新聞信息的過程。信息可以通過語言表達,也可以通過非語言傳遞。采訪中通過記者仔細觀察、正確解讀并利用非語言信息與采訪對象進行有效溝通,會大大提高采訪效率,并能夠順利獲得采訪結(jié)果。
【關鍵詞】非語言;溝通;新聞采訪;記者
新聞采訪是記者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新聞信息的過程。信息可以通過語言表達,也可以通過非語言傳遞。在一些特殊、重要的場合及環(huán)境中,有時非語言所透露出的信息甚至遠遠超過語言,并起著語言無法取代的作用。因此,記者在采訪中不但要通過語言溝通了解新聞事件相關情況,而且還需要注意在采訪現(xiàn)場解讀采訪對象發(fā)出的非語言信息,同時還要確保自己是否在無意間傳達了自己本來沒想傳達給采訪對象的信息。這是因為采訪是一個全方位、立體的、多側(cè)面地了解新聞事件和新聞事實的過程,有時,溝通雙方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非語言信息)就可能成就或破壞一次采訪。
非語言溝通概述
非語言溝通是指“不使用任何詞語的信息溝通”[1]?!罢Z言符號主要表現(xiàn)意識的活動,非語言符號主要展示潛意識的波動,而一切高貴的情感、一切深刻的體驗、一切微妙的思緒大都隱藏在潛意識的汪洋大海中,很難并極少浮出意識的海平面?!保?]就是說:人們一些豐富的、細微莫測的情感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一般只有通過非語言符號來充分顯示。而大多數(shù)非語言溝通的信息是在不知不覺的狀態(tài)下流露出來的,人們甚至沒有意識到他們正在相互傳遞著一些信息。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服裝以及目光的方式,都向人傳遞著種種情感和情緒。
非語言溝通在新聞采訪中的重要性
20世紀50年代的一位研究肢體語言的先鋒人物阿爾伯特·麥拉賓研究發(fā)現(xiàn):“一條信息所產(chǎn)生的全部影響力中7%來自語言(僅指文字),38%來自音調(diào),剩下的55%則全部來自無聲的肢體語言?!保?]由此可見,在人際交流中,有高達93%的溝通是通過非語言溝通實現(xiàn)的。
盡管一些記者已經(jīng)意識到在任何一次面對面的采訪中,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通過非語言信號溝通交流的,但是,大多數(shù)記者卻經(jīng)常會忽視非語言信息及它們在具體工作中的作用和影響?!安稍L是一個溝通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從記者流向采訪對象,又從采訪對象流回記者,形成一個循環(huán)。信息流通得越順利,采訪就越成功?!保?]這里強調(diào)的“溝通”當然包括非語言溝通。例如,采訪對象通過坐立不安、一直看表、不跟記者目光接觸或冷漠的面部表情等透露出對你的談話內(nèi)容沒有太多的興趣,記者只有敏銳地察覺到這些非語言信息,并及時引導或轉(zhuǎn)換話題,才能使采訪順利進行。
新聞采訪中如何利用非語言溝通
“語言信息都是發(fā)送者有意發(fā)出的,而非語言信息多數(shù)是被無意識地以至半無意識地被顯示出來的東西,對于理解發(fā)送者的‘真意是有效的,因為無意識的東西里面進入虛假成分的機會很少”[5]。因此,采訪中,記者正確解讀并利用非語言與被采訪者進行有效溝通,能提高采訪效率,并取得記者所期望的采訪結(jié)果。
肢體語言。肢體語言是一種體現(xiàn)個人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每一個手勢或動作都有可能成為透視他人情感、情緒的關鍵細節(jié)和線索。
記者在采訪中解讀采訪對象肢體語言的關鍵就在于你是否能夠一邊傾聽采訪對象的談話,一邊仔細觀察他說此話時的無意識的動作,從而了解其內(nèi)心情感。在溝通中,有時,非語言信息可能與語言信息互相矛盾。譬如,在采訪對象回答某個問題時,下意識地拿水杯喝水,然后用手遮住嘴巴,或做出觸摸鼻子的動作、或拉拽衣領等,這些無意識的細小動作應當引起記者的警覺:意在言外,采訪對象可能會隱瞞、夸大或虛構(gòu)了一些新聞事實。
記者善于察顏觀色,并能準確解讀肢體語言將有助于采訪順利進行并取得較好效果。譬如一名記者欲采訪一位青年女工,因為沒能直接聯(lián)系到她本人,只好請廠長代勞轉(zhuǎn)達記者的采訪意圖并確定采訪時間。采訪如約在廠辦公室順利進行。采訪進行到一半時,記者察覺到這位女工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先是頻繁看表,繼而在身體前傾的同時兩只手抓住椅子的側(cè)面,就像在賽跑中等待起跑的運動員一樣。這一系列的肢體語言使記者意識到:她想馬上結(jié)束交談。于是,記者說:“如果你有更要緊的事去辦,咱們再另約時間?”于是,匆匆結(jié)束了此次采訪。事后的補充采訪中,記者才了解到,當時這位女工正處在哺乳期,而記者采訪的時間恰恰是廠里給她規(guī)定的哺乳時間。再加上采訪時,廠領導也忽視了這個問題,致使采訪的效率打了一個小小的“折扣”。盡管余下的采訪也很順利,但卻給記者留下了一段深刻的記憶。
記者在解讀采訪對象肢體語言的同時,也要留意自己的肢體語言,確保沒有無意間傳達自己不想傳達的信息。例如,有些記者在采訪中喜歡把拿在手中的筆在拇指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這種動作很容易被采訪對象解讀成:他對我說的話不感興趣,很不耐煩。而實際上這只是記者平時的習慣動作而已。
目光語言。在傳遞心靈信息的過程中,眼睛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當眼睛神態(tài)與口語傳達的心靈信息不一致時,眼神或許會比話語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
目光接觸是人際交往中最常見的溝通方式。在面對面的交談中,目光所投向的方位會對交談結(jié)果產(chǎn)生重大影響。
記者在面對面采訪專家學者、政界商界要人時,要敢于正視他們的目光,當與對方目光相碰時,切記不可躲閃或向下看或避開,否則,采訪對象會認為你是個不自信、水平不怎么樣的記者,不利于平等交流。
在與多個采訪對象交流時,如群體采訪或開座談會,記者與采訪對象交談時既要正視,又要結(jié)合環(huán)視的方式,這樣可使每一位采訪對象不至于產(chǎn)生冷落感,有利于營造和諧友好的采訪氛圍。
人們可以讓嘴保持緘默,但眼睛卻會“多嘴多舌”,目光、瞳孔會在不經(jīng)意間把你的真實想法暴露給對方。與采訪對象交流時,記者要頻繁地與對方進行目光接觸,以示關切和感興趣,但不要用眼睛死盯著對方。特別是當你的眼神很具有穿透力時,要避免死盯著對方,這會讓采訪對象自我保護意識加強,產(chǎn)生緊張、不自然、懷疑乃至敵對的情緒和態(tài)度。如果采訪對象在交談中東張西望,或者在回答問題時很少與記者進行目光交流,顯示出的則是采訪對象對訪談內(nèi)容不感興趣,記者此時要設法引導或轉(zhuǎn)換話題。在回答記者提問時,采訪對象應避開與記者視線接觸,目光閃躲,這意味著他試圖隱瞞什么事情。尤其是當采訪對象眼睛神態(tài)與口語傳達的心靈信息不一致時,眼神比話語更具可信度。這是因為人的面部所有肌肉都可以有意識地控制,除了眼睛外,眼睛的肌肉是不能有意識控制的,眼睛的反應不僅能揭示人的真情,也能揭示出不少關于此人的個性特征。
服裝語言。服裝是使人們對其主人產(chǎn)生非常強烈和直觀印象的第一要素,它在非語言溝通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服裝向他人傳送著有關自己的各種信息:經(jīng)濟條件、教育水平、價值取向、道德修養(yǎng)、文化品位、可信程度等。
衣著得體的新聞記者往往會給采訪對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著名記者邵飄萍在采訪中非常重視著裝,他認為“外交記者之服裝,亦以整潔高尚為原則,過于不入時或過于奢靡者,其足令人生厭一也。樸素之服裝,易得一般人愛敬,亦當因人因地而施?!盵6]邵飄萍所講的記者“整潔高尚”著裝原則,實際上和我們所說的“衣著得體”是同一個道理,也就是說,記者的服裝既要符合記者的職業(yè)身份,又要符合采訪的場合,還要符合采訪對象的心理和時尚及風俗習慣或約定俗成的社會規(guī)范。
如果是去采訪高級別的會議或采訪一些重要人物、知名人士,記者需要著正裝,以示重視和尊敬。去農(nóng)村采訪農(nóng)民,記者的著裝應樸實、簡潔、大方,要“入鄉(xiāng)隨俗”。倘若記者衣著太過時尚,或“奇裝異服”,采訪對象會覺得你不容易接近,缺少“自己人”的感覺,這會在無形中增加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心理距離,加大溝通難度,采訪效果也會大打折扣,甚至是無果而歸。同樣,女記者穿著時髦的吊帶背心去采訪一個嚴肅的會議、到煤礦采訪穿著潔白的襯衫顯然都是不合適的。
輔助語言。輔助語言能為記者解讀信息提供較大的幫助。輔助語言是由伴隨著口頭語言的有聲暗示組成的。它包括語速、語調(diào)、音量和音質(zhì)等聲音特點。當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或全部被加到詞語中時,都能起到修正其含義的作用。
人們說話的速度能對接收信息的方式產(chǎn)生影響。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說話速度對第一印象有著重要的影響。說話比較快的人被看成是更有能力、更可靠、更聰明的人。但是,他們也會被認為沒有說話慢的人那么誠實和值得信賴。再者,與他人的語速保持一致的人被認為有吸引力。這也提醒記者在采訪中要根據(jù)采訪對象的說話速度適時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語速,以求和采訪對象的語速盡量保持一致。這種主動的趨同,會增強采訪對象對記者的認同感,為采訪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另外,對于說話速度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說話者使用較高和有變化的音調(diào),則被視為更有能力。較低的音調(diào)難以聽到,用低音說話的人似乎是膽氣不足,所以可能被認為沒把握、不自信或害羞。因此,記者要根據(jù)采訪的現(xiàn)場環(huán)境、語境及采訪對象的現(xiàn)場變化適當調(diào)整自己的語調(diào)、音量,讓你的聲音聽起來悅耳動聽,激發(fā)采訪對象與你溝通的欲望。
此外,記者在采訪中在認真傾聽的同時,應留意捕捉“弦外之音”,即采訪對象在回答問題時聲音、語調(diào)、語速等方面發(fā)生變化暗示的信息。這些變化意味著說話人的心境、情緒有所改變,而記者要敏銳地“聞出”并關注這種變化。例如,一個情緒放松的采訪對象在剛開始回答問題時,語調(diào)平穩(wěn)、語速中等,如果一旦回答后面某個實質(zhì)性或尖銳性的問題時,忽然語調(diào)上升、語速加快,記者就要立刻意識到并及時把握住這種變化,同時更需要認真傾聽、仔細觀察。采訪對象很可能會在此環(huán)節(jié)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這時,只要不是嚴重跑題,記者不要隨意打斷其談話,而是用微笑或者點頭或者身體前傾的姿勢予以鼓勵。
非語言溝通是由采訪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的文化內(nèi)涵所決定的。不同文化的人對非語言信息的解讀在某些方面是有差異的,這就需要記者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采訪對象溝通時要注意區(qū)別對待。有一些肢體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往往表達著不同的信息。即使同一肢體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有時也是不同的,甚至是背離的。例如:將拇指和食指形成圓圈其余三指豎起朝上做“OK”的手勢,對北美洲國家而言,這種手勢的意思為“好的”、“沒問題”;日本人則把它當成“金錢”的標志;法國人認為這一手勢代表“零”;而土耳其和巴西人則把它當成侮辱的手勢。因此,記者在與采訪對象進行非語言信息溝通時要將采訪對象的文化類型、地域環(huán)境、語言環(huán)境等因素考慮在內(nèi),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非語言來進行有效溝通,為下一階段的實質(zhì)性報道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桑德拉·黑貝爾斯,理查德·威沃爾二世.有效溝通(第七版).李業(yè)昆,譯.華夏出版社,2005∶127.
[2]李彬.傳播學引論[M].新華出版社,2003∶129.
[3]亞倫·皮斯,芭芭拉·皮斯.身體語言密碼[M].王甜甜,黃佼,譯.中國城市出版社,2007∶3.
[4]李希光,孫靜惟,王晶.新聞采訪寫作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352.
[5]古畑和孝.人際關系社會心理學[M].王康樂,譯.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96.
[6]新聞文存.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401.
(作者為寧夏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