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忠
一、緒論
韓非是我國改革的先驅,他在《五蠹》中曾經寫到:“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這段話提示我們:行事不應照搬教條,應從現實出發(fā),尋找方法。毛澤東同志也多次說過,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是具體的問題,具體的分析。同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fā)展,農村學校學生就越來越少,不少學校形成了十幾個學生一個班的小班,以此為基點,我提出小學文字科領域,實行將語文、社會、思品科等有關的活動課集中安排一人任教,并以氣質分析為突破口,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的觀點,這一觀點在我的實踐中已初步見效。
二、本論
(一)現實性分析
1、人才的競爭體現在綜合素質的競爭,“三個面向”的宗旨就是要求我們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2、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落實和西部大開發(fā)的展開,農村學校的條件已有一定改善,圖書添置,普通電聲設備的配備,都為實行綜合學科教學提供了物質基礎。
3、農村小學尤其是村校,科目繁多與教師編制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為防止只抓語數現象,不少學校采取跨年級、多學科排課,稍不慎就會造成一方面基礎學科素質教育跟不上,另一方面,備課繁雜等造成素質教育落不到實處。
4、 將文字科目,以班為單位安排一人上,制定綜合考核目標,利用正遷移效應,有利于快速提高學生的素質。
(二) 可行性分析
1、 綜合教學有利于學生素質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教育家王國維先生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備真、善、美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教育之事起……如此,人之能力無不發(fā)達且調和。”這在蔡元培、陶行知的實踐中也有所反映。
2、小學語文、社會、思品等文字性學科,都與人文精神關系密切,在培養(yǎng)學生文字語言表達能力,在培養(yǎng)思想素質、審美素質,在培養(yǎng)學生合作競爭的積極心態(tài)等諸方面,都存在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正遷移效應,諸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就可以達到綜合素質全面提高。
3、學生氣質差異是個性特征中最顯而易見的現象,是不同個性的物質性表現之一,以此為突破口,因材施教,在綜合學科中讓學生素質全面提高也是科學可行的。
4、現行的教材內容交叉現象極為普遍,為我們綜合教學提供了便利。
5、綜合上課與分類考核并不矛盾,因為我們實施的是各種數值協(xié)調共同發(fā)展戰(zhàn)略,相反,他更適應真正評估素質的檢測。
(三) 操作舉例
1、 融洽式 相關內容安排在一起上,如課文《長城》、《桂林山水》、《草原》、《林?!房梢苑謩e與社會課中《長城與故宮》、《長江三峽與桂林山水》、《內蒙古草原》、《東北大地》連在一起上,語文課文的優(yōu)美描述與社會課的廣泛介紹及圖冊互相補充,學生樂學又易學。
2、主次式以某學科教學為主,相機滲透其他學科知識,并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我們熟悉的在語文教學中滲透道德、審美、環(huán)境等教育。又如我們在社會課上,講《黃土高原》,可以讓學生隨音樂即興表演《黃土高坡》勁舞,可以讓學生朗誦《回延安》;上思品課,抓住 一課一中心體系,實時分析中心突出與選材,讓學生從課外書中講“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如此等等,不僅可以讓學生,明白事理增長知識,更讓學生各種素質都得到培養(yǎng)。尤其是社會、思品課本中有不少優(yōu)美詞句、格言警句,隨時讓學生摘錄搜集,小至對學生積累語文素材,大至對學生思考人生,都有極大的意義。
(四)剖析氣質突破式
氣質差異特征是學生個性差異最具色彩最易分辨的特征,我們先將學生按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抑郁質做基本劃分,在參考組織能力和學習基礎將之劃分為強型和弱型兩類,而后綜合搭配,分為三到四個學習小組,每小組選一個有感召力的組長。在此基礎上我們從課內到課外開展一系列的競賽性素質教育活動,各小組實力相當,氣質色彩均多姿,抓住模仿說和強化說規(guī)律,并隨時評分,期末總結。在競賽效應中,各位同學的素質比能盡快提高。
1、小組內的帶動效應以培養(yǎng)學生自信樂觀心態(tài)為例,我們編或選一篇課本劇,劇中角色不同氣質,讓各小組在相同的時間排練,必須人人參與,而后在活動課中集中表演,各小組在領頭羊帶動下,朗誦臺詞、設計動作、表演化妝等,同學帶同學,輕松又利索,羞澀怯懦者一定會明顯好轉。
2、小組間的競賽效應有時一個問題,各組均抽強型回答,有時同一段話,各組均抽強型讀。社會課上預先布置搜集香港和澳門的資料,課堂上,對各組點兵,各組一人說一項,老師就當評分員,弱對弱來強對強,兵對兵來將對將,由于各組實力相當,競賽異常激烈,評分相差不多。
3、針對氣質總調控 同班多學科一人綜合上,靈活上,與學生接觸機會多,可以針對氣質差異,靈活施教與管理。
三、結論與說明
(一)實施按班綜合科安排任課教師按氣質搭配進行競爭訓練,必能促進學生素質快速全面提高。
(二)若把本論誤認為變相抓語文的應試教育,則實在有違我的初初衷。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qū)小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