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肅
摘要:漢語能愿動詞和英語情態(tài)動詞是兩種語言中相對應(yīng)而又封閉的一個語法和語義范疇。因此留學生在這一方面容易犯錯誤。而其中“會”與“能”是留學生極易用錯的兩個能愿動詞。是留學生習得能愿動詞的一大難點。文章會對“會”和“能”相關(guān)的偏誤進行分析,探究偏誤的原因 、習得的難點和促進教學的方法。
關(guān)鍵詞:能愿動詞;偏誤分析
一、漢語中能愿動詞“會”和“能”的義項和性質(zhì)
(一)“會”的義項,其核心意義為“可能性”:
會1:能力,有完成某事的可能性,表示“能力”的“會”屬于實意義動詞。如:他會彈琴,我不會。
會2:意愿/ 許諾,表示懂得干什么和能夠干什么。如:你放開我,我自己會走。會2也表示按慣常某事有發(fā)生的可能性。如:一到雨天,他的腿就會疼。
會3:推測,經(jīng)推斷某事有發(fā)生的可能性。如:傍晚有火燒云,看樣子明天會是個大晴天。
(二)“能”的義項,其核心意義為“具備完事條件”。
能1:有能力干什么,具備內(nèi)在完事條件。如:他能坐100個俯臥撐。
能2:表示有條件或某種用途,具備外在完事條件。如:
能3:表示許可或允許,具備情理成事條件。如:你不能脫離群眾。
能4:推理,表示有某種可能,具備事理/邏輯成事條件。如:萬里無云,哪能下雨。
能5:意愿,具備意愿成事條件。如:如果你能來參加我的生日宴,那將是我對大的榮幸。
二、偏誤分析
Carl James把偏誤分為五類:遺漏,錯序,誤加,誤形,雜糅。而能愿動詞的偏誤分析分為四種:遺漏,誤加,錯序和雜糅。
(一)遺漏偏誤例句:
幾十年以后,我很想念在這里的日子。(×)
幾十年以后,我會很想念在這里的日子。
“會”在這里表示某件事情或狀態(tài)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A例句中遺漏了“會”,就把將要發(fā)生的可能性給忽略了。
(二)錯序偏誤例句:
明天晚上課講座會聽去。(×)
明天晚上的講座會去聽。
這種錯誤常常出現(xiàn)在日本留學生身上。因為日語的能愿動詞是放在動詞后面的,學生很容易把母語語序遷移到漢語中來。
(三)誤加偏誤例句:
書對我來說這樣好,我怎么會能離開它?(×)
書對我來說這樣好,我怎么能/會離開它?
同時使用了“能”和“會”,學生沒有掌握好“會2”和“能4”都可以表示現(xiàn)實的可能性,所以出現(xiàn)了重復(fù)。
(四)雜糅偏誤例句:
1.“會”和“能”的混用
A. 我們國家的每個人都說英語,不能說漢語。(×)
我們國家的每個人都說英語,不會說漢語。
會2和能4都表示現(xiàn)實的可能性,可以互相替換。但是例句A要表達的意識只能用會1,不能用能4.
2.與其他表達方式的混用
B. 兒子說他不會記住,所以媽媽留了一張紙條給他。(×)
兒子說他記不住,所以媽媽留了一張紙條給他。
某些表示動作-結(jié)果的動詞詞語,否定式時一般用可能補語,而用“會”或“能”比較別扭。
三、偏誤成因分析
(一)母語負遷移
二語習得和學習有關(guān)的語言遷移理論早在50年代就提出來了,它指的是學習者在用目的語進行交際時,試圖借助于母語的語音、詞義、結(jié)構(gòu)規(guī)則或文化習慣來表達思想這樣一種現(xiàn)象。語言遷移一般有兩種:正遷移和負遷移。當母語的某些特征同母的與相類似或完全一致時,往往出現(xiàn)正遷移;而當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點不同的時,學習者借助或沿用母語的一些規(guī)則,就會產(chǎn)生母語負遷移。
(二)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指因人的認知能力跟某種語言規(guī)則產(chǎn)生矛盾而出現(xiàn)的偏誤。在自然語言中,有些語法點形式和意義的關(guān)系不夠單一、凸現(xiàn),自然度比較低,這就是導(dǎo)致產(chǎn)生認知難度。
(三)回避策略
在初級階段,由于“能”作為剛導(dǎo)入的新規(guī)則,大多數(shù)學習者還不會使用,對某些用法不確定,他們大多采取一種回避的態(tài)度。
四、教學對策
讓留學生掌握能愿動詞“會”和“能”各個義項的特點及區(qū)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生的學習難點不是母語與漢語之間明顯的差異,而是母語與目的語相似的地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教學重點放在容易產(chǎn)生詞義混淆的地方,極可能準確的說明二者之間的差異。這樣可以大大避免偏誤的出現(xiàn)。
(作者簡介:閆 肅(1986.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滿族,吉林大學文學院10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