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倩,段宵宵,梁多宏,劉艷
(1.沈陽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2006級預防醫(yī)學2班,遼寧 沈陽 110034; 2.2007級預防醫(yī)學1班;3.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是指在無成癮物質條件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現象,它主要表現在由于過度和不當的使用網絡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的損害,并伴隨和上網有關的耐受性、戒斷反應以及強迫行為等[1],又稱為病理性互聯(lián)網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IA)。有研究顯示[2-3],父母長期不當的養(yǎng)育方式對青少年的正常心理發(fā)育、人格的形成及行為有不良影響, 從而造成青少年的社會適應不良,容易形成網絡成癮。本研究對沈陽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網絡使用情況及其父母教養(yǎng)方式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現階段醫(yī)學生網絡成癮的狀況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為及早發(fā)現網絡成癮者,進而采取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1 調查對象 以沈陽醫(yī)學院在校大學生作為目標人群,選取預防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共377人作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377份,回收有效問卷344份,有效率91.2%。其中,男生106人(30.8%),女生238人(69.2%);大一學生107人(31.1%);大二學生77人(22.4%);大三學生58人(16.9%);大四學生64人(18.6%);大五學生38人(11.0%)。
1.2 調查方法 采用現況調查的方法,自擬調查表,以一人一表的形式。正式調查前先預調查30名大學生,修改完善調查表,以保證此次調查的可行性。所有調查員經過統(tǒng)一培訓。在調查前,向被調查者解釋清楚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并請輔導員老師回避,消除學生的顧慮,保證調查的可靠性。被調查者以無記名方式填寫調查表,所有調查表均當場收回。
1.3 研究內容
1.3.1 一般情況 包括性別、年級、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是否特困、是否學生干部、對專業(yè)的滿意度、對生活的滿意度等情況。
1.3.2 網絡使用情況 采用楊曉峰等[4]編制的大學生網絡成癮量表。量表由30個題目組成,采用5級評分法。根據總分判定測試者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分數越高,表明網絡成癮的程度越嚴重。通過測試將網絡使用者分為網絡使用正常者、網絡使用依賴者,網絡使用成癮者三類。
1.3.3 父母教養(yǎng)方式 采用由瑞典Umea大學精神醫(yī)學系Perris等人于1980年編制,經我國岳冬梅等[5]修訂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評價量表(EMBU)。量表由6個父親教養(yǎng)方式因子和5個母親教養(yǎng)方式因子構成。父親教養(yǎng)方式因子包括情感溫暖、理解(EF1),懲罰、嚴厲(EF2),過分干涉(EF3),偏愛被試(EF4),拒絕、否認(EF5),過度保護(EF6),共58個項目;母親教養(yǎng)方式因子包括情感溫暖、理解(EM1),過分干涉、過度保護(EM2),拒絕、否認(EM3),懲罰、嚴厲(EM4),偏愛被試(EM5),共57個項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核實調查表,剔除填寫不完整、有邏輯錯誤以及不符合要求的問卷,建立數據庫,利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對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得分在網絡使用正常、網絡使用依賴、網絡使用成癮三組之間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特征醫(yī)學生的網絡成癮發(fā)生率比較進行χ2檢驗。
2.1 醫(yī)學生網絡使用的基本狀況 344名醫(yī)學生中有332人上網,上網率為96.5%。其中男生上網103人,上網率為97.2%,女生上網229人,上網率為96.2%。332名網絡使用者中,正常使用者205名,占61.7%,使用依賴者72名,占21.7%,使用成癮者55名,占16.6%。
2.2 不同特征醫(yī)學生網絡成癮情況 表1可見,網絡成癮發(fā)生率在年級、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是否特困、是否學生干部上無明顯差異(P>0.05);網絡成癮發(fā)生率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χ2=25.86,P<0.01),男性成癮發(fā)生率(29.1%)明顯高于女性(10.9%);網絡成癮發(fā)生率在專業(yè)滿意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χ2=14.00,P<0.01),專業(yè)不滿意組成癮發(fā)生率(30.8%)明顯高于專業(yè)滿意組(13.1%)。網絡成癮發(fā)生率在生活滿意度上存在顯著差異(χ2=44.42,P<0.01),生活不滿意組成癮發(fā)生率(55.3%)明顯高于生活滿意組(13.7%)。
表1 不同醫(yī)學生網絡成癮發(fā)生情況
續(xù)表
2.3 醫(yī)學生網絡成癮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 對網絡使用正常、網絡使用依賴和網絡使用成癮這三組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評分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由表2可見在父母情感溫暖理解(EF1、EM1),懲罰嚴厲(EF2、EM4),拒絕否認(EF5、EM4)因子上,三組間各因子評分存在顯著性差異。以上因子經兩兩比較,見表3,在父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網絡使用正常組與網絡使用依賴組、網絡使用成癮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父親懲罰嚴厲因子上,網絡使用成癮組與網絡使用正常組、網絡使用依賴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父親拒絕、否認因子上,各組之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母親情感溫暖理解因子上,網絡使用正常組與網絡使用依賴組、網絡使用成癮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母親拒絕否認因子上,網絡使用正常組與網絡使用依賴組、網絡使用成癮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母親懲罰嚴厲因子上,網絡使用正常組與網絡使用依賴組、網絡使用成癮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表2,表3我們可以看出,網絡使用成癮組父母溫暖理解因子得分顯著低于網絡使用正常組,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懲罰嚴厲,拒絕否認因子得分顯著高于網絡使用正常組,P<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網絡使用成癮組、依賴組、正常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評分比較
表3 網絡使用三組之間父母教養(yǎng)方式各因子評分的兩兩比較
本調查中,醫(yī)學生上網率為96.5%,上網行為較為普遍。網絡成癮率為16.6%,與國內外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研究結果(7.1%~15.8%)相近[8]。男生成癮率(29.1%)較女生成癮率(10.9%)相對較高,差異具有顯著性。分析其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男生在天性方面比女生更喜好新鮮事物,并且對計算機和網絡知識、技能較為擅長。網絡為用戶提供了十分方便和快捷的信息交流平臺,這恰好能夠滿足男生的獵奇心理,尤其是近幾年網絡游戲的盛行,對男生的吸引力極大,導致男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網絡上。其次,可能是由于男女對于感情的宣泄和處理方式不一致:男生在遇到心理沖突和困惑的時候不愿對同伴、家長、老師傾訴,當個人無法解決這種矛盾的時候,他們可能會選擇在網上尋求支持,從而導致網絡成癮。最后,從眾和趨同心理也是大學男生網絡成癮多發(fā)的原因,男生之間的密切交流和互相影響可以加劇對網絡游戲等的迷戀。從表1可以看出,生活滿意度和專業(yè)滿意度兩個水平上的網絡成癮發(fā)生率存在顯著性差異。這種差異可能是由于醫(yī)學院校的學科內容枯燥,課業(yè)負擔較重,院校的文化娛樂活動又不如綜合性院校豐富,如果學生對生活和專業(yè)不滿意,在現實生活中又體驗不到學習所帶來的成就感,就往往更容易選擇網絡來滿足自己,最終導致網絡成癮。
家庭是每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不僅僅家庭的環(huán)境、經濟、結構和氣氛會影響個體的成長,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以往的研究表明[6-7],家庭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直接影響作用,特別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明網絡使用成癮組與網絡使用正常組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網絡成癮組在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上顯現出更高的拒絕否認、懲罰嚴厲,更少的情感溫暖、理解,這可能是導致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重要原因。一味的批評和否認的教育方式會降低子女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形成自卑的心理;還會形成膽怯、不善交際、逆反、壓抑等個性。通過網絡,他們可以宣泄自我,可以獲得更多的傾訴空間和對象,滿足他們的交往欲望;可以逃避現實,沉溺于虛幻的世界。同時網絡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他們對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和需要。父母對子女的愛,能夠使他們更多地體驗到生活的快樂和人際之間美好的情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家庭的溫暖關愛,可減低子女的焦慮感和挫折感,當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遭遇到一系列不愉快的事件時,如果父母能夠在情感上給予支持,處理方法上給予指導,那么他們就能以沉著的態(tài)度應付現實中的各種問題;家庭能夠給子女提供一個避風港,能夠讓他們得到情感上的寄托,最終使他們形成獨立、開朗、成熟的個性,樹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現實的社會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虛幻的網絡世界就不會給他們形成強大的吸引力了。
參考文獻:
[1]朱克京,吳漢榮,田書桐.大學生網絡成癮的成因和干預[J].國外醫(yī)學 社會醫(yī)學分冊,2003,20(1):151-191.
[2]傅深省,留鷹航,吳少釵.網絡成癮青少年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中外醫(yī)學研究,2009,7(7):5-7.
[3]劉秀芬,黃悅琴,李立明.父母教育方式與人格障礙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15:208-209.
[4]楊曉峰,陳中永.“大學生網絡成癮量表”的編制及其信效度指標[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4):89-93.
[5]岳冬梅.父母教育方式評價量表.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3,122-129.
[6]席震芳,張曉陽.初中生網絡成癮傾向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2):135-155.
[7]彭陽,周世杰.青少年網絡成癮與家庭環(huán)境、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15(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