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榮
一家單位食堂有兩個打飯窗口,兩位阿姨各負(fù)責(zé)一個。
每天到了開飯時間,兩個窗口前就會自覺地排起兩條長隊。兩個窗口的菜完全一樣,兩個阿姨打菜的進度也差不多。剛開始時,到食堂就餐的人,往往是看哪邊的隊伍排得稍短些,就站在哪個隊尾。可是慢慢地,情形悄悄起了變化,左邊窗口前排的隊,總是要比右邊的那個隊長出很多,很多人寧愿選擇左邊的長隊,也不去右邊的短隊。有時候,明明右邊已經(jīng)沒人排隊了,可大家還是站在左邊的隊伍中,寧愿餓著肚子排隊等待。
打菜的兩個阿姨,都是食堂聘用的臨時工,年齡差不多,態(tài)度都很和善,飯菜的分量也幾乎沒什么區(qū)別??墒?,為什么很多人會選擇左邊的窗口呢?
原因在于一個很微小的細(xì)節(jié)。右邊窗口的阿姨,打菜時一勺子下去,簡單、干脆、利落,火候把握得很好,每次的分量基本上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偶爾多出了一點兒也不會扒拉回去。而左邊的阿姨,則是將那一勺菜一分為二,先打半勺,再打半勺。區(qū)別就在于后半勺,很多人就是沖著它來的。比如紅燒肉,男同事一般喜歡肥肉多一點兒,而女同事更喜歡瘦肉。左邊的阿姨打菜前會先看看客人,再給你打那后半勺,喜歡肥肉的,就給你揀幾塊肥膩的;喜歡瘦肉的,就給你挑幾塊瘦肉多的。再比如西紅柿炒雞蛋,有人偏好雞蛋,有人喜好西紅柿,沒關(guān)系,左邊阿姨那后半勺,會根據(jù)你的偏好打給你。
同樣一份菜,便有了細(xì)微的區(qū)別,正是這點小小的不同,使每個人盤中的那道菜有了迥異的滋味。這份滋味,不在于菜有什么差別,而是一份心意。左邊阿姨說得好:“我就是想把最好的給你們。”
我家小區(qū)附近聚集著一些賣水果的流動商販,沿著小區(qū)外的道路一字排開。聽口音,這些商販都來自同一個地方,賣的水果也差不多。我常來買水果,而且只在那個頭上扎著花布頭巾的大嬸那兒買。因為我不大會挑選,所以每次都是她幫我挑。她拿起一只水果,前后看看,放進塑料袋,或重新放回水果攤兒,然后,再拿起另一只。她的神情那么專注,好像她不是賣水果的,而是來買的顧客。我能看出,她挑的都是攤兒上最好的。
她的生意明顯比其他幾個小販好很多。不獨對我,對每一個來她這兒買水果的人,她都會細(xì)心幫忙挑選,總是將自己水果攤兒上最好的水果選給顧客。
有一次,我忍不住問她:“你把好的都挑給我了,剩下來的不是難賣了嗎?”她憨憨地笑著,用方言回答:“不會啊,俺從市場批發(fā)水果的時候,都是挑好的,偶爾有些不好的,俺在家里已經(jīng)先篩選過了。俺攤兒上的水果都是好的,只不過,俺將最好的水果挑給你了?!?/p>
我恍然大悟,對啊,她只是把最好的挑給了眼前的顧客,換句話說,無論你什么時候來買水果,買到的都是她攤兒上最好的水果。
永遠(yuǎn)把最好的給你,這是多么樸實、又多么深奧的處世之道啊。
(摘自作者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