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紅靜
(東北財經大學 雜志社,遼寧 大連 116025)
專業(yè)主義的興起是近代社會科學知識生產制度化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趨勢,尤其是理論研究的學科化發(fā)展,“每一個學科都試圖對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差異進行界定,尤其是要說明它與那些在社會現實研究方面內容最接近的學科之間究竟有何分別”,從而推動了理論研究不斷向前發(fā)展。[1]《財經問題研究》作為一本財經理論研究類期刊,1979年由財政部批復創(chuàng)刊,東北財經大學主辦,屬財經類學術期刊,國內外公開發(fā)行。它始終圍繞社會實踐問題,推動經濟學研究范式和方法創(chuàng)新,欄目覆蓋了經濟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推進了經濟學的發(fā)展和提高。該刊連續(xù)多年被評為中國經濟類核心期刊、遼寧省一級期刊、大連市優(yōu)秀期刊,是教育部名欄期刊和CSSCI來源期刊。[2]本文從中國知網(www.cnki.net)“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檢索到該刊1979—2012年共6245篇論文(截至2012-02-05)作為研究樣本,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促進該刊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與參考標準。
基金項目資助論文的數量和基金的級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創(chuàng)新水平,可以說期刊刊載基金論文的比例越高,說明期刊與國家關心的現實問題越密切相關?!敦斀泦栴}研究》從1979—2012年共有45種基金資助595篇論文,其中13種國家級別的基金資助478篇論文,32種省部級基金資助117篇論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論文199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論文201篇,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論文28篇,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資助論文18篇,霍英東教育基金資助論文9篇,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資助論文8篇,僅2009年《財經問題研究》的基金論文比例就達到36%,保證了《財經問題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和較高的學術水平。而且發(fā)文質量高,老一輩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許滌新、薛暮橋、駱耕漠和劉國光等都曾在該刊發(fā)表文章,闡發(fā)我國經濟改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引領了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思辨與潮流。[2]林毅夫、錢穎一、樊綱、李揚、呂政、金碚、裴長洪、胡鞍鋼、周小川、宋光茂、周天勇、鄧子基、賈康和巴曙松等著名經濟學家都紛紛撰文,記錄當代中國經濟理論研究與探索的最新成果,一篇篇文章無不見證當代中國經濟發(fā)展和崛起的歷程。
《財經問題研究》自創(chuàng)刊以來,就一直關注金融、企業(yè)經濟、宏觀經濟管理、經濟體制改革、投資等財經類主要學科,30多年來從未改變,僅2011年一年時間就發(fā)表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文章98篇,企業(yè)經濟和金融文章共126篇,如表1所示。這種始終如一已經形成固定的風格,進而形成了該刊的核心競爭力,為專業(yè)化發(fā)展鋪平了道路。
表1 1979—2012年《財經問題研究》學科類別追蹤
高頻關鍵詞可分為代表研究方向和代表研究方法兩大類。
在代表研究方向的關鍵詞中,1979—2012年各年前15個高頻詞中,經濟增長出現71次,貨幣政策出現34次,上市公司和中小企業(yè)各出現34次,國有企業(yè)出現39次,公司治理出現33次,知識經濟出現28次,如表2所示。這些數字說明它們是《財經問題研究》長期關注的研究主題,這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期刊定位與研究方向。
表2 1979—2012年《財經問題研究》研究熱點
代表研究方法的詞頻主要有表征“實證”的詞頻。在對6245篇文章進行分析時發(fā)現,“實證”一詞在1987年戴炳源《經濟體制改革與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化》中首次出現,[3]2000年王振山和王志強的《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途徑的實證研究》一文首次出現“協整檢驗”,被引頻次260,達到運用實證研究的高峰[4]。1982 年首次出現“計量”,[5]1998 年首次出現“實驗經濟學”,[6]2005 年出現“VAR 模型”和“Granger檢驗”,另外,博弈分析、數據包絡分析等實證性詞頻增長迅速,表明《財經問題研究》注重定量分析方法、計量方法與數理模型,在研究方法上始終走在最前端。由此可見,該刊在學術研究上已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和相對穩(wěn)定的研究體系。因而,依據高頻詞的統(tǒng)計反映《財經問題研究》學術分布可為作者投稿指明方向并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選取內稿數量/論文總數和社交活動兩個指標,從定量和定性兩方面考察該刊的對外開放度。
目前絕大多數學術期刊的辦刊單位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學術期刊作為傳播思想的重要陣地對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內部的工作人員都會把自己單位的學術期刊作為傳播本單位思想的自家人。從期刊發(fā)展的角度看,內稿如果質量較好,錄用無可厚非,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大部分的內稿由于自家人發(fā)表自家人的文章,都不可避免有投機和尋租的嫌疑,質量相對遜色。所以從戰(zhàn)略角度分析,一個雜志內外稿件的比例從某種程度上反映著該刊的對外開放度。期刊如果希望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應該放寬視野,擴大選稿范圍,從整個學術領域選取稿件,爭取多發(fā)表外稿。以《財經問題研究》為例,從中國知網的調查發(fā)現,論文總數6245篇,其中內稿數量1654篇,占比26%,外稿占總發(fā)表稿件數量的70%以上,可以說這個數字說明《財經問題研究》的對外開放度較好,與國內財經院校的聯系緊密,視野開闊。而且該刊采用“稿件采編系統(tǒng)”,在這一平臺上運用網絡的及時性,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取全球范圍內的稿件,制度上的規(guī)定極大地降低了尋租和投機的行為,推動了財經學術整體發(fā)展。
從社交活動方面看,早在1998年,該刊就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央黨校經濟研究中心、《經濟研究》編輯部、東北財經大學經濟系聯合舉辦“新制度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研討會”;2005年,該刊與《經濟研究》編輯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第五屆中國青年經濟學者論壇”,邀約著名經濟學家朱玲、張維迎、白重恩等參加此次論壇并做了重要演講,百余位來自全國各地院校的青年學者分專題進行了學術討論。1979—2012年每年都多次參與產業(yè)組織方向的論壇,與國內知名學者面對面溝通和交流。2011年參與“勞動經濟學國際研討會”并刊發(fā)張忠任的論文,加強了與國際上知名學者的溝通和聯系。[7]
1972年,加菲爾德提出了影響因子指標,隨后數年這個指標都是國際上主流的期刊評價指標之一,指的是某刊前兩年發(fā)表的論文在統(tǒng)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與該刊前兩年發(fā)表論文總數的比值。近年來《財經問題研究》的影響因子逐年上升,2009年總被引頻次在財經類理論期刊中排名前五名,比較靠前,影響因子、被引半衰期也相對靠前,他引率排名第十一,與其他指標相比略低,不過學科擴散指標第三,說明該刊文章雖然他引率不是很高,但是在該領域的擴散能力卻很強,如表3所示。而且《人大復印資料》《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和《經濟研究參考》等行業(yè)內著名專業(yè)期刊每年都會轉載《財經問題研究》50篇左右的文章,有的是全文轉載,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該刊的專業(yè)影響力。而且從轉載情況來看,2011年《人大復印資料》轉載40篇,《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和《經濟研究參考》分別轉載3篇,2004—2006年《人大復印資料》每年分別轉載29、34、30篇,可謂數量不小。
表3 2007、2009年《財經問題研究》的影響力
自1979年《財經問題研究》創(chuàng)刊以來,人員配備始終本著“高、精、尖”原則,主編由校長擔任,副主編由教授擔任,所有編輯全部是正式全職在崗職工。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和摸索,《財經問題研究》逐步形成“兩大戰(zhàn)略,三類標桿,五種模式”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理念,組建起一支專業(yè)化的編輯隊伍。
《財經問題研究》始終重視對編輯進行專業(yè)化培養(yǎng),每年都派編輯去全國各地參加交流會、研討會和編輯實務培訓,尤其是對新到崗的編輯加強培訓力度,先后赴上海、杭州參加期刊編輯實務培訓班和“咬文嚼字”講習所進行專業(yè)訓練。在走出去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安排新編輯到出版社和印刷廠實踐,了解整個出版流程,通過實踐最直觀、最快捷地對所從事的行業(yè)有初步卻明朗的認識。同時,定期邀請出版社的相關業(yè)務負責人從排版和系統(tǒng)轉換等方面對編輯進行編稿講解,每周定期安排編輯登錄“新聞出版知識在線”學習平臺,以遠程教育模式接受繼續(xù)教育和業(yè)務培訓。為適應網絡環(huán)境和數字出版產業(yè)化發(fā)展趨勢,邀請專業(yè)人士開展全體編輯的采編系統(tǒng)應用培訓,使全體編輯適應新形勢,加快稿件審理速度,提升編輯素養(yǎng)。
(1)“開放式”培訓。通過開放式的編輯知識競賽增加編輯的專業(yè)知識,用實戰(zhàn)提高其應變能力和短時組織成稿能力,使編輯們在競賽中增加知識積累?!敦斀泦栴}研究》幾乎每年都有不少于3位編輯參加遼寧省和大連市舉辦的期刊編輯知識競賽,對獲得名次者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以此激勵編輯不斷提升理論修養(yǎng)。
(2)“學術性”培訓。調查顯示,編輯部積極鼓勵支持編輯深入各種學術年會,無論是系統(tǒng)內的學術會議還是系統(tǒng)外的學術研討會,都是編輯們收集信息、積累知識、提高專業(yè)水平和綜合素質的“練功場”。尤其是參加國際性的專業(yè)學術會議,有利于編輯擴大視野,捕捉理論前沿。
(3)“課題式”培訓。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2009—2012年第二批編輯學研究基金資助課題評審中,韓淑麗編審主持的“網絡環(huán)境下學術期刊質量的提高”和劉艷編審主持的“論高校學報的選題策劃問題”獲準立項,2010年孟耀副編審出版《期刊編輯與出版規(guī)范——編輯、作者與期刊出版問題研究》一書,三位老編輯以課題和書籍為基礎,培養(yǎng)雜志社編輯人員如何面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期刊質量,如何開發(fā)優(yōu)質選題和如何規(guī)范編輯校對業(yè)務。這對于培養(yǎng)深度和廣度兼?zhèn)涞木C合人才十分有益。
(4)“一對一”培訓?!敦斀泦栴}研究》為每一個新編輯都配備一位老編輯做老師,在工作中指導和傳授編輯實務,真正做到“傳、幫、帶”。這種模式磨煉老人,鍛煉新人。以此為契機,資深老編輯定期對新編輯進行內部培訓,講授和總結實際工作中容易出現及必須注意的問題,在反復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問題并及時糾正,使新入職的編輯少走彎路。
(5)組織策劃能力培養(yǎng)。出色的欄目是刊物的靈魂,而欄目是由一篇篇看似單薄的文章組成,將不同的文章整合在相應的欄目下,對編輯的策劃能力提出了嚴格要求。該刊每一期的欄目設置和重點文章選拔,都飽含編輯的心血,并經過反復論證和集體商討。在商討和論證的過程中不斷提高編輯自身組織策劃的能力。這種努力也得到了鼓勵,在遼寧省第十二次期刊優(yōu)秀編輯作品評選活動中,楊全山編輯的《行為金融學基本問題》一文榮獲一等獎。
《財經問題研究》建立以轉載率、轉摘率和差錯率為標桿的績效考核制度,從這三方面定量考核每一位編輯的業(yè)務能力,并進行相應的獎懲。
《財經問題研究》30多年的發(fā)展變遷,為學術界提供了透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脈搏的窗口。以厚重的篇幅、開放的視野、鮮明的特色,聚焦經濟改革的熱點、難點,成為改革開放初期思考中國經濟發(fā)展前路和步伐、推動中國經濟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代表性刊物。30多年的歷史跨越,《財經問題研究》始終堅持辦刊宗旨,密切聯系學界同仁,對外開放度較高,為促進財經科學學術交流、推動經濟學研究的發(fā)展和提高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始終保持學術性、時代性、創(chuàng)新性、前瞻性的風格,致力于財經學科的繁榮與發(fā)展。始終圍繞社會實踐問題,推動經濟學研究范式和方法創(chuàng)新。
專業(yè)化的辦刊之路是大勢所趨,編輯的專職化傾向已成定局?!敦斀泦栴}研究》應該在良好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揮智力資源的作用。全面調動編委、匿名評審專家,以及年輕化、學者化的編輯團隊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編輯人員參加國內外各級編輯出版專業(yè)研討和培訓,促進編輯隊伍視野的開闊和素質的提高。但是《財經問題研究》編輯部附屬于行政機構,編輯出版專業(yè)學術期刊,在沒有經費來源和地位承認的情況下,完全是憑借編輯們對學術的熱情,自發(fā)而默默地努力。建議給予《財經問題研究》更多關注,而不是只將其簡單地作為一個教學輔助部門對待。尤其是在學術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經費方面給予更多關照,提高對編輯人才的物質與精神激勵。爭取將該刊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學術型、外向型、國際化的財經類學術期刊。
[1]沃勒坦斯.開放社會科學[M].劉 鋒,譯.上海:三聯書店,1997:32.
[2]艾洪德.傳承 磨礪 創(chuàng)新——紀念《財經問題研究》創(chuàng)刊30年[J].財經問題研究,2009(10):130-132.
[3]戴炳源.經濟體制改革與收入分配差距的變化[J].財經問題研究,1987(11):25-28.
[4]王振山,王志強.我國貨幣政策傳導途徑的實證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00(12):60 -63.
[5]葛長庠.關于“計量經濟學”的若干問題初探[J].財經問題研究,1982(3):64-67.
[6]楊志勇.實驗經濟學的興起與公共產品理論的發(fā)展[J].財經問題研究,2003(4):58-61.
[7]張忠任.基于價值“差異性”理論的人力資本認識及其現實意義[J].財經問題研究,2011(11):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