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佳
摘 要:《梁?!吩趪鴥缺蛔u為“民族的交響音樂”,整部協(xié)奏曲呈現(xiàn)出純樸、清逸、幽思并帶著濃郁民族風格的泥土芳香和仙樂般的境界,又運用西洋音樂的體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當代小提琴中國民族音樂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
關鍵詞:陳剛;何占豪;民族交響音樂;梁祝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4-0211-01
一、作曲家生平簡介
陳鋼1935年生于上海,是中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在求學期間,他即以其與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夫懵曋型鈽穳?。
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是中國杰出的音樂家。1959年,與陳鋼合作創(chuàng)作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后來改編過琵琶、古箏、二胡、高胡、革胡及鋼琴的五重奏版本。他的主要作品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等。
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創(chuàng)作背景
1.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民間傳說故事
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祝家莊,聰明的祝員外之女祝英臺沖破封建傳統(tǒng)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里,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英臺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后,梁山伯得知祝英臺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英臺求婚??墒亲S⑴_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于得不到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臺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來到梁山伯的墳墓前,向蒼天發(fā)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山伯的墳墓突然裂開,祝英臺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
2.該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過程
1958年初秋,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向全校師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膽創(chuàng)作,以優(yōu)異的成績向國慶10周年獻禮”的口號,組建了一個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成員都是優(yōu)秀的在校學生,陳剛和何占豪也在其中,其奮斗目標是要向優(yōu)秀的古典作品學習、借鑒?!读鹤!穮f(xié)奏曲的最初一稿,寫了相愛、抗婚、投墳這幾個段落。尾聲是投墳之后第一主題“懷念”的再現(xiàn)。校方在審讀了初稿之后,把何占豪與陳鋼叫到辦公室,否定了這樣的結束處理?!皯涯钍潜匾模o人壓抑的感覺。音樂要傳神?!苯ㄗh尾聲增加一段“化蝶”:“這是對封建勢力最強烈的反抗”。向兩位學生講述了革命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把兩位學生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于是,《梁?!酚辛爽F(xiàn)在富有浪漫色彩的“化蝶”,作品因此實現(xiàn)了ABA的曲式結構,作為交響樂的藝術形態(tài),更顯完整。要主要的意義,它使協(xié)奏曲的主題有了一個升華。
三、《梁?!返囊魳贩治?/p>
該曲是一首單樂章標題協(xié)奏曲,曲式結構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三個部分。
1.呈示部
(1)引子:引子部分一開始用長笛模仿鳥的叫聲吹奏出一段華彩的旋律,呈現(xiàn)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了那純樸而美麗的“愛情主題”。
(2)主部:小提琴奏出富有詩意的愛情主題,大提琴以渾厚圓潤的音調與小提琴的輕盈柔和形成對答,最后由全體樂隊再次奏出愛情主題。
(3)連接部與副部:連接部是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對比的曲調,是一段節(jié)奏自由的華彩。副部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回旋曲,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
(4)結束部:這段音樂轉為慢板,再度出現(xiàn)小提琴與大提琴情意綿綿的對話,其中斷斷續(xù)續(xù)的音調,表現(xiàn)了女扮男裝的祝英臺欲言又止,矛盾害羞的內在情感。表現(xiàn)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依依不舍的情景。
2.展開部
這部分描寫了“抗婚”、“樓臺會”、“哭靈、控訴、投墳”這三個情節(jié)。
(1)“抗婚”:突然,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shù)氖虑榫鸵l(fā)生。封建殘暴的主題一下子便被音樂有力地表現(xiàn)了出來,緊接著小提琴奏出英臺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此時小提琴在 逐漸形成了矛盾沖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銅管以嚴峻的節(jié)奏、陰森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兇暴殘酷的主題。獨奏小提琴用散板的節(jié)奏,陳述了英臺的悲痛與驚惶,樂隊強烈的快板,襯托出獨奏小提琴堅決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主題。這兩個主題逐漸激化,形成英臺抗婚的怨憤場面。
(2)“樓臺會”: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臺會”。又是一個慢板,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纏綿凄苦,如泣如訴的音調,把梁祝相會樓臺時百感交集的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3)“哭靈、控訴、投墳”:小提琴的散板獨奏與樂隊的快板齊奏交替出現(xiàn),變化運用了京劇導板與越劇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xiàn)了英臺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樂曲達到最高潮。由大管、圓號、長號、大號和低音弦樂奏出代表封建勢力殘酷兇暴的主題。
3.再現(xiàn)部
這部分描述了“化蝶”。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與豎琴的滑奏相互映襯。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然后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梁山伯與祝英臺化做一雙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
四、結語
作曲家成功地創(chuàng)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這部協(xié)奏曲旋律優(yōu)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依照劇情的發(fā)展,精心構思布局,寄托了人們對悲劇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參考文獻
[1]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2]丁芷諾.新編小提琴基礎教程[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3]丁芷諾.小提琴基本功強化訓練教材[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