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剛,李常成,莫啟元
(總裝重慶軍代局駐昆明地區(qū)軍代室,昆明 650223)
某熱像觀瞄具采用大面陣凝視型熱成像技術,能進行大、中、小3 個視場的調節(jié),主要用于夜間或白天不良氣象條件下對地面目標進行搜索、觀察和瞄準,并具備夜間巡航能力。在研制初期,該熱像觀瞄具暴露出圖像質量差,個別性能指標水平低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使用。經(jīng)對原設計光、機、電各組成部分的初步分析后認為,光、機設計比較成熟,處于國內先進水平,所選用的探測器也是國際上較先進的,而處理電路設計尚有潛力可挖。再對初期掛飛試驗出現(xiàn)的故障進行全面分析,認為確實屬主處理電路設計問題。于是,建議承研企業(yè)進行技術攻關,改進電路設計,以提高圖像質量,更好地滿足技術指標和作戰(zhàn)使用要求。
經(jīng)過系統(tǒng)分析,確定的攻關目標為:通過電路改進設計,使整機的NETD、MRTD 有所提高,圖像質量明顯改善,增加作用距離1 000 m;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320 ×256 探測器的技術水平,而且能夠兼容384 ×288 探測器,以提高其后續(xù)競爭力;降低成本,提高經(jīng)濟效益。
首先,技術上是可行的。由于對原電路的設計缺陷有比較深刻的認識,認為是電路處理軟、硬件方面考慮不夠周全,采用處理方法不夠新穎,處理手段較為落后,硬件資源不夠充分等。另外,項目組骨干成員掌握著先進的圖像處理電路設計技術,并一直從事凝視焦平面電路的設計與研究,經(jīng)驗豐富,曾獲得過多次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及國防專利。這是1 支作風硬、技術精的人才隊伍,能勝任本次電路改進設計任務。承研企業(yè)現(xiàn)有科研檢測、試驗設備和相關物質條件均能保證本項目的攻關需求。其設計選用的電子元器件可靠、供應鏈穩(wěn)定,品質能夠得到保證。
其次,經(jīng)濟上是合算的。初始樣機選用的電子組件(含320×256 探測器),是從國內廠商購買的,價格為60 萬元,對方出于對技術上的保密,裝配過程中派有專人調試,故其產品出現(xiàn)故障時應急處理困難,即使是其他生產項目使用該電子組件,也是如此,進度往往受到影響。如果對該電路改進設計成功,使用自行設計的電路,成本、價格均會降低,而且還會打破技術壁壘。
再次,環(huán)境、條件是有利的。武器裝備采購競爭機制的引入是大環(huán)境,這一客觀需求促使軍工企業(yè)必須提高產品質量,從而提高其競爭力。該項目就是軍方采用招標競爭的例證之一。加之,原采購電路存在的缺陷,正好提供了改進設計空間。最后,本次技術攻關得到了相關方的大力支持和協(xié)作保證。
1)圖像發(fā)白。原設計沒有自動增益調整功能,在目標信號較強時圖像容易出現(xiàn)細節(jié)丟失問題。
2)大視場情況下存在“陰陽臉”問題。由于地表紅外輻射遠高于天空紅外輻照度,原設計未考慮該問題,同時不具備自動增益功能,因此大視場工作情況下觀察地平線時會出現(xiàn)上部全黑下部全白的問題。
3)細節(jié)不清晰,圖像灰暗無層次。原設計的細節(jié)增強功能較弱,在信號較弱的條件下增強效果不明顯,且圖像灰暗。
4)圖像不均勻,有較淡的光暈感,在一定情況下影響觀感。原設計不能夠對無法避免的雜散光進行補償,因此表現(xiàn)出光暈現(xiàn)象。
5)目標在視場內移動過程中存在鋸齒狀變形,嚴重影響跟蹤精度和跟蹤穩(wěn)定性。原設計插值算法比較簡單,屬于簡單的鄰域替換型插值算法,因此插值后的圖像存在鋸齒狀變形。
6)觀察高速運動物體有跳躍感。原設計由于硬件資源限制等原因,僅僅具備較低的25 Hz 幀頻,跟蹤延遲過長,跟蹤帶寬無法提高。
根據(jù)上述從系統(tǒng)到具體故障的分析,確定了總體改進方案,包括對上述處理電路設計缺陷進行針對性改進設計,從根本上提高圖像質量;兼容384 ×288 探測器,擴展技術空間,以提高該熱像觀瞄具的后續(xù)競爭力;將處理電路組件、通訊組件和電源板集成一體,以提高可靠性。具體對策見表1。
改進電路后整機(系統(tǒng))的性能、可靠性和圖像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將320 ×256 凝視型熱成像技術發(fā)揮到極致。
軍企雙方進行的驗證試驗和總體鑒定試驗后表明,其改進設計達到了預期目標。具體結果見表2。
表1 改進對策
表2 結果驗證
通過本次技術攻關,不僅解決了總體掛飛試驗因圖像質量不佳導致的一系列問題,而且使熱像觀瞄具性能指標有了明顯改善,完全滿足設計技術要求和作戰(zhàn)使用要求,使320 ×256 探測器達到了競爭對手采用384 ×288 探測器所達到的性能指標,而且每套電路(含探測器)降低成本超過25 萬元,大大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優(yōu)勢和利潤,全面實現(xiàn)了攻關預期。
[1]王真勝,馬颯颯,宋偉. 紅外熱像儀外場性能測試系統(tǒng)[J].兵工自動化,2011(1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