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鐵志
王春瑜打來電話,說商務印書館擬選編出版雜文作品。王春瑜在電話里詢問我近年來的創(chuàng)作情況,希望我來組織這套雜文叢書,具體怎樣操作,全由我來做主。我很清楚這是他對我的提攜。作為明史研究專家和雜文大家,王春瑜和國內(nèi)知名的雜文前輩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經(jīng)他手選編出版的雜文選集就有若干種,其中尤以老一輩雜文家的作品居多。這次他把機會讓給我,顯然是希望我利用平時與中青年雜文家聯(lián)系較多的便利,多關(guān)注這個群體的創(chuàng)作,盡可能推出他們的作品。我雖愚鈍,還是能夠體會到王先生對中青年雜文家的關(guān)愛,覺得應該把這份責任承擔起來。
文叢名曰“四方風”,拜王春瑜所賜?!八姆斤L”系考古發(fā)現(xiàn)甲骨文殘片,骨面有刻辭4段,應為28字,實為24字,刻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字體強健有力,是典型的殷商武丁時期(約公元前 1200-1189年)卜辭,記載了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神與對應的四位風神,現(xiàn)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四方風”與四時更迭、草木枯榮以及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guān),它類似于“四仲中星”: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八姆斤L”與詩歌和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詩經(jīng)·邶風·凱風》:“凱風自南?!薄稜栄拧め屘臁罚骸澳戏介L養(yǎng)萬物喜樂,故曰凱風。凱,樂也?!薄秴问洗呵铩罚禾斓刂畾夂隙L,其風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則生黃鐘。仲夏日長至,則生蕤賓。仲春生夾鐘。仲秋生南呂。天地之風氣正,則十二律定矣。道家說:“上下四方謂之宇,古往今來謂之宙?!彪m然春夏秋冬季節(jié)變換,時光流逝,可是不變的是亙古恒久的雄風,千百年來依然在宇宙世間不停地吹拂。
選擇這樣一個富含文化底蘊的名字作文叢總稱,顯然寄托了王春瑜的雜文觀念和對中青年雜文家的厚望。王春瑜是以史學家身份寫雜文的??此碾s文,如《語錄考》、《萬歲考》、《花果山上的猴門事件》等,隨處可見深厚的學養(yǎng)和老到平和的行文風格。他不屑于“雜三股”式的雜文寫作,主張雜文應該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文,應該奉行言路寬、文路寬的寫作原則。在長期的接觸和交往中,我認同他的雜文觀念,悉心揣摩、學習他的文風,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在《關(guān)于雜文的零思片想》一文中,我作如是說:
真正的雜文家往往不喜歡雜而無文的雜文。在他們心目中,雜文與時評不同,并不是排成楷體字的就是雜文,也不是放在花邊里的就是雜文。雜文之“文”是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學之文、文雅之文。所謂文明之文,是說雜文所昭示的思想觀念也許不是最新的,但它必須是符合人類文明精神的。它拒絕正義幌子下的倒行逆施,反對集體名義下的一己私利,排斥文明假象后的野蠻粗暴。一切陳腐的、惡濁的、反人性、反人道的思想主張和集權(quán)意志都與雜文無緣。所謂文化之文,是說雜文必須有學養(yǎng)灌注、學理貫通、學問滋潤。朱光潛先生說“不通一藝莫談藝”,即不通曉一門具體的藝術(shù)最好不要妄談美學和藝術(shù)規(guī)律。寫雜文也一樣,空懷一腔熱血是不夠的,必須有自己的精神家園和思想依托。那家園和依托,便是深厚扎實的學問基礎。文、史、哲、政、經(jīng)、法,抑或天文地理、花鳥魚蟲,總要通曉一門,略知其他,這是為文的起碼條件。所謂文學之文,是說雜文作為文學的一支,必須遵循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般規(guī)律,講究形象思維、框架結(jié)構(gòu)、遣詞造句、語言節(jié)奏,文章總要體現(xiàn)文學的一般特征,讀來不僅有思辨的震撼,也有欣賞的愉悅,讓人齒頰生香,回味無窮。所謂文雅之文,是指雜文的一種內(nèi)在氣質(zhì),它是文明、文化、文學匯聚發(fā)酵釀成的醇酒,是綜合作用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結(jié)果,是一種下意識的流露,是不經(jīng)意的表達,好比腹有詩書的謙謙君子,又好像長于名門的大家閨秀,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文雅,隨意浮現(xiàn)在舉手投足之間,是長期修煉、自然積淀的結(jié)果,火候不到,是學不來的。東施效顰,徒增笑柄而已。
以這樣的觀念作雜文選本,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想法。雜文,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但現(xiàn)代意義的雜文創(chuàng)作,肇始于五四新文化運動,以魯迅為代表。新中國成立后,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分水嶺,經(jīng)歷了前后兩個三十年的不同階段。從建國初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前的三十年,由于“四清”、“反右”、“文革”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的影響,雜文創(chuàng)作就整體而言比較蕭條,只有前后三個階段短暫的“繁榮”期,出現(xiàn)了《“三家村”札記》、《燕山夜話》等代表性作品,就時間而言,累計不過兩年而已。
雜文真正的繁榮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事,持續(xù)時間之長、涌現(xiàn)作者之多、出版文集之眾、社會影響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這當中,有以嚴秀、牧惠、舒展、秦牧、章明、何滿子、老烈、邵燕祥、虞丹、王春瑜等為代表的前輩作家,有以陳四益、李庚辰、李下、王乾榮等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鄢烈山、李喬、張心陽、楊學武、潘多拉、楊慶春等為代表的青年作家。1989年《人民日報》“風華杯”雜文征文標志著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的高峰,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社會影響和高出一籌的創(chuàng)作實力。
從各個角度反映新時期雜文創(chuàng)作成就的文集很多。就我目力所及,較有代表性的是五種,一是曾彥秀(嚴秀)、秦牧、陶白主編的《中國新文藝大系雜文集(1976—1982)》,1987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二是嚴秀、牧惠主編的《中國當代雜文選粹》,四輯共40本,1996年之前由湖南文藝出版社陸續(xù)出版;三是牧惠及本人主編的《中國雜文大觀》第四卷,1989年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四是劉成信主編《中國當代雜文八大家》,1997年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五是本人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雜文卷(1976—2000)》,2009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四方風”文叢擬在此基礎上,集中選編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地域具有代表性的中青年雜文家的作品。每輯四本,陸續(xù)推出。第一輯擬選編李下、安立志、徐懷謙和本人的作品。李下長期供職于黨中央機關(guān)刊,視野宏闊,立意高遠,文風幽默詼諧,意蘊深長含蓄;安立志供職基層工會,熟悉工人生活,了解底層冷暖,慧眼獨具,見微知著,嘗借古典名著,疏解心中塊壘;徐懷謙供職人民日報,作為“大地”副刊主編,常與文化名流往來切磋,形成關(guān)注文化熱點、剖析社會焦點、關(guān)切民生難點的題旨風格;不才忝列其中,算是毛遂自薦。熱衷雜文經(jīng)年,涉獵題材不少,本集所選,以關(guān)注人生價值為主,意在追問生活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斤兩如何,還請讀者掂量。
以上四位列第一輯,絲毫不代表其創(chuàng)作排位,僅是某種機緣和巧合的結(jié)果。雖然各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無論我本人,還是其他諸公,都有自知之明,拋磚之舉,意在引玉,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