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娟,楊 露,李 健,黃維義
(1.南寧動物園,廣西 南寧 530003;2.廣西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藍眼巴丹鸚鵡(Blue-eyed Cockatoo),又名藍眼鳳頭鸚鵡,是極珍稀品種,原產(chǎn)于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東岸畢斯馬克群島的新不列顛島以及新愛爾蘭島。東方窄體吸蟲(學名:Lyperosomum orientale)為雙腔科窄體屬的動物,分布于北京、福州等地,營寄生生活,終末宿主白腰灼鷸,寄生于肝臟以及膽管。關于藍眼巴丹鸚鵡的疾病報道極少,關于藍眼巴丹鸚鵡東方窄體吸蟲病的報道更少。2011年1月~3月,本園新引進的10只藍眼巴丹鸚鵡先后發(fā)病,并相繼死亡6例,經(jīng)實驗室檢驗及尸體剖檢,確診為東方窄體吸蟲感染致肝功能衰竭致死。經(jīng)驅(qū)蟲、抗菌、護肝通膽綜合治療,成功救治4例。
該10只藍眼巴丹鸚鵡于2011年1月分三批從不同省份引進,引進時機體消瘦,不喜上架,不活躍,多在角落地面上站立,怕人。食欲及對外界反應尚可。病初表現(xiàn)為拉稀,發(fā)抖,毛松翅垂,神差無力,食欲下降甚至廢食。病重者呈半昏迷狀態(tài)。從觀察到發(fā)病至死亡多1~5d不等。早期按腸炎治療,給予全群投喂氟哌酸1顆/只·次,2次/d,連服7d;水溶性環(huán)丙沙星粉溶于水中自由飲用治療。無明顯好轉(zhuǎn)。
均表現(xiàn)為機體極瘦;肝質(zhì)爛,肝臟切面結(jié)構(gòu)模糊,膽管上浮外露,膽管增粗,膽管壁增厚,膽管內(nèi)有炎性分泌物。個別肝臟與腹壁粘連。2例病尸膽管內(nèi)可見大量的如葵花仔大小的寄生蟲,甚至堵塞膽管,蟲體呈黑色。
3.1 采新鮮糞便在10倍鏡下檢查,前期可見白細胞少許(++),后期偶見1個吸蟲卵/片。
3.2 捕捉2例采靜脈血作生化檢驗,結(jié)果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31~45 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561~1031U/L,乳酸脫氫酶2370U/L,肌酸激酶5437U/L,尿酸568~770μmol/L。
3.3 死亡病例肝組織涂片40倍鏡檢查,偶可見肝吸蟲卵1個/片。
3.4 死亡病例病理切片檢查 肝細胞有淤血,有淋巴細胞、漿細胞呈灶性浸潤,肝組織有大量吸蟲卵及少量蟲體;脾充血、出血;慢性腸炎;腎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肺、胰、心充血。
3.5 肝臟蟲體形態(tài)學鑒定 送廣西大學寄生蟲實驗室進行形態(tài)學鑒定,鑒定為雙腔科(Dicrocoeliidae Odhner,1911)雙 腔 亞 科 (Dicrocoeliinae Looss,1899)窄體屬(Lyperosomum Looss,1899)東方窄體吸蟲[L.orientale(Faust,1966)Tang et tang,1978]。蟲體體長約3.20mm,最大體寬位于接近中部??谖P0.43~0.52×0.36~0.43mm,腹吸盤寬0.39~0.43mm。睪丸呈不規(guī)側(cè)三角形,兩個大小不等,(大)底寬0.43~0.54 mm,長0.16~0.32mm,(?。┑讓?.22~0.33 mm,長0.22~0.33mm,卵巢長0.22~0.27×0.19mm,雄莖囊長0.27~0.37mm,寬0.14~0.20mm。如圖1。
圖1 東方窄體吸蟲
4.1 根據(jù)臨床癥狀、剖檢及實驗室檢驗,診斷為東方窄體吸蟲感染致肝功能損害,繼發(fā)腎功能損害。
4.2 治療
4.2.1 治療原則 驅(qū)蟲,抗菌消炎,抗過敏,通膽,護肝。
4.2.2 治療方案 第1療程:阿苯達唑片15mg/kg體重,口服,1次/d,連服3d。每次喂服:頭孢克肟1顆/3·只,地塞米松片1顆/5·只,膽通片1顆·只,甘利欣1顆/2·只,肝泰樂1顆/只,2次/天,連1周。第2療程:抗菌藥物改為左氧氟沙星膠囊1顆/2/只·次,2次/d,其他藥物不變,連喂9d。第3療程:為鞏固治療階段,口服肝泰樂1顆/次·只,2次/d,連服3周。對2例病重的肌肉注射頭孢哌酮鈉0.33g/只·次,2次/d,連注5d。整個治療過程在飲水中添加大康補電解多維及多種礦物質(zhì),自由飲用。
4.2.3 護理 所有用品用具專用,每天清理大便并集中無害化處理。對飼養(yǎng)場所及時清掃,用具用火焰消毒,每2d消毒1次。豐富飼料品種供給,提供多種漿果類,以增加其營養(yǎng)。
經(jīng)以上綜合治療,成功救治4例,其中1例病重至半昏迷狀態(tài),經(jīng)治療已康復。其他6例因前期未能確診或病情過重救治無效死亡。
6.1 東方窄體吸蟲主要寄生于鳥類的肝臟組織及膽管中,據(jù)資料報道,其終末宿主是白腰灼鷸[1]。關于東方窄體吸蟲的臨床報道很少,1978年唐仲璋、唐崇惕在《福建雙腔科吸蟲及六新種的記述》一文中有記錄,在北京和福建的白腰灼鷸體中獲得此蟲[1]。雙腔科寄生蟲發(fā)育過程中需要兩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為多種陸地螺(包括蝸牛),第二中間宿主為昆蟲,從已闡明生活史的種類其昆蟲宿主主要是屬于直翅目、膜翅目和鞘翅目之類的昆蟲[1]。易感動物通過采食時攝入含有囊蚴的中間宿主而感染,幼蟲在腸道脫囊,由十二指腸經(jīng)總膽管到達膽管和膽囊,在此發(fā)育為成蟲。未獲得關于東方窄體吸蟲生活史的報道。本批藍眼巴丹鸚鵡感染東方窄體吸蟲,在本園鳥類疾病中尚屬首次,其感染源不明。本批鸚鵡來自多個省份,分別來自上海、天津和香港,不排除其帶病入園。
6.2 在治療本批鸚鵡過程中,選用阿苯達唑按15 mg/kg體重,口服,1次/d,連服3d的方案進行及時驅(qū)蟲,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針對肝吸蟲感染引發(fā)的繼發(fā)癥進行對癥治療,促進膽汁排出,對抗由異物刺激及機械損傷引起的繼發(fā)感染及過敏,保肝護肝,這就從根本上清除病因,同時緩解癥狀。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6.3 對本病的治療,重在早期確診,早期治療??赏ㄟ^對糞便中寄生蟲(卵)檢查或采靜脈血中吸蟲抗體檢查確診病情,陽性者及時進行驅(qū)蟲,同時進行抗菌消炎、抗過敏、促進膽汁排出、保肝治療。
6.4 對本病的預防,重在切斷中間宿主,搞好環(huán)境衛(wèi)生,避免動物采食被螺類和螞蟻污染的食物。特別重視對感染動物大便及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理,這對環(huán)境公共衛(wèi)生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唐仲璋,唐崇惕.福建雙腔科吸蟲及六新種的記述[J].廈門大學學報,1978,4: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