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健
(通化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吉林 通化 134000)
“古之言兵必言劍”這句話表明,在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初期,劍在戰(zhàn)爭中的顯赫地位是不容忽視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變遷,再加上劍的本身變化,進而劍又被人們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并以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加以發(fā)展。劍的萌發(fā)與演變和我國先民的文明發(fā)展史是息息相關的?,F(xiàn)今,人們對劍的研究已經跨越了一個時代。但是,研究的程度尚不夠深,只對劍的性能、外觀、作用、實用價值做了一些探討,但是尚未達到人們滿意的程度?;诖?,本文對中國歷史上劍、龍、蛇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淺薄的研究和論證。
龍是我們先民特殊的圖騰崇拜物。后來又成為封建帝王的象征。劍與龍的特殊身份和所處的地位,不言而喻,極容易產生“神秘互滲”,乃至融而為一物。中國人常把劍稱為“龍泉”、“龍泉寶劍”。劍為龍,當然就能飛騰、能鳴吼。飛騰時便也如龍一般騰云駕霧。李涉《與弟渤新羅劍歌》即云:“識者知從東海來,來時一夜因風雨?!饼埵蔷佑谒械?,那么劍亦喜水。劍乃龍,以毒攻毒,傳說中屠龍斬蛟的勇士,手持的武器無一不是三尺利劍。
中國人又常把劍稱為“龍泉”、“龍泉寶劍”。至今,中國生產最優(yōu)質的寶劍的廠家,也稱浙江龍泉寶劍廠。所制寶劍,上面都鐫刻有“龍泉古劍”的字樣。為何劍又稱為龍泉呢?據(jù)史料記載:晉時人張華與雷煥因見“斗牛之間常有紫氣”,判斷為“寶劍之精,上徹于天耳”。于是挖掘屋基,挖至四丈余深處,挖得一個石函,打開一看,里面金光閃閃地躺著兩把劍。其中一把,就是著名的龍泉劍,張華與雷煥各得一把,后來張華被殺,劍也不知去向。雷煥死后,其子雷華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然從他腰間跳出躍入水中。雷華派人下水尋找,沒有看見寶劍,“但見兩龍各長數(shù)丈,蟠縈有文章。沒者懼而反。須臾光彩照水,波浪驚沸。于是失劍”。雌雄二劍見識雌雄二龍,劍躍入水中是二龍團聚。在這個故事里,劍明明白白就是龍的化身。龍泉,后來也就成了寶劍的代名詞。唐代詩人裴夷《觀淬龍泉劍》中就有“投水化為龍”的詩句。
劍為龍,當然就能飛騰、能鳴吼。《聞見錄》云:有老百姓耕田,“忽聲出地中,耕牛驚走,得銅劍一,長二尺余。民持歸,掛牛闌上。入夜,劍有光,闌牛盡驚。移之舍中,其光益甚。民愚,益驚,懼擲于戶外,即飛去?!薄妒勒Z》載:王子陵在京陵時,曾見有人盜掘戰(zhàn)國墓,挖開一看什么也沒有,只有一劍“停在穴中”。盜墓人想進去取,誰知“劍作龍鳴虎吼,遂不敢近”,最后寶劍“徑飛上天”。
劍為龍,飛騰時便也如龍一般乘云駕雨?!白R者知從東海來,來時一夜因風雨。”龍是居于水中的,那么劍亦喜水,張華與雷煥,就曾“大盆盛水,置劍其上,視之者精芒耀目”。《水經注》則有“梁國多池沼,池中出神劍”之說。
在文人的吟誦中,劍與龍總是互取譬喻,二惠競爽。如孫炎詩《寶劍歌》有“寶劍光耿耿,佩之可以當一龍。……我逢龍精不敢彈,正氣直貫青天寒,還君持之獻明主,若歲大旱為霖雨”。劉禹錫《虎丘寺路宴》則有“埋劍人空傳,鑿山龍已去”。這些詩句都把劍比喻為龍,劍龍一體,到底是龍是劍已經分不開了。原始圖騰的內容和形式,一開始就決定了我國民族傳統(tǒng)形式的特征。龍的盤曲飛舞的形象,凝聚著中華民族最美好的理想,是“力”的化身,是“美”的象征,這使中華武術從產生開始就講求“氣勢磅礴”、“神韻流動”、“剛柔相濟”。武術動作(包括劍術在內)中的穿滾扭轉、鉆閃翻騰,既表現(xiàn)了自然對象和客觀世界的節(jié)奏、韻律,又符合變化、統(tǒng)一的形式規(guī)律,足見中華武術從產生到發(fā)展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審美心理密切相關。
《俎異記》載:有個武勝之的人,見雷公在河灘上追逐一條黃蛇。雷公用石頭擲黃蛇,擲中卻“鏗然有聲”。雷公走后,武勝之一看,竟是一柄銅劍。這是最早喻劍即龍的故事。黃蛇,應該就是龍。
龍和蛇都是十二屬相中其中的一個,有人稱屬相為“蛇”的人,也可以稱之為屬相是“小龍”。可見,龍和蛇是有一定淵源的。那么,龍和蛇之間到底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圣經說:“大龍就是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這是否說魔鬼就是龍,就是蛇?圣經里之所以龍與蛇完全等價,是因為剛開始寫作圣經的時代古希伯來語還沒有dragon這個詞,只好用蛇來指代,所以《舊約》里只能看到“蛇”而沒有“龍”字出現(xiàn)過。實際上這里的許多“蛇”表示的都是龍。到了寫《新約》的時期,希伯來語從希臘語中引入了單詞“dragon”,所以我們在《新約》里才看到“龍”出現(xiàn),而《新約》中的“大龍就是那古蛇……”顯然還具有解釋說明《舊約》中龍與蛇之關系的作用。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扎根和深藏于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不但人們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幾乎都有打上龍文化的烙印,而且龍文化的視角,龍文化的審美意識已滲透入了我國社會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之所以具有這種文化象征意義,是因為龍幾千年來往往成為中國奴隸、封建社會最高統(tǒng)治者的獨家專利,是皇權的代名詞,因此,皇帝自比為真龍?zhí)熳?,他們的身體叫龍體,穿的衣服叫龍袍,坐的椅子叫龍椅,乘的車、船叫龍輦、龍舟……總之,凡是與他們生活起居相關的事物均冠以龍字,以示高高在上的特權。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征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有出息和有成就的人稱為龍。
在漢語中,龍、蟲是相對的,蟲者何物,蛇也。蛇又稱長蟲,隨處可見,種類繁多,不足為奇,不足為貴。龍蛇混雜即是說好東西和壞東西混在一起,很難辨別。這是從生物學上解釋不通的現(xiàn)象——龍的原型,或者說龍的基本生理性是蛇,龍和蛇不說是兄弟,起碼也是同宗族(蛇的美稱也是龍)。
我們清楚地認識了龍與蛇的關系,這樣就更有助于我們對劍與龍關系的研究。進而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劍、龍是合二為一的統(tǒng)一體,龍的前身是黃蛇,龍是中國人的圖騰和崇拜。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長河,我們發(fā)現(xiàn)劍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高峰,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兩漢、三國、魏晉時期,唐、宋時期。每一個時期都是劍文化的一次新的發(fā)展和一次新的突破;每一個時期的發(fā)展又代表了劍文化的又一次升華和又一次飛躍。如果說前一個時期的發(fā)展是后一個時期的基礎和前提,那么后一個時期的發(fā)展就應該是前一個時期的繼續(xù)和前進。
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和變遷,劍——這個中國的一支獨秀已經成為了中國燦爛的文化瑰寶。然而,歷史賦予了一切,時代造就了積極向前發(fā)展的事物。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中國武術諸多兵器中,劍被號稱為“百刃之君”、“諸兵之帥”,并不是朝夕所得到的美名,而是它作為中華民族一項燦爛的文明能夠經久不衰、源遠流長,并被國人乃至世界所接受和喜愛。正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和艱難的發(fā)展歷程,才會在中國傳統(tǒng)武術史上獨占鰲頭,在諸多兵器譜中名列前茅、永遠流傳。正所謂困境當中助成長,劍也一樣,正是在艱難、曲折又漫長的道路上成長起來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劍文化是寓于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稱劍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久遠,因為它是從中華民族的原始勞動中萌發(fā)和孕育出來的,并與之同進步、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中,劍術可謂“一枝獨秀”,它的歷史最早、最久遠、最高深、最高雅、最富傳奇性。因此,其文化特征豐富、底蘊深厚,是人們千百年來一直百談不厭的話題,更是文人墨客提筆不忘的書寫材料。
[1]明,茅元儀,《武備志》104卷.
[2]《晉書·張華傳》.
[3]唐代,李涉詩詞《與弟渤新羅劍歌》.
[4]程大力.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116.
[5]鄭 勤,田云清.神奇的武術[M].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