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望
(作者系福建社會科學院歷史所所長)
清代初年,福建生產(chǎn)的 “建煙”暢銷天下,各省紛紛仿制。但以質(zhì)量而論,建煙仍然獨樹一幟,盛名享譽百年。
清代初無煙草之禁,在清軍中流傳的吸煙習俗很快隨著清軍傳遍全國各地。江南的葉夢珠說:“順治初,軍中莫不用煙,一時販者輻輳, 種者復廣。 ”[1]“陳鼎 《滇黔土司婚禮記序》云:‘時國家初定東南,文武軍民俱吸煙,煙大行?!保?]閩人的吸煙習俗也傳遍四方,“食煙,本草云:凡食煙者將煙納入煙管大頭內(nèi),點火燒吸。吸滿口吞咽。頃刻而周一身,令人遍體俱快。仍噓出之,食物之最奇者。聞之閩人,呼煙為芬,呼煙管為芬吹?!保?]清代的北方煙草更為流行:“沙漠朔風急,煙筒萬管齊。自饒沖雪具,不用辟寒犀?!薄巴录{誠何意,生民倍用憐。寧無二鬴食,不斷一筒煙。”[4]“嗜煙,諺云:‘開門七件事’,今則增為八矣。上自公卿大夫,下逮農(nóng)工商賈婦人女子,無人不嗜?!保?]“蓋煙草初行時,市井間設小桌子,列煙具及清水一碗,凡來食者,吸煙畢,即以清水潄口,投錢桌上而去?!保?]“客有嗜煙者,家貧,不能常繼,輒拾包煙之閩紙揉碎蓻火而吸之。詢其故,客曰亦頗有煙味。 ”[7]姚瑩 《識小錄》 :“煙草……食之法,細切如縷,灼以管而吸之。令人如醉。祛寒破寂,風味在曲生之外。今日偉男髻女無人不嗜。 ”[8]
因福建是最早流行種煙的地方,清代有許多人都相信建煙是最好的。松江府青圃人陳琮說:“黃煙,吾郡多食淡黃煙,亦產(chǎn)于閩中,俗稱抖絲,最上者為上印,至有千錢易煙半斤者;其次,二印三印,最下者為四印,亦名若煙。然他處多不甚行。明齋小識云:‘黃煙行于松都,亦只華、婁、青三邑行之,其味香而韻苦,不易燃,呼吸稍緩,又即息。外郡人莫解其味?!保?]對于閩中黃絲煙,《煙草譜》記載:“煙色,煙色淡黃者,如金絲貢絲之類,老黃色者,賈人用姜黃末拌入,以為飾觀。紫色者,如八仙小桃之類,又有一種黑色者,梅谷子偶筆所謂黑於菟,言其性之猛烈也。柴粟煙草詞注云:‘煙,惟紫黃色者,其味最佳。紫氣,黃絲煙中名品?!保?0]清初福建煙,不僅質(zhì)量好,價格也不貴。江南一帶“一時販者輻輳,種者復廣,獲利亦倍,初價每斤一兩二、三錢,其后已漸減。今價每斤不過一錢二、三分,或價錢許,此地種者鮮矣?!保?1]這個故事表明,建煙將江南當?shù)氐姆N煙業(yè)擠垮?!敖?,閩中以百里所產(chǎn)常供數(shù)省之用,非人力獨勤,種植獨饒,良由地氣也?!队来褐葜尽吩疲骸疅熑~大如芋,種盛閩中?!墩闹葜尽吩疲骸窀魇〗陨兄?,外省亦有種者,然惟漳煙種稱最,聲價甲天下。漳又長泰最勝。’《在園雜志》云:‘其在外國者名發(fā)絲,在閩者名建煙,然建煙有真建、假建,頭黃、二黃之別?!保?2]
北方人對建煙的評價也很高?!氨静輩R言,沈氏曰:煙草生江南浙閩諸處,今北地亦種植矣。然北方制煙不切成絲,將原片揉成一塊,如普兒茶、磚茶之類,用時拈碎作末,納煙袋中,謂之煙葉子。又名錠子煙。閩人呼煙止謂之 ‘葉子’而不言煙。 ”[13]
因清代煙草的市場廣闊,福建種煙業(yè)十分廣泛。郭起元的 《論閩省務本節(jié)用疏》寫道:“閩地二千余里,原隰饒沃,山田有泉滋潤,力耕之,原足給全閩之食。無如始辟地者,多植茶、蠟、麻、苧、藍靛、糖蔗、離枝、柑橘、青子、荔奴之屬,耗地已三之一。其物猶足供食用也。今則煙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原煙出自西北邊外,謂可以驅(qū)寒耳。今則遍于東南,飲煙者無間暑寒,為用與食鹽等,而又勝之,閩中更甚。閩田既去七、八,所種秔稻、菽、麥,亦寥寥耳,由是仰食江、浙、臺灣、建延?!保?4]這段文字,反映了清代初年,福建吸煙習俗全國最盛,而種煙之普及,也領先于其他各省。閩中的收煙季節(jié),遠自貴州、云南的煙客都到福建來購煙?!安上壬唛}粵販煙。今閩地于五六月間,新煙初出,遠商翕集,肩摩踵錯,居積者列肆以斂之。懋遷者牽車以赴之。村落趁墟之人,莫不負挈紛如。或遇東南風,樓船什佰,悉至江浙為市,以收成之豐歉定價值之貴賤。琴畫樓詞注云:‘煙草,到處有之。而由福建海舶來者為多’?!保?5]
建煙質(zhì)量好是有其技術(shù)作保障的?!稛煵葑V》記載種煙、制煙的幾道工序:
“摘蕊,煙苗盛時抽條發(fā)蕊,視中莖之翹出者既摘去其頂穗,并除葉間傍枝,勿令交揉,則聚力于葉。惟留一二本,聽其開花收種,若留頂穗則本不長生傍枝,則葉不厚。”[16]
“打葉,煙葉已老,土人各提筐笤采之,謂之打葉。以日中一二時打者良。 ”[17]
“奄葉,食物本草云,煙草一本其頂上數(shù)葉曰蓋露,味最美。此后之葉遞下,味遞減,奄葉時,須分別奄之,奄,必令黃色以三日為期,擇其不黃者再奄。 ”[18]
“曬煙,《廣群芳譜》云,春種夏花,秋日取葉暴干,以葉攤于竹簾上夾縛平墊,向日曬之,翻騰數(shù)遍,以干為度。 ”[19]
“煙梗,煙葉成熟后,其梗已枯,閩人取以錘軟,絞為繩,夜則燃火,行風中不滅??捎靡源鸂T。”[20]
“刨煙,煙葉曬干,先剪去其蒂,葉上粗筋細細剔盡,然后用版兩片,將煙葉夾好,刨落,紛紛形如細發(fā),外國故有發(fā)絲之名。 ”[21]
“焙煙,煙有生熟兩種者,不用焙,熟者以火酒噴制或用油炒。”[22]
“封煙,煙已焙干,以紙包裹,各標名色,本草云:每十六兩為一封,今則輕重不一?;蚴畠苫虬藘?,疊置箱中, 以待售者。 ”[23]
“烘煙,煙性易霉,霉則色變而味減。其法以煙置箬籠內(nèi),用盆火微烘之。以燥為率。每于四五月梅雨時、八月中俗謂本樨蒸時烘之。不宜見日。蓋黃煙宜烘,不宜曬。水煙宜曬不宜烘。性各別也。 ”[24]
大致來說,清代曬煙的時代,閩中的建煙在國內(nèi)市場有較好的聲譽,銷售量也很大。具體地說,清代福建最出名的產(chǎn)煙地有漳州、永定、浦城等地。由于建煙享有大名,其他省份剛開始種植煙草時,都冒充建煙的大名,往往名不符實。乃至陸燿的 《煙譜》要為建煙辯護:“大抵真正閩產(chǎn), 制造亦佳。 ”[25]
煙草首先傳入福建與廣東,但在閩廣的稱呼不同。閩中稱之為淡巴菰,廣東有另一種叫法:“《本草》:‘多食煙損容’。熊人霖 《地緯》:粵中有仁草,一曰八角草,一曰金絲煙,治驗亦多。其性辛散,食已,氣令人醉。故一曰煙酒。其種得之大西洋?!保?6]熊人霖是明末抗清名臣之一,所以,他寫的 《地緯》一書應是明代的產(chǎn)品,記載了明代的史料。如其所記,明代廣東的煙草由大西洋國引進,所謂 “大西洋國”,據(jù)《清史》的記載,即是明清之際的葡萄牙國。葡萄牙人長期居住澳門,廣東人由葡萄牙人處得到煙草,是很合理的。不過,廣東人稱煙草為 “八角草”,與閩人 “淡巴菰”的稱呼有些區(qū)別,清代的歷史表明,淡巴菰的稱呼傳遍了國內(nèi)許多地方,而且,煙草之名,最早也起源于福建。這說明傳入中國各地的煙草,主要是從福建直接、或是間接引進的。
1、煙草在江西的傳播
福建商人很早就將煙草推廣到江西。大致而言,清初漳州人跑到汀州種煙,汀州煙業(yè)普及后,又有一部分漳州人和汀州人跑到江西租山種煙。如清代初年江西贛縣:“鄰居之民力耕者眾,近多閩廣僑戶栽菸牟利, 頗奪南畝之膏。 ”[27]龍南縣,“煙草,邑鄉(xiāng)里中近年競植之,煙一作蔫,一曰食煙,一曰淡巴揀。先是,種傳自福建,近贛屬邑遍植之,甚者改良田為薔畬,致妨谷收以獲厚利。 ”[28]雩都縣:“啟禎間自閩入,今到處有之。雩所產(chǎn)惟北鄉(xiāng)銀坑、橋頭者佳。近縣惟赤砂盤、郭屋竂二處,頗能及之。 ”[29]《瑞金縣志》 說:“瑞近于漳, 土性所宜,不甚相遠。又制熟煙,必得茶油為用,瑞故產(chǎn)油之地,故漳泉之人麋至駢集,開設煙廠,銷售既廣,種者益多,當春時平疇廣畝, 彌望皆煙矣。 ”[30]乾隆 《石城縣志》說:“石與閩接壤, 故其品亦佳。 ”[31]贛州的煙草 “種傳自福建,贛屬邑遍植之。甚者改良田為煙畬,致妨谷收,以獲厚利。閩賈爭挾貲覓取?!保?2]又如贛縣“煙草也,種出日本,明末始入中國。閩人以其葉制煙。贛與閩接壤,故種者亦多?!保?3]在贛東北,則有浦城人到玉山、廣豐等地種煙。玉山縣煙草業(yè) “閩人來玉者,率業(yè)此起家?!保?4]《廣信府志》云:“煙……俗稱石馬、小溪,皆閩地。廣豐與浦城接壤,浦出名煙,而葉實有藉于豐。他邑亦間有之,無如豐盛?!保?5]據(jù)林仁川的研究,乾隆年間在玉山開設煙店的龍巖人有:謝敏齋的八仙號、謝盛初的正山號和合利號、謝華玉的恒裕號、謝之勛的顯發(fā)號;嘉慶年間龍巖人開的商號有:謝杰玉的恒利號、謝杰村的啟順號、謝復太的和順號、謝步之的發(fā)祿號。[36]
江西的種煙業(yè)先由福建移民開拓,而后漸將本地人也卷了進去。石城縣 “與閩接壤,三十年來始得其種并制作法……無田可耕者賃山種植取息贍養(yǎng)”[37]。資溪縣:“菸,味辛性散,人多種之?!保?8]江西中部的新城縣最為突出:“新城僻處萬山中,戶口日增,田畝無幾。彼栽菸必擇腴田而風俗又慣效尤。一人栽菸,則人人栽菸,合千百人人栽菸若干畝,便占腴田若干畝。”[39]到了清代中葉,江西的山區(qū)能生產(chǎn)各種煙草。乾隆年間的南城縣:“邑人近效閩俗,連畦盈畝,城內(nèi)尤多。勝于種蔬?!保?0]同治時期的南城縣,“有小溪炒絲、皮絲、貢絲、條絲、刨花絲,皆名油絲;又干絲、白絲,奇品無油。 ”[41]興國縣,“興邑種煙甚廣, 以縣北五里亭所產(chǎn)為最。秋后吉郡商販踵至,利視稼圃反厚?;蛑^妨五谷宜禁,或謂小民生計所系,不必禁。前人論詳矣?!保?2]江西北部的永豐縣成為著名煙草產(chǎn)地,永豐縣:“煙葉,色以黃者為上,各鄉(xiāng)俱出。”“煙葉,歲出倍他處。民獲贏利焉。然亦兢兢所有取之耳。 ”[43]《玉山縣志》 亦載:“夫淡巴菰之名著于永豐,其制之精妙則色香臭味莫與玉比。日傭數(shù)千人以治其事。而聲價馳大江南北,騾馬絡繹日不絕。從古貨殖之利,孰富于此?”[44]可見,永豐、玉山的煙草先是冒用浦城的生絲之名,許多煙草被運到浦城出售,其后,贛東北的煙草業(yè)也闖出了自己的名聲,《煙草譜》說:“衡煙出湖南、蒲城煙出江西,油絲煙出北京”[45],可見,在當時人眼里,“蒲城煙”就是是出自江西的名煙。
2、煙草在江浙的傳播。
福建商人很早就將煙草業(yè)引進蘇州?!啊短K州府志》云:‘煙草向無此種,明季始種,知吳中種煙不后于閩省也?!保?6]松江府也有種植:“土切煙,煙葉盛于閩,今則遍地皆是。吾松稻麥棉花之外,農(nóng)家賴其利亦多種之,謂之土切煙?;蛑^之杜切。味不甚嘉,蓋亦地氣使然也。奉賢縣志云:‘名淡巴菰,奉賢亦間有植之者?!保?7]
浙江種植煙草的地方也不少?!逗{}縣志》說:“煙草性辣而驅(qū)寒,向產(chǎn)于閩、廣。大定以后,率土皆樹煙,嘉郡尤多,不惟供土著之需, 亦且比閩廣之產(chǎn)矣。 ”[48]“《杭州府志》云:‘煙草,一名蕈菼,本產(chǎn)于閩,今土人多種此為業(yè)?!保?9]浙江的金華府、衢州府和處州府都是種植煙草的地方,《東陽縣志》云:“煙草,向固無之。明末始種,今乃益盛,皆當禁限者也?!保?0]它的引種與閩人有關(guān)。云和縣:“煙草,俗呼煙葉,本閩產(chǎn),今土人多種之。”[51]又如清代宣平縣,“煙……本產(chǎn)閩地,今土人多種此為業(yè)。”[52]因種煙的利潤較高,吸引了本地民眾。景寧縣:“農(nóng)人種禾或兼藝麻及栽煙葉,無產(chǎn)之家, 佃田以耕”,[53]衢州的西安縣:“煙草,西邑山間,近亦植之?!保?4]煙草在浙南推廣之后,往往侵占了水稻田。如遂昌縣:“本地植之者多, 利勝于種稻。 ”[55]“近又多種煙草,悉擇腴田冀獲重利。然煙苗價廉而季夏采葉曝干即售,雖不得善價,而所虧尤少。靛種貴而工料數(shù)倍于種谷,與煙草收遲而售必在冬春,遭價賤則虧折無算。往往有因侈志而傾家者?!保?6]可見,由于民眾一窩蜂似地競相種植煙草,有時會引至市場價格下跌,導致煙農(nóng)虧損。
3、除了江浙外,國內(nèi)許多地方的種煙業(yè)都與福建有關(guān)。山西的煙草是由一個山西商人帶回三晉的?!拜?,《曲沃志》:沃舊無此種。邑人張士英自閩中攜歸。明季民窮,賴此少有起色。名曰煙酒,可以已寒療疾,晉人種煙草昉于曲沃。今則并、代、汾、潞胥盈望矣?!薄盁煵葜菘h間出而味遜曲沃”。[57]這都說明,山西的煙草是從福建引進,而后影響了其他各縣。陸燿說:“余嘗隨宦至山西之保德州,凡河邊淤土,不以之種禾、黍,而悉種煙草。嘗為河邊嘆云云。蓋深怪習俗惟利是趨,而不以五谷為本計也。”[58]由此可見建煙在當?shù)氐挠绊憽?/p>
北京周邊也種煙草,施閏章的 《西山即事》說:“山上桃園山下田,花時雨后瀉紅泉。田家近日生涯改,半割平岡學種煙。 ”[59]“煙草食物本草: 閩產(chǎn)者佳, 燕次之。春種夏花,秋日取葉,切細如發(fā),草頂數(shù)葉,名曰蓋露?!恫街葜尽罚骸劝赘∩酱瀹a(chǎn)者良, 后城中更勝?!保?0]“至于種煙,所減之粟米,較之燒酒所耗,亦十分之六七?!保?1]“今世公卿士大夫下逮輿皂、婦女,無不嗜煙草者。田家種之連畛,頗獲厚利。……今處處有之,不獨閩矣?!保?2]可見,當?shù)氐闹茻煒I(yè)似與閩人有關(guān)。清代的北京人喜歡飲用福建的花茶,他們同時也可能喜歡上了福建的煙草。《閩廣記》記載福州王大盛煙號的油炒煙,“亦遠至北京,漸起家。 ”[63]據(jù)陳琮的 《煙草譜》, 北京也是盛產(chǎn)油炒煙的地方,是否是福州人影響了北京的油炒煙生產(chǎn)?這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
湖北的煙草也來自閩中。乾隆 《石首縣志》記載:“近者鄉(xiāng)多種煙草,姚旅 《露書》淡巴菰是也。種來八閩,取當三伏??h之藝以獲利者,幾勝五谷,而六湖山地尤勝。此亦不免妨農(nóng)而小民鶩利難以驟禁也?!保?4]
清代福建煙商的擴張是全國性的。早在順治年間,就有一個龍巖商人在河南開封開設了福泰號;雍正年間,謝晏波先后在江西瑞金及臺灣的諸羅開設了晏記煙號;謝次紅雍正年間在湖北宜昌開設了宜昌號,他的族人謝俊良開設了永昌號;嘉慶年間,謝贊陶在蘭州開設了贊記,謝圣余同在蘭州開設了圣記。[65]這類史料很多,只是保留下來的不多而已。除了龍巖人之外,永定煙商也是全國著名的,他們在大西南開設了許多煙草店,不過,有關(guān)永定煙商的研究,尚待發(fā)掘。
注釋:
[1]葉夢珠《閱世編》卷七,種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7頁。
[2][15]陳琮:《煙草譜》卷二,販煙,嘉慶二十年刻本,第5頁?!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117冊。
[3]陳琮:《煙草譜》卷二,食煙,第 6 頁。
[4]朱士玠:《筠園刪稿》卷下,淡巴菰三首,第5頁。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八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第447頁。
[5][7]陳琮:《煙草譜》卷二,煙禁,第 15 頁。
[6]陳琮:《煙草譜》卷二,煙桌,第 8 頁。
[8]姚瑩:《識小錄》卷五,煙草,臺灣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輯,第55冊,第2284頁。
[9]陳琮:《煙草譜》卷一,黃煙,第 9 頁。
[10]陳琮:《煙草譜》卷二,煙色,第 4 頁。
[11]葉夢珠《閱世編》卷七,種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第167頁。
[12]陳琮:《煙草譜》卷一,建煙,第 6 頁。
[13]陳琮:《煙草譜》卷一,煙葉子,第 8頁。
[14]郭起元:《論閩省務本節(jié)用書》,錄自賀長齡:《清經(jīng)世文編》卷三六,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本,第20頁。
[16]陳琮:《煙草譜》卷二,摘蕊,第 3 頁。
[17]陳琮:《煙草譜》卷二,打葉,第 3 頁。
[18]陳琮:《煙草譜》卷二,奄葉,第 3 頁。
[19]陳琮:《煙草譜》卷二,曬煙,第 3 頁。
[20]陳琮:《煙草譜》卷二,煙梗,第 4 頁。
[21]陳琮:《煙草譜》卷二,刨煙,第 4 頁。
[22]陳琮:《煙草譜》卷二,焙煙,第 4 頁。
[23]陳琮:《煙草譜》卷二,封煙,第 4-5 頁。
[24]陳琮:《煙草譜》卷二,烘煙,第 6 頁。
[25]陸燿:《煙譜》,第 1 頁。
[26]陳元龍撰:《格致鏡原》卷二十一,飲食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7-38頁。
[27]黃德溥等:同治《贛縣志》卷八,風俗,民國二十年重印清同治十一年刊本,第2頁。
[28]鍾盆馭等:光緒《龍南縣志》卷二,光緒二年刊本,第5頁。
[29]王穎等:同治《雩都縣志》卷五,田賦志,土產(chǎn),成文社影印同治十三年刊本,第452頁。
[30]蔣方增:道光《瑞金縣志》卷二,物產(chǎn),道光二年刊本,第38頁。
[31]黃鶴雯:乾隆《石城縣志》卷一,輿地志,物產(chǎn),故宮博物院編,海南出版社影印乾隆四十五年刊本,第49~50頁。
[32]朱扆等:乾隆《贛州府志》卷二,物產(chǎn),成文社影印清道光二十八年刊本,第340頁。
[33]黃德溥等:同治《贛縣志》卷九,地理志,物產(chǎn),第 4頁。
[34]黃壽祺修等:同治《玉山縣志》卷一,物產(chǎn),成文社影印同治十二年刻本,第334頁。
[35]連柱等:乾隆《廣信府志》卷一之二,地理志,物產(chǎn),臺灣成文社影印乾隆四十八刊本,第228~229頁。
[36][65]林仁川:《明清福建煙草的生產(chǎn)與貿(mào)易》,《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9年第二期,第34~35頁。
[37]楊佰年等:乾隆《石城縣志》卷一,物產(chǎn),臺灣成文社影印乾隆四十六年刊本,第186頁。
[38]楊長粟等:同治《貴溪縣志》卷一,地理志,物產(chǎn),臺灣成文社影印同治十二年刊本,第393頁。
[39]劉昌岳修:同治《新城縣志》卷一,地理志,風俗,嘉慶十年大荒公禁止栽菸約,同治九年刊本,第17頁。
[40]梅廷對等:乾隆《南城縣志》卷一,物產(chǎn),乾隆十七年序本,第48頁。
[41]李人鏡等:同治《南城縣志》卷一,物產(chǎn),臺灣成文社影印同治十二年刊本,第453頁。
[42]孔興浙等:乾隆《興國縣志》卷七,物產(chǎn),臺灣成文社影印乾隆十五年刊本,第351頁。
[43]連柱等:乾隆《廣豐縣志》卷一之二地理志,物產(chǎn),臺灣成文社影印乾隆四十九年刊本,第90~91頁。
[44]武次韶等:道光《玉山縣志》卷十一,風俗志,臺灣成文社影印道光三年刊本,第160頁。
[45]陳琮:《煙草譜》卷一,土產(chǎn),第 5~6 頁。
[46]陳琮:《煙草譜》卷一,蘭花煙,第 7~8 頁。
[47]陳琮:《煙草譜》卷一,土切煙,第 10 頁。
[48]徐用儀等:光緒《海鹽縣志》卷八,第 17~18 頁。 轉(zhuǎn)引自李文治:《中國近代農(nóng)業(yè)史資料》第一冊,第83頁。
[49]陳琮:《煙草譜》卷一,杭煙,第 8 頁。
[50]康熙《東陽縣志》卷三,物產(chǎn),康熙二十年刊本,第11頁。
[51]伍承潔等:同治《云和縣志》卷十五,風俗志,物產(chǎn),清同治三年刊本,第16頁。
[52]皮樹堂等:光緒《宣平縣志》卷十七,物產(chǎn)志,臺灣成文社影印光緒四年刊本,第1276頁。
[53]周杰等:同治《景寧縣志》卷十二,風土志,同治十二年刻本,第6頁。
[54]姚寶煃等:嘉慶《西安縣志》卷二十一,物產(chǎn),臺灣成文社影印嘉慶十六年刊本,第798頁。
[55]胡壽海等:光緒《遂昌縣志》卷十一,物產(chǎn),貨屬,光緒二十二年本,第1202頁。
[56]皮樹堂等:光緒《宣平縣志》卷五,風土志,民事,第342頁。
[57]儲大文等:雍正《山西通志》卷四十七,物產(chǎn),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31、42頁。
[58]陸燿:《煙譜》,第 1 頁。
[59]施閏章:《學余堂詩集》巻四十九,七言絶,西山即事,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第6頁。
[60]李衛(wèi)等:雍正《畿輔通志》卷五十六,土產(chǎn),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2頁。
[61]方苞:《請定經(jīng)制札子》,光緒《畿圃通志》卷 107,第15頁。李文治:《中國近代農(nóng)業(yè)史資料》第一冊,第83頁。[62]王士禎:《香祖筆記》卷三,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 2頁。
[63]鄭儷生:《閩廣記》卷二,朋兄煙,福建文史館據(jù)廈門大學圖書館藏抄本點校,福州,海風出版社2009年,第51頁。
[64]王維屏:乾隆《石首縣志》卷四,民政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故宮珍本叢刊,第141冊,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