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晃就到了九月,在這個收獲的金秋,三位從東北黑土地上健步走來的七零后作家,躍躍然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請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張宏杰、于曉威和沙爽。
張宏杰的歷史隨筆往往通過人物性格的分析來介入歷史。在“性格即命運”的理念支撐下,他以精細的筆觸,對歷史人物性格條分縷析,定位推理,以及合理猜想,來揭示風云際會的歷史真相,從而把握歷史的命運,剔出歷史流程中被隱匿的細節(jié),使那些即使今天看來怪誕的歷史現(xiàn)象,也都賦予了人性的內涵。
如果說張宏杰關注的是一群人的歷史,是歷史中人的心理狀態(tài),而沙爽關注的則是個人的歷史、現(xiàn)實中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狀態(tài)。由于聽力的欠缺,使沙爽在自己的散文中強化了向內心回歸的力量,于是她的很多散文變成了心靈的獨語。她重視語言的雕琢,凝練、靈動的文字使她的散文充滿張力,像雨季的草原,美麗、神秘而深邃。
與沙爽和張宏杰不同的是,于曉威是以一個小說家的身份來立世的,同二位相比,他更像一個游牧者,在流動中尋找世界存在的詩意。他的小說,無論什么題材,總是試圖突圍日常生活的一道道柵欄,以圖走得更遠。正是在這種突圍中,于曉威發(fā)現(xiàn)了自己水草豐美的牧場,那是一個人跡罕至的文學空間,也是人性與存在的隱秘地帶。當你在那個地帶停留時,往往會收獲一分意外、一分驚喜。
也許與他們成長歷程中的文化語境和個人際遇有關吧,同前輩作家不同的是,他們不再借景抒情,不再“指點江山”,也不再回歸文化,而是退守心靈。這種強烈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即便是寫歷史時也是“我”的歷史而不是“他”的歷史。他們向內里挖掘,從心底尋找世界的真相。年輕的資本和無與倫比的銳氣使他們在文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易清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