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xué)民
黑龍江省自古居住蒙古族、滿族、鄂溫克族和達翰爾等少數(shù)民族,有著許多獨特的民族習(xí)俗,鮮為人知。在黑龍江史志書籍里,有很多這方面有趣的記載,現(xiàn)摘錄和整理幾則如下,以供“奇聞共賞”。
羊,是草原民族自古以來的放牧牲畜,也是人類的朋友。羊,肉可食,皮可衣,乳可飲,而且習(xí)性馴服、其狀可愛,不但是牧人的財富和肉食來源,也深受放牧民族的喜愛。在西清所著的《黑龍江外記》中,記有這樣的事情。
古時候,在牧人與羊的長期相處中,充分利用羊奶的營養(yǎng),用來哺育嬰兒。但是其方法獨特,不是今天放在碗里或者奶瓶里喂養(yǎng),而是直接把羊訓(xùn)練成會主動喂奶的“羊媽媽”?!逗邶埥庥洝肪戆酥?,有這樣的細致描述,“羊性馴,嬰兒缺乳,伏羊于炕,使乳之。既久,羊與兒習(xí),兒啼羊即至,狀如母子?!笨吹竭@里,我們不僅為牧人的智慧驕傲,更為羊的愛心和懂事驚奇。書中注釋:由此可知,早在千百年前的遠古時期,人們傳說中“后稷初生時,被父母丟棄在狹窄的胡同里,牛羊就來保護和乳育他”可能是真實的事情。大自然里,人與羊,人類與動物,是多么的美好和諧,令人驚奇和嘆服!
“羊媽媽”的其文雖短,但事奇情異,令人讀后不忘,不愧為龍江奇聞,故《黑龍江志稿》也將其收錄在地理志風(fēng)俗飲食篇中。
古時北方狩獵民族,以鷹為伴,用其利爪從空中捕獲獵物。據(jù)黑龍江史志書籍記載,龍江地域的雄鷹“海東青”,被稱為“羽族虎也”,本領(lǐng)高強,兇悍無比。書中介紹:“海東青,由海外飛來,同倫之最俊者”,身小而捷,能擒天鵝、搏兔,駿俊絕異倫,一飛千里,從未見其巢。
在“海東青”鷹群中,爪白者尤異,曰‘玉爪’。全身純白者,鷹品之最貴者也,白而雜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其它還有黃色、雜色等?!逗邶埥饧o》記載:“嘉慶八年,將軍觀明進白鷹”。由此可見,白色的“海東青”如何受重視,其身價可想而知。
“海東青”雖然被稱為“羽族虎也”,功夫超群鷹,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對手卻是春來冬去小燕子。史書記載:“海東青,燕能制之,群集緣撲即墜”(見《黑龍江志稿》卷十五)。群燕之舉不但體現(xiàn)了勇敢和智慧,也使人想起“團結(jié)就是力量”這句名言,在自然界動物生存競爭中也是適用的。
滿清皇族出身于放牧狩獵民族,自然喜歡鷹狗之類的動物。所以,在當(dāng)時鷹是屬于貢品,需要年年上貢的?!读吋o略》中說,在寧古塔,設(shè)鷹把式十八名,每年秋天十月后即打鷹,總以得海東青為主。如果一月左右收獲頗豐,盡十一月底即止,否則繼續(xù)捕鷹,直至十二月二十日。每年捕獲鷹后,滿漢人不敢留畜,必進梅勒章京(當(dāng)?shù)毓賳T),若色純白,梅勒章京也不敢留畜,必送京城內(nèi)務(wù)府。書中介紹,鷹生長在山谷林木之間,習(xí)慣到熟悉喜歡的地方。善于打鷹的人,在鷹經(jīng)常出沒的地方做好記號,年年前去捕獲鷹,沒有遇不到的時候。捕鷹時,在鷹飛落的地方,系長繩,張大網(wǎng),晝夜伏在草莽中等候,人不能在附近行走,否則鷹受驚會飛走的。在龍江古籍方志中,有許多關(guān)于鷹的介紹。
思鄉(xiāng)之情,是人類的一種感人的情思。自古以來,多少文人作詩著文,抒發(fā)懷念故鄉(xiāng)的情感,大都是見景生情。“床前明月光,低頭思故鄉(xiāng)”;“紅豆生南國,此物最相思”;“江南好,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些膾炙人口的思鄉(xiāng)名句,廣為人們傳頌。
然而,在古時候,黑龍江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有一種能夠讓馬思鄉(xiāng)的小鳥,這就是“黃豆瓣兒”?!包S豆瓣兒”,野鳥名,史志書籍中雖然沒有對其詳細描述,但據(jù)其介紹,此鳥羽毛黑中帶黃色,身材短小?!包S豆瓣兒”在草原上與呼倫貝爾馬相伴,經(jīng)常飛到馬身上停留,此鳥善鳴,聲音清脆,喜歡與馬相處,天長日久,彼此熟悉為伴。書中記載,呼倫貝爾馬離開家鄉(xiāng),放養(yǎng)在其他草原上時,秋天聽到“黃豆瓣兒”的叫聲,即垂頭不食,停止吃草,牽回馬廄里后,騰沖馬蹄,嘶鳴不已,思還故土。稍有不慎,即飛馳而去,跨山越澗,不回頭的沿來時的路途奔回故鄉(xiāng)家中。清朝將軍那啟泰,有一匹呼倫貝爾草原上的布特哈種馬,在他鄉(xiāng)時一日聽到“黃豆瓣兒”的鳥聲,逃遁而去,將軍跟隨足跡相隨,最后發(fā)現(xiàn)此馬回到家鄉(xiāng)主人居住的穹廬地方,想牽走也牽不動,如果用力捶打使其離開,馬就踢蹄口咬,死活不肯相從。呼倫貝爾大草原上馬的思鄉(xiāng)之情之舉,真是難得一見?!包S豆瓣兒”,讓馬為之思鄉(xiāng)也,前人為其所感,專做“黃豆瓣兒曲”稱頌:“山鳥人呼黃豆瓣,斑馬聞聲意撩亂。鳥亦不知何所言,馬亦不知何所戀。得非紅豆相思種,化作金衣啼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