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道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3)
論道德結構的內在邏輯關系及其價值實現
張恒道
(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3)
道德結構主要由道德規(guī)范、道德價值判斷、道德價值構成。其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道德的內容是道德價值,形式是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價值判斷。道德價值又由道德目的、行為事實構成。行為事實是道德價值構成的源泉和實體,道德目的是道德價值構成的條件和標準。道德結構其內容和形式都是雙重的。道德在深層次上分析,其作為社會精神現象,其本質上是實踐的,表現為實踐經驗、實踐理性和實踐假說。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從狀態(tài)結構來看:經驗是基礎,理性是主體,假說是目標。從價值結構看:經驗是穩(wěn)定部分,理性是主導部分,假說是超越。
道德結構;道德價值;道德規(guī)范;社會實踐
最為基本的道德本性無疑是道德的界說,道德界說表明,道德屬于規(guī)范范疇,道德亦即道德規(guī)范。所以,道德的結構也就是道德規(guī)范的結構。
(一)、道德價值與道德規(guī)范基本結構和基本邏輯關系。道德規(guī)范都是人為的,是人們制定、約定或認可的,所以想要了解道德規(guī)范是如何構成的,就要知道人們是怎么活用什么、根據什么制定成道德規(guī)范的,從現實社會生活考察人們是根據行為事實的某種效用,即行為事實對于道德目的的效用來制定行為應該如何的道德規(guī)范的。從直接的意義來說,道德是道德價值的規(guī)范,所以道德由道德價值與道德規(guī)范兩個基本因素構成。但是,道德價值卻不是人制定或約定的,可以說一切價值,不論是道德價值或是非道德價值都不是人制定或約定的。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是根據道德價值制定或認可的,表明了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不過是道德價值的表現形式,而道德價值則是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所表現的內容。道德或道德規(guī)范,就其本來自身來說,只是一種形式,道德規(guī)范包容和表現著道德價值,可以說道德是道德規(guī)范形式和道德價值內容的結合體。道德具有形式與內容的結構,道德價值與道德規(guī)范內在的邏輯關系式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二)、道德價值、道德價值判斷與道德規(guī)范的內在邏輯關系。僅道德規(guī)范與道德價值兩者是不可能結合的,其要結合必須有一個中介,這個中介就是道德價值判斷。人們在制定道德規(guī)范的過程,首先就是對道德價值的研究探討,在對道德價值達到一定的的清楚的認知后方能形成道德價值判斷,然后在道德價值判斷的指導下,才能夠制定與道德價值相符的道德規(guī)范。道德實際上便由道德價值、道德價值判斷和道德規(guī)范三個基本因素構成,在道德的這種結構中,道德規(guī)范是道德價值判斷的表現、形式;道德價值判斷又是道德價值的表現、形式?!暗赖聝r值判斷之真理乃是達成制定優(yōu)良道德規(guī)范的目的之手段,是制定優(yōu)良道德的充分且必要條件:當且僅當道德價值判斷是真理,才能夠制定與優(yōu)良道德價值相符的優(yōu)良道德,而避免制定與道德價值不符的惡劣道德。”[1]道德結構是十分復雜的,它是由一種內容、兩種形式構成的,其內在的邏輯關系是:道德的內容是道德價值;道德的兩種形式分別是道德價值判斷和道德價值規(guī)范。進一步分析道德價值的構成,發(fā)現其是由道德目的和行為事實所夠成。
(三)、道德價值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道德結構、道德結構的內在邏輯關系的復雜在于其是多層次的,道德內容即道德價值也是由兩個基本因素構成:道德目的與道德行為事實。一切道德價值,一切行為應該如何與不該如何全等于行為事實如何對道德目的的符合與違背兩大效用。行為事實如何是道德價值、行為應該如何所由以產生和推導出來的依據,叫做道德價值實體。行為事實如何是不依賴道德目的而獨自具有的屬性是行為本身所固有的。行為事實如何與道德目的相結合便構成行為應該如何,行為應該如何是行為獨自不具有的屬性,是行為事實如何與道德目的發(fā)生關系時所產生的屬性,是行為的關系屬性,叫做“道德價值”。所以:通過對道德深層結構的揭示,優(yōu)良的道德規(guī)范絕非可以隨意的制定,只能通過道德目的,從行為事實如何的客觀本性中推導、制定出來。
從根本性方面考察道德本質,其是經濟基礎的反映。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區(qū)別于政治、宗教等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性在于:“一是道德反映社會倫理關系,從而區(qū)別了其他意識形態(tài);二是道德把握、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與其他意識形態(tài)不同之處,在于它用實踐精神把握世界。”[2]首先在社會物質生活中,人們在勞動的過程中發(fā)生各種各樣的關系,人們怎樣進行生產和交換就會怎樣去生活,而生產方式決定著消費方式。生產道德與交換道德也直接派生和影響消費道德,使消費道德也屬于實踐經驗的道德形態(tài),具有社會道德現象的一些特征。其次,實踐理性對于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具有重要作用,社會發(fā)展進步不僅要依靠實踐經驗的發(fā)展進步,還要在實踐經驗之上有維護其的上層建筑的道德。實踐理性形態(tài)的道德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適應上層建筑尤其是政治和法律制度及其建設的要求,反映社會發(fā)展進程的現實要求,二是超越“生產道德”、“交換道德”和“消費道德”的經驗形式,體現特定歷史時代的社會理性。這決定了實踐理性的道德形態(tài)不會是直接反映社會實踐經驗,不是簡簡單單的反映社會實踐經驗,而是超越經驗的理性。與實踐經驗道德相比較,實踐理性道德具有先進性、代表性的特點。最后,實踐假說的道德形態(tài),通常表現為社會的道德理想和人的理想人格。雖然并不存在于經驗與體驗之中,卻以一定的經驗與體驗為實踐的基礎,可以在特定歷史時代的先進分子的身上得到相關的說明。社會道德現象三種不同實踐形態(tài)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從狀態(tài)結構來看,經驗是基礎,理性是主體,假說是目標;從價值結構看,經驗是穩(wěn)定部分,理性是主導部分,假說是超越部分。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當中,三者之間的關系如果合乎這樣的邏輯要求,社會道德現象的結構就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社會道德就會憑借自身內在的邏輯力量贏得發(fā)展與進步。社會道德現象傳統(tǒng)的三維結構的和諧關系,在社會處于變革時期最容易被打破,引發(fā)普遍的“道德失范”,這種現象或許是暫時的,但其引發(fā)的“道德沖突”卻會在根本上擾亂整個社會變革和發(fā)展進步的應有節(jié)奏。因此,在社會變革時期,社會道德建設應當高度重視調整社會道德現象三維結構的傳統(tǒng)關系,并把重點放在建設新型的“生產道德”和“交換道德”上面。”[3]實踐理性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道德價值在其提倡和推行的過程中就會缺乏應有的現實基礎,實踐假說的社會道德就會被人們看作是脫離實際的“空想”而遭到遺棄,致使整個社會道德結構處于一種失衡的狀態(tài),進而影響社會道德的發(fā)展與進步。
當代中國的道德建設應該從不同的向度去設定自身的價值目標。個人的德性和良好的行為是道德價值實現的必要條件,在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建設中,必須十分關注人的良好德性和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必須將人的美德和善行作為道德建設所追求的兩個最為重要的價值目標。將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價值目標設定為行為主體的美德和善行這兩個方面。
(一)、必須堅持道德的規(guī)范機制和激勵機制建設并重的原則。一個社會要得到長足的發(fā)展,既需要獲得和諧有序的基本條件,又需要不斷地超越現實;一個社會道德狀態(tài)結構的和諧穩(wěn)定不僅要有最起碼的在社會實踐經驗層面上的滿足人們對道德生活與精神文明的基本需求,又需要在道德實踐理性層面和實踐假說層面的不斷超越和指導??梢哉f,沒有道德的規(guī)范機制,社會將處于無序狀態(tài),發(fā)展就是一句空話;沒有激勵機制,社會就將因缺少前進的動力而停滯不前并最終趨于消亡。既然對于社會發(fā)展而言,和諧有序和不斷地超越現實都是其必要條件,所以,以社會發(fā)展為己任的道德必須承擔起自身應有的責任:既致力于社會的和諧有序,又在推動社會超越現實的發(fā)展中實現自身的功能價值。對于人性中自私的一面,道德理所應當對其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這時的道德就是一種規(guī)范道德,其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主要表現為規(guī)范功能的發(fā)揮。但是,對于人性中非自私的利他的一面,社會則只能更多地依賴道德的激勵手段。從現實社會中人們的德性境界來看,人們對于道德價值的規(guī)律認識和覺悟處在不同的層次,人們的德性呈現出不同的層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道德對于處在不同德性層次的人們發(fā)生作用的狀況也是不盡相同的。對于那些德性狀況處于較低層次的行為主體來說,道德主要應發(fā)揮其對行為的規(guī)范、糾偏功能,應該明確其行為的限度,特別是對于“惡”的現象,更是道德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而對于那些處于較高德性層次的行為主體來說,道德也只能更多地是應探討如何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促使其向更高的善追求了。
(二)、在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必須既將一定的道德上升為法律,同時又十分注意這種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緦哟蔚牡赖履松鐣行蚧谋匾疤?,但道德保障機制的非剛性特質又難以確保這類道德的有效實施,所以必須將這一類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既然高層次的道德要求所具有的只是道德理想和人的美德的意味,所以這一類道德不屬于法律化的范疇。因為,人除了是一個現實的存在之外,他還是一個超越的存在,他還具有超越現實的追求,這就是人對自身的精神完善、對道德理想和境界的追求。對最高善的探索很難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模式和判斷的一致標準,作為完善的途徑也是多種的、可選擇的,其真正探索的場所是一個人的自身??梢哉f,這一層次的道德存在恰恰在于它的內在體驗性和個體性,它無法由法律來表達,更不能由法律來強制,亦即在這一層次根本不存在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要更好的實現道德價值:一方面堅持道德的規(guī)范機制和激勵機制建設并重的原則。另一方面在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在注意道德法律化的限度同時,也必須將一定的道德上升成為法律,從而更好的實現道德價值。
[1] 王海明.論道德結構 [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第5期
[2] 章海山 張建如.倫理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第75頁
[3] 錢廣榮.社會道德現象的三維結構 [N].光明日報,2007年8月28日(第011版)
張恒道(1987—),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